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围绕胡适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历史观、文化观等都得到了相当的挖掘,而对于胡适的妇女观却一直没有受到重视。胡适所论述到的许多妇女问题在21世纪初的今天仍然存在。研究胡适的妇女观对于我们思考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形式于留美期间,其基本内容可归纳为:1.提倡“健全的个人主义”;2.在重视自由,争取自由的同时,意识到人民基本自由的保障来自民主政治的建立;3.容忍是自由主义的一个原则,以尊重少数人的自由权利;个性主义自由与容忍是一个现代社会所必备的。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内涵的光彩,随着历史的发展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学者,胡适的思想理路不仅体现在他的学术著作中,同时,更多地体现在他大量的报章文字和报刊编辑实践中,编辑报刊成为他与现代中国命运紧密相连的特殊方式,他以启蒙立场关注社会现实,以自由主义的理念构建公共论坛,以负责任的态度发表见解。  相似文献   

4.
胡适恪守中国士阶层的传统使命,致力于国家统一、民族和解以及社会建设,建构了一种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的社会改造思想以及自由主义行为哲学。  相似文献   

5.
以胡适为首的一派自由主义学人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发起了一场著名的人权运动。在此过程中,胡适可以说是起到了领军人物作用。所谓“心喷涌,笔手扰”,胡适在人权运动前后所发的言论也正是他要匡正当时中国社会的问题之所在。本文拟从对胡适在这一时期政论文章的分析入手,进一步讨论胡适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关怀,以及面对政治现实的转变与选择。  相似文献   

6.
胡适的思想论战策略蕴含明显的矫枉过正、退而自省的特色.在影响深远的整理国故与中西文化论战中,胡适这种"矛盾"言论与思想论战策略尤值得深思.探讨胡适的思想论战策略,对于理解胡适,对于时下的中国,具有理论与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个人修养及政治民主等层面分析了胡适"容忍"思想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原因,认为"容忍"思想是胡适自由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容忍"体现了胡适的改良主义政治理念,其形成与胡适的家庭背景及受西式教育的经历关系密切,"容忍"思想折射出胡适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现代品格和政治理念,如今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回眸胡适     
胡适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化救国之路的积极倡导和实践。自由主义是一种政治化。胡适思想激进的一面存在于他对历史的认识及对传统化的批判中。“全盘西化”作为一种激进主义的化观念,是胡适新化建设的理想目标。学革命是胡适“化工具”革命的具体实践,具有实用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平社是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的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团体。平社学人群体的建构是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消解近代中国在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层面的双重危机所作出的又一次探索和努力的结果。这一结果,不仅是淑世情怀和“五四”以来民主科学精神的延续,更是现实政治、社会环境变迁与自由主义理念及群体成员的政治参与意识共同催生的产物。平社的产生透射出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如何重构社会秩序和意义世界的思考。然而,自由主义理论的内在矛盾和现实遭遇决定了平社学人的努力又将陷入新的轮回之中。  相似文献   

10.
杜威对胡适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哲学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对胡适文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等方面。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思想对胡适文学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杜威的“经验美学”思想强化和充实了胡适现实主义的文学观念。胡适强调文学创作的真实性问题,认为文学作品要讲求真实,要有经验做底子,他不否认作者的合理想象,但坚决反对凭空虚构。二是使胡适的文学思想呈现出自由主义文学的倾向和风格,主要表现为倡导自由主义思想和个人主义品格,关注自由主义观念与文学创作的结合,坚持文艺创作的独立和自由。  相似文献   

11.
京派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与聚合同20年代末中国政治中心南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疏离现实政治,立足化创造的价值本位,营造心远地偏精神世界的人生选择密切相关。京派知识分子所寄身的大学为他们提供了相对避世、自由、宽松的化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及优裕的生活条件,使之形成了埋头经营“自己的园地”,追求人生艺术化以维护自我个性完整的生活姿态与化性格。  相似文献   

