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獾狗篇     
“獾”,或写作“獾”,似狗而矮,有利齿锐爪,穴居,昼伏夜出,食农作物,是一种害兽。獾油可治汤伤,皮可作褥子,肉古代认为是美味(《吕氏春秋·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灸”)。不过我曾尝过,并不好吃。(图一)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集中代表了中国在新世纪所确定的人才观、自然观、社会观和科学观。“科学发展观”虽然是于2003年才提出的发展观,但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古代儒家的“大学之道”的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原型;中国古代道家的“道法自然”的自然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表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小康大同”的社会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源流;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科学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渊源。  相似文献   

3.
年过六旬的谢耀承一生与闽西的客家土楼结下不解之缘。他出生在“土楼之乡”永定县的下洋,在土楼里度过童年的时光,一生以土楼为题材创作了四百多幅各种风格的“土楼画”,他的独树一帜的“土楼画”享誉海内外。中国一位名导演给他取一个别号“谢土楼”,从此朋友们干脆叫他“谢土楼”。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面积与体积的度量袁敏曲安京一、为何面积“长二十有五”?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是中国古代几何学的重要内容。当我们翻阅中国古算著作时,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面积和体积表示中,没有出现我们今天使用的“平方米”、“平方厘米”、“立方米”、“立方厘米”这样的...  相似文献   

5.
论“三从四德”的伦理学内涵及其历史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社会调节夫妻关系的伦理规范。由于古代中国是高度男权制的社会,所以,“三从四德”只是对于女性的单方面要求。“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一伦理规范,几千年来,一方面约束着中国女性的生活道路,使其遭受到比男性更多、更过分的精神束缚。另一方面,也是古代社会维持家族一体制以及家庭稳定的工具之一。后一方面的功能则构成了对“孝道”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古玩也叫“古董”。“古董”,是指古代流传器物,可供了解古代文化的参考。“古董”也称“骨董”,所谓“骨”,取其肉腐而骨存之义,意指保存过去之精华;所谓“董”,即知道、了解,“骨董”即明晓古人多遗之精华也。“骨董”,初见唐代开元年间张萱的《凝耀》。当时,“骨董”二字系方言。“骨董”后演变为“古董”,直到清乾隆年间,人们才开始叫“古玩”。  相似文献   

7.
刘明 《华夏文化》2022,(4):39-44
<正>班婕妤能够引起文学史的关注,大概首先是《汉书·外戚传》载有她所创作的《自悼赋》(题名据《艺文类聚》),辞赋是汉代文学创作的主流,遂凭借该赋而获得第一篇女性创作的“宫怨赋”的美誉。班婕妤也成为中国女性文学史书写的“关键性”角色,或被奉为“圣人”,如称:“汉代女文学家被捧为圣人者有二人,一是班婕妤,一是班昭。”(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诗文创作如《怨歌行》或被认为是五言诗发展史上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报诸侄书》被视为古代女性所写的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习惯将李清照《词论》称为女性创作的第一篇文学批评专文,作品集则被称为“妇人专集之最古者”(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绪言》),班婕妤收获了女性文学史的诸多“第一”。美国汉学家康达维也撰有《班倢伃诗和赋的考辨》予以专门讨论。兹重读相关史料,就班婕妤诗文创作的细节,特别是作品在中古时期的流通问题略作管窥。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来看,“尊祖返经”、“汲古返经”并不是哪一个朝代的特定产物,各个朝代都有所体现,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原典情结”使然。而“原典情结”植根于“祖先崇拜”的文化意识并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古代文论和我国治学之术。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耕读文化”邹德秀中国古代一部分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过耕读生活的知识分子主要有三类:一类是读过书的农庄主、较富裕的自耕农。他们经济条件好,有读书受教育的机会,又参加在业...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封闭型的传统文化 1、中国古代城墙的历史:城墙,又名“城郭”或“罗城”,是中国古代于宫城外围加筑的墙。《孟子·公孙丑下》即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记载。据相关文献和考古发现,城墙在中国源于原始社会中后期,是古代城市的基本形态,从城墙的兴起到消亡,历朝历代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修建的城墙,  相似文献   

