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搭手是两人攻防,缩小空间距离,力点相交的动作。不论是推手,还是散打,都要有搭手动作。怎样研练搭手呢?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一、搭手前的意断拳论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行。”这是前辈经验所得,强调搭手的用意在先。搭手前要有思想准备,通过意断推测对方的心理活动。怎样意断?要根据“眼为心之苗”的道理,充分发挥眼睛对峙的功能,要透过对方的眼睛及动作,推测对方的心理变化,猜测对方出手的动作。然后即时传递信息,信息要准要快。这样大脑反馈的动作,才能适应对方,使搭手既能先发制人,又能不被人所制。二、…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运动,要求心静用意,肢体内外充分放松。就是说,不但肌肉、皮肤、骨节要放松,同时要求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全身处处都放松。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松?因为太极拳是一项技击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它的技击要求是后发先至。也就是说在对方出击后,借对方来力作出应敌反应。这是太极拳与其他拳种不同的要求。正如拳论中所说的“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平时练拳看起来很慢,慢练的目的是要把每一个细小的动作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推手     
扈广平 《武当》2003,(8):20-20
拳架与推手 太极拳的拳架与推手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拳架要经得起推手的检验,也是调校拳架的一种方法。太极拳能否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的奇妙境界,关键在于能否做到知己知彼。习拳架是为了求得知己的功夫,习推手是为了求得知人的功夫。能知己,才能知彼。推手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侯转运  艾光明 《武当》2006,(11):18-20
推手也叫搭手、打手、込手、转圈等等。太极经典《打手歌》曰:“?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或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这些都是对于太极推  相似文献   

5.
沈勇武 《中华武术》2004,(12):27-27
许多拳种,特别是太极、八卦、形意为主的内家拳,在与人交手时,均主张“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这句话应如何理解,临战又怎样做呢?  相似文献   

6.
和有禄 《中华武术》2002,(12):30-30
和式太极拳为拳架、推手、散手三者合一,拳架与技击相一致,拳架为体,推手为用。走架行功中的要求推手中必须做到,如不贪不欠、守中用中、上下相随、明三节六合、轻灵圆活等,准手是技击的实践,推手的要领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7.
拳论中"彼刚我柔谓之走",说白了所谓"走"就是对方进攻我就退.多年的推手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了"走"在传统推手修炼轻灵劲、空无劲中的重要地位.传统推手总的战略是"舍己从人""后发先制",其基本特点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力胜大力,"四两拨千斤",这就需要尽量少消耗,不与对方对抗拼力气,而采取的战术就是"走".  相似文献   

8.
郭宝洪 《武当》2004,(11):17-18
陈式太极拳的技击宗旨是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慢制快,以小力胜大力,以柔克刚。讲究拳学上的内劲慨念,打击对手时先断其根,发力时刚柔相济,松活弹抖,出肘瞬间,蹬腿、转腰、顺肩、肘弧引直发弹抖打出,肘上劲道仍是搠、捋、挤、按、采、挒六种劲别。  相似文献   

9.
陈式太极拳的刚与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极拳的刚柔,在陈长兴、陈鑫《拳论》中,已有详尽精辟的论述。但有些太极拳习练者对它的内容把握不准,未能正确理解,致使在太极推手中出现如牛之相抵的现象。大多数人都以拙力相待,不知“己根欲固,彼攻愈烈,自然之理也”,与太极拳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之理相悖,背道而驰,失去太极拳不丢不顶、内外浑然一圆之根本。为此下面就太极拳的刚与柔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与体会,供太极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辅导答疑     
怎样理解“不丢不顶”? 答:“不丢不顶”源于王宗岳修订的《打手歌》“粘连黏随不丢顶”句,是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技法原则之一。“不丢”指推手时手臂不离开对方。“不顶”指推手时毫无与对方抵抗。在推手实践中,“不顶”是人进我退、人刚我柔的动作。但它不是置己于被动地位任人摆  相似文献   

11.
和式太极拳由清末武术家和兆元(1810~1890)创编,素有“三合一”拳架之称,即拳架、推手、散手三者有机结合。拳架如老梅之枝,质朴无华,却技击性极强,招招蕴涵搏击之意,势势技法鲜明。与人交手时沾连粘随,随曲就伸,舍己从人,轻灵之间“听”得准对方虚实、轻重、攻击之意,引劲落空,在得机得势之间,柔化刚发对手于  相似文献   