12.
自由是普世价值。从无限自由与有限自由的区分中可以界定出适用于本文的最低底限的自由.即消极自由。朱光潜、沈从文等人对自由的诉求退居精神想象的层面,1945.8—1949.10间部分文艺作者的创作取向、生存状态暗合消极自由。《大公报》(星期文艺)、《文学杂志》、《观察》(文艺副刊)、《中国新诗》等独立报刊为自由主义文学理想提供了物质载体。理念反映到文学上,即变成对艺术趣味的保守与对良心体系的追问。自由主义文学关注人的复杂性,注重作品的艺术性,自由主义文学有自己的艺术趣味,但不具传承优势。《文学杂志》、《大公报》等报刊先后停刊,自由主义文学载体消亡,1949年以后,自由主义文学人士或留或去。大同世界乌托邦理想的诱惑、单一哲学前提的确立、文艺志趣的严重分歧、文艺及其他计划制度的强力介入、作者内心的犹疑恐惧等因素,共同促成了自由主义文学前提的消失。这种消失,导致自由主义文学良心体系中的自我承担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论梁实秋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30年代社会革命和民族救亡的形势使梁实秋对自由主义学现代化建构的努力成了一种自己的私语和个人的呐喊。他以独立的立场和理性方式坚持对自由学的守望一方面要面对国民党政府的化专制压迫,另一方面他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身份以及脱离无产阶段群众的贵族姿态,又使他面对着无产阶级学的猛烈批判。抗日救亡与自己主义学坚守的两难所形成的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成了梁实秋所面对的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30年代特殊的社会、政治、化语境中,海派作家一度呈现出趋附左翼的政治热情,但这种趋附,并非出自他们内心对无产阶级政治和学的认同,而是源于他们的趋时心态及政治认识上的幼稚。一旦国民党右翼采取政治上的高压政策,海派作家出于对政治的恐惧便有意迴避了政治,转向表面上远离政治的自由主义。而自由主义的不合时宜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5.
“四·一二”政变后共产国际对于中国革命政策转变未能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远离中国革命的斯大林 ,对瞬息万变的中国革命实际并不了解 ,所提出的政策转变 ,不符合中国实际。第二 ,共产国际代表罗易、鲍罗廷在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看法上 ,一直存在严重分歧 ,没有统一的意见。第三 ,陈独秀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 ,自动放弃无产阶级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对国民党右派一再妥协、退让  相似文献   

16.
自由主义不是严密统一的思想体系,它包容了众多的思潮流派簇系。受强大传统文化和近现代特殊历史现实的影响,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自由主义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积极自由的唯理主义倾向、儒家实用主义内质和保守立场与激进情绪的并存等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外取与溯源并存的文化潮流中,自由主义的研究同时在纵深和面对现实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其中存在着一股把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和西方自由主义硬性缝合的倾向。这是人们为了消除自身现代性的焦虑而进行的一种先设而后证的行为,应当引起学术界的警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教育公平是处于变革中的中国所出现的比较强烈的社会诉求之一,也是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分别介绍了功利主义、平等的自由主义、自由至上主义等三种西方主流公平理论的要点,分析了这三种不同取向公平理论观照下的教育公平制度设计的特征,以期对我国社会和教育发展现实下进行教育公平制度设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创造。从社会语用分析来看,这一概念的使用既明示教师作为人的因素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又揭示了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在办学上存在着鲜明差异,更暗示着中国职业学校办学主体中企(行)业缺位的尴尬。但它远不如"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称号那样,成为现实生活中职业学校教师通过努力追求的理想目标,这种状况需要人们去思考这一概念的未来命运。  相似文献   

19.
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文学艺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亚里士多德在坚持艺术摹仿论的基础上强调艺术比现实更真实;王尔德主张艺术应远离现实;波德里亚则提出“仿像”说,认为艺术“创造”现实消解生活。对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问关系的各种思考、理解与回答实际上体现出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在创作理想中推崇并追寻自由,独立,可事实上,现实生活时时处处与他作对。即便在自由主义思潮鼎盛的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也逃不过现实的丛生荆棘。对此,本研究从生计逼压,事业不顺,爱情坎坷三个角度对30年代自由主义思潮中挣扎的沈从文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