11.
耿相新 《寻根》2020,(1):108-113
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偏重于阐释和整理,这一学风的养成也许源自孔子的“述而不作”,孔子在《论语》中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里的“作”指立论创说,是指前人所没有的,作者最早发现、发明而书写下来的;而“述”则是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解释,是阐述前人学说的。这一文明奠基时期的学术趋向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孔子之后的两千年里,中国古代产生的述论类书籍远远超过创作类书籍,经部书籍尤为如此。  相似文献   

12.
“和”─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杨小川中华民族奇迹般的把不同地域、语言、信仰、刁俗的民族凝聚在一起,究竟是什么原因?答案很多。如果我们从“和”文化系统去审察,则会有一种新的感受。“和”文化户生于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中国古代宗法文化步向“和”文化的客现团式...  相似文献   

13.
章太炎宣布与俞樾脱离师生关系(“谢本师”)是中国近代学界引人注目的一宗公案。作者认为章太炎的本意是因自己反清排满受到清朝廷通辑,为使老师免受牵连,故以此举保护老师,实际上与愈樾师生情谊一直未曾断绝。  相似文献   

14.
宋蕾 《华夏文化》2008,(1):50-51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养蚕、缫丝、织绸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史记》中有“嫘祖始蚕”一句,据说黄帝娶嫘祖为妻,是她发明了养蚕。其实,同世界上其他许多伟大的发明一样,丝绸的发明不可能是一人所为,而是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史记》所说的“嫘祖养蚕取丝”是把嫘祖当成古代劳动妇女的化身。“嫘”这个汉字从丝,  相似文献   

15.
“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哲学中的“一”就是对“天道”与“人道”关系的把握。为什么说哲学是对“一”的追求?何以见得“一”即是对天道和人道关系的把握,又如何理解这个简单的“一”与天道和人道的联系呢?按照这个思路,我读了一些书,并从中总结出一点儿体会。  相似文献   

16.
朱和双 《寻根》2011,(1):9-17
在中国民间,一直到今天仍流传着许多神奇的动物精怪,如“山魈”、“五通”、“独脚鬼”等,都是一些会隐身作怪的灵物。“山魈”来自中国古代的山精信仰,亦名“山鬼”,即六朝小说中常见的“山都”,其原型可能是狒狒一类的动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妇女没有与男子同等的教育权利,但这不是说古代忽视女子教育,恰恰相反,中国自古便极为重视教育妇女,只是目的不在于让她们学习知识,开发智力,而是要让她们知晓礼法、妇道,成为最符合男权社会要求的淑女贞妇。由于这种观念,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发达的“女教”“女学”。  相似文献   

18.
獾狗篇     
“獾”,或写作“獾”,似狗而矮,有利齿锐爪,穴居,昼伏夜出,食农作物,是一种害兽。灌油可治烫伤,皮可作褥子,肉古代认为是美味(《吕氏春秋·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不过我曾尝过,并不好吃。(图一)经过训练,用以微獾的狗曰“獾狗”。养狗猎獾是清代北京社会中下层,尤其是八旗子弟中摔跤习武以及游手好闲2辈的一种癖好,目的纯为娱乐而不为猎取皮肉,故远出郊野,黄夜猎权,称日“近获”,无异说这是一种玩乐享受或体育活动。此风一直延续到本世纪二、王十年代。本篇包括两个内容:甲章、《獾狗谱》;乙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钟兴永“退休”一词,始见于唐宋文籍。韩愈《复志赋序》:“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宋史·韩贽传》:“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何谓退休?依古代而言,即是辞官于朝,退闲于家,颐养晚年之意。中国古代的退休仅限于官吏,常见...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旌表制度是历代王朝为道德优秀的人树立如匾额、牌坊、碑石等物化标志对其进行彰显,以美化风俗、教化民众的一种制度。它折射出了中国传统社会忠、义、孝、贞等基本道德精神,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导向的有效方式。匾额的“匾”,古代通“扁”。东汉许慎曾对“扁”字给予了这样的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说文解字》卷二下)也就是在门户上题字,作为居室的标记。关于“匾”和“额”的区别,有种说法认为用以表达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