12.
意拳是上世纪20年代中期由王芗斋先生创立,其创立对中国传统武术是次重大改革。名之意拳以强调意在拳术过程中的重要性。意拳的训练包括:站桩、试力(包括试声)、发力、走步、推手、散手等,以站桩为基本功训练人从精神到肢体的松、紧。通过精神假借意念诱导在无力中求有力、不动中求微动,静中求动,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促  相似文献   

13.
马杰  唐金柱 《武当》2005,(1):12-15
“武当太极十三势推手”是武当玄门丹派门内独有的一种推手锻炼技艺,也是太极拳技击用法训练的重要手段,它和“武当内功太极拳”套路相辅相成,拳架可谓理论,推手即是实践,当拳术套路炼得纯熟细腻,中正圆满,能内外合一,虚实刚柔具备之后,就可将在练架中得来的刚柔内劲,运用到练习推手对抗中,以充分发挥推手的独特技法。  相似文献   

14.
太极推手为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运动,古称“ 手”、“打手”,是一项两人相互搭手,听劲而动,粘走相随,既要化解对方推逼,保持自身稳定,又要乘势破坏对方平衡,使其倾跌的运动。其基本技术包括棚、捋、挤、按、采、 、肘、靠八法。技术特点表现为舍己从人,乘势借力,引进落空,以小力胜大力。练习推手能加深对太极拳拳式和劲法的领会,提高人体的灵敏、速度和力量等素质,并有助于锻炼皮肤触觉,提高感知能力,锻炼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 “柔化刚发”是太极推手的主要技术风格,也是太极推手的灵魂所在。“化”…  相似文献   

15.
意拳推手     
我们在进行实战搏击时,主要就是考虑如何在肢体接触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攻防。意拳推手就是在实战中与对方肢体相接触时来体察对方力量的虚实、强弱,并善于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控制对方施以有效的打击。可以说意拳推手是对平时站桩、试力、走步、发力等各项基本功的综合检验,也就是在双方肢体接触的实际对抗中,来继续摸索、培养并运用浑圆力。  相似文献   

16.
<正>技击是太极拳的本质,是太极拳的最主要的功能,太极推手是太极拳技击的实战性训练,是练习“听劲”和达到“懂劲”的必然途径。当然,太极拳推手技术的基础是拳架。当拳架练至身法没有缺陷,能够做到劲力由脚而腿、而腰、而手一气贯串,通达顺遂;以及腰为主宰,周身一家,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就为推手技术的运用奠定了基础。练习拳架是体,练习推手是用。由体到用,由用到体,体用结合,循环往复,才能长功夫。  相似文献   

17.
一、概说 太极拳除按一定的要求、姿势练拳架之外,还有两个人的对练和应用技术,这就是太极推手。用(扌朋)、(扌履)、挤、按或采、挒、肘、靠的要求来完成动作和达到目的。因此也称四正推手或四隅推手,实际是推手的四组动作。 太极拳的盘架(练习拳式)是练“体”(练习自己的重心平衡稳固),而推手则是练“用”(练在自己的重心平衡稳固情况下去牵动对方的重心,使其失控)。练体、练用是太极拳运动的两个不可分割部分,不可失之于偏。尤其是练推手不劣应当像  相似文献   

18.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功练习、拳架套路练习、推手和散手练习三部分。 在推手练习中又分为单人推手练习和双人推手练习,就是把拳架套路中的“棚”“捋”“挤”“按”“采”“捌”“肘”“靠”结合步法的“进”“退”“顾”“盼”“中定”,通过单人及双人练习,更好地运用到对抗实战中去。在此,我把跟陈正雷老师学练的单人推手的训练方法整理出来,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名家信箱     
我想向崔仲三老师请教在太极拳里如何去理解“腰”这个问题。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里面谈到腰的问题时说,“在走拳架时,四肢动度为最大,躯体为次,腰最小。腰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微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真动”,并强调,不要在“教习时‘转腰’两字不离口,不能有强化转腰的想法和念头”。这和我平常习拳时教课老师要求的正相反。教拳老师总要求我们以腰为轴,带动全身,强调太极拳的“力源”在腰脊,主张由腰脊带动四肢运作。那么应该如何去理解“微动不如不动”?在习拳中如何体验“不动之动才是真动”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杨波 《精武》2004,(6):20-21
8.加力引劲法 推手时,为了诱使对方暴露空当,打破对方平衡,常运用“引劲”主动加力于对方。对付身长力大的人,如果不主动加力,则更难以听其劲、借其力,达不到顺势打击对方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常要用到“引劲”。“引劲”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其出劲,二是引进落空。彼劲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