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字之最     
汉字中笔画最少的字是“一”、“乙”。汉字中笔画最多的字是“齉”(nàng),36笔。意思是鼻子不通气,发音不清。汉字中9笔字最多,占汉字总数的11.1%,其次是10笔字和8笔字。汉字中形声字最多。《说文解字》中共收字9535个,形声字约占82%。汉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最多,占总数的67%。汉字中的“的”字使用率最高,25字中  相似文献   

2.
你也许早已读过《红楼梦》,但你可知道全书共有多少字?哪些字出现的次数最多呢?现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月的新版本统计,《红楼梦》全书共有729,604字.105,994句(书名与回目标题不计在内).而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是“了”字,它在书中共出现了20,545次。  相似文献   

3.
汉字之最     
汉字笔画最少的是“一”和“乙”两个字,只有1笔;最多的是“齉”字,共36笔。(“齉”音nàng,表示鼻子不通气,发音不清)现代通用汉字中,9笔的字最多,约占总数的11.1%,其次是10笔的字和8笔的字。汉字中形声字最多。《说文解字》的9353个字中,形声字占82%。  相似文献   

4.
以字与单纯的方位词相结合,组成了冠以“以”字的合成方位词,如,以上、以下、以内、以外、以前、以后、以东、以西、以南、以北、以来、以往、以远,等等。这类冠以“以”字的合成方位词(简称冠“以”方位词),使用的频率很高。其主要作用,是在方位结构中充当其本名或本数的后缀,以表示事物的范围或者划分数量的界限。如果对汉族文学语言中的冠“以”方位词进行综合考察,可以发现,从古到今,这类词语的用法始终不够规范化。不够规范化的标志主要有二:第一,当它同本名或本数结合后,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储泽祥在《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2003)中列举的现代汉语中方位词“里”“内”“中’’使用情况的三组例子,从历时角度对“里”“内”“中”三个方位词同“家”“自然实物名词”和“墙”等词搭配使用的历史情况进行考察,以期揭示出这三个方位词形成今天这种使用格局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何路政先生《东西南北与古诗文教学》(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 0 0 3年 2期上 )一文 ,指出“东西南北”表示方位并“传达了丰富复杂的汉民族传统文学的气息” ,可谓慧眼。但把方位词的礼仪色彩归纳为“东尊西卑”和“南尊北卑” ,观点颇可商榷 ,论据或有不当。古汉语中 ,方位词东西南北经常与“面”“乡”(后来写作“向”)组合 ,义为“面对某方向” ,此乃常识。我们系统翻检了《左传》《国语》《韩非子》《周礼》《仪礼》《礼记》《史记》 ,统计了方位词出现的次数及组合分布。例如《左传》中“南”出现 139次 ,“北”12 3次 ,“东”15 7次 ,…  相似文献   

7.
本通过对《元曲选》中的“里”全面考察认为:结构助词“里”在元代已经出现,这种“里”起源于方位词“里”。  相似文献   

8.
一、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不论是在现代汉语还是在古代汉语中,“以”字和单纯的方位词(“上”、“下”、“前”、“后”等)连用时,就结合成一个方位词组,表示数量、时间、地方的界限。但上边句子中的“以”、“上”两字连用,却不是方位词组。其中的“以”是连词,它所连接的前  相似文献   

9.
屈原“哀郢”中“过夏首而西浮”。“西”字过去注家一直认为方位词,“西浮”是向西行;但篇中明言“今逍遥而来东”,前后矛盾。蒋骥不得已加以调停,指为由于江流曲折小有旋回处(《山带阁楚辞》),故忽西忽东。这一说法,其实仍不能通,原因是屈原不是画地图,路程的小小迂曲,何必入诗?姜亮夫说:“‘西浮’者谓自西而浮,……顺江而下,故曰自西浮。”(《屈原赋校注》)这里加上去一个“自”字,就变成了“增字解经”。这在训诂学上是不能容许的。举此两例,可见各家虽曲为解说,其实难通。考其原因,皆由胶执“西”为方位词之故。其实“两”并非方位词(“西”是“棲”的本字,原亦非方位词)。  相似文献   

10.
兼词是音单意复的词,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类。古汉语中的兼词,比现代汉语多,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其中以“诸”、“焉”最为常见。据顾颉刚《尚书通检》统计,《尚书》正文“诸”字共出现12次(不包括《书序》),其中作兼词用的3个。“焉”字共出现4次,其中作兼词用的3个。据杨伯峻《论语词典》统计,《论语》中“诸”作为单词(不包括“诸侯”、“诸夏”之类的复音词),共出现36次,其中“之于”的合音18个,“之乎”的合音14个。“焉”字共出现88次,其中作兼词用的9个。据杨伯峻《盂子词典》统计,  相似文献   

11.
仔细阅读《鸿门宴》,发现人物对话描写很有特点。一是项羽说的话少而短,刘邦说的话多而长。本文写项羽说话共8次,说话最长、字数最多的一次是“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含标点共21个字,次之是“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含标点共13个字,一般一句为五六个字,字数最少的一次是一个“诺”字。写刘邦说话共11次,字数最多的一次是请项伯在项羽面前替自己解释的话,刘邦一口气说了67个字(含标点),次之是刘邦来到鸿门当面向项羽道歉,一口气说出56个字(含标点)。从这两个主要人物的说话次数和语句长短来看,我们会发现两人有完全…  相似文献   

12.
汉字之最     
汉字从笔画上来看,9笔的字最多,其次是10笔和8笔的字。笔画最少的字是1笔写成的“一”、“○”和“乙”三个字;笔画最多是“齉”字,共36画,音 nàng,表示鼻子不通气,发音不清。汉字中同青字最多的是读“yì”的字。《现代汉语词典》(1995.5.北京第166次印刷)里读“yì”的字共有90字。读音最多的是“哪”、“和”两字,这两个字都有五种不同  相似文献   

13.
“之”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极高,据有人统计,《诗经》中“之”字出现了一千零三十九次,《尚书》中“之”字出现了三百五十四次,《左传·齐桓公伐楚》全文约三百六十字,“之”字出现了十三次,《列子·汤问·愚公移山》全文不足四百字,“之”字出现了二十二次。更重要的是它词性复杂,使用范围广阔,可以做代词、动词、介词等。例如:  相似文献   

14.
“下”字在中古时代为假报匣母开口二等字,《广韵》有全法上声胡雅切和去声胡驾切两个音读。怀化方言里,“下”字有两个洪音和两个细音共四个音读。其中两个供音是方言里的基本着读,用法灵活而范围广泛;两个细音中,一个是方言本身演变的产物,已处于消失状态,一个是受普通话影响的结果,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有逐步取代洪音音读的趋势。为便于分析称述,兹将怀化活的“下”字技音速分别称为下;、下。、下。、下‘,辨析如下。下;主要用作方位词,原则上讲,凡是方位上与“上”相反的,怀化活都用洪音上声下;,与方位相关的动词和限定…  相似文献   

15.
比倍关系的三类应用题.在统编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散在第四、五册中讲授。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开始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时,解题正确率还高,当出现另外两类应用题时,学生就容易搞混,不少学生看到“倍”字就用乘法,错误较多。我认为比倍关系应用题教学应遵循整体原则,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和规律。具体作法如  相似文献   

16.
“在 NP”在句中的位置和动词的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1.1 现代汉语里,由介词“在”跟处所词、方位词或方位词组组成的介词结构(以下写为“在 NP”),在句子里有时位于动词前;有时位于动词后;有时既可以位于动词前,又可以位于动词后(位于主语前的情况,本文不拟讨论)。根据“在 NP”在句中出现的不同位置,可以对现代汉语的动词作更深入一步的语义描写,把动词分成若干小类。 1.2 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我们把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分开考虑。对于“及物”、“不及物”两个动词范畴,本文按传统语法的观点区分。  相似文献   

17.
不管是单音节方位词还是双音节方位词都能附加在其他词或短语之后构成表示方所的方位短语(即“X+方位词”结构,简称F1),这种结构和双音节方位词作中心语的偏正短语(称为“X+的+方位词”,简称F2)都是以方位词为标志的短语,都具有表示方所的意义和功能.但二者的语法地位和作用有着本质的区别。文章选取现代汉语里有代表性的一组方位词(之上、以上、上面、上边、上头、上方),基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网上语料库,考察了老舍和王朔作品中F1结构和F2结构的语法分布和意义功能.探究其二者内在的机制和形成的动因。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了解韩汉两国方位词的异同,准确掌握两种语言的用法,本文从句法的角度对韩汉方位词“(爿)/(01)(铷)”和“上/下”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着重探究两对方位词的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上、中、下”是文言文的常见字,它们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其他语素构成双音节词。这三个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均有解说。“上,高也。指事也。”“下,底也。指事也。”“中,内也。从口,上下通。”这就告诉我们,从构字法来看,上、下是指事字,中是会意字。“上、中、下”从本义引申出了许多意义,这些意义大多在中学文言文中出现了。作为方位词的上、中、下,可与名词组成方位结构,作补语或状语,例如: ①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活板》) ②坐桂公塘土围中。(《<指南录>后序》)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以教学改革的要求,做到多快好省,4月18、19两天,我们在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看了斯霞在二(二)班(五年制试点班)上了六年制第七册教材里的一课课文——“一个伤员的愿望”。这篇课文全文共有484个字,比儿童平时阅读的课文,如“骆驼和羊”“漱口刷牙”等在二百字上下的课文长一倍多,词语如“安慰”“神志昏迷”“目不转睛”等,含义也比过去学的深。本来,这课在四年级教要用三课时,但她只用了两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