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潼关大约始建于东汉中末叶,是我国著名的险关要塞,曾被誉为"三秦锁钥"、"四镇咽喉"。潼关一带自西汉时设立船司空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历代政区隶属多变。自明代始有潼关志书以来,先后已经有7部有关潼关的志书问世。  相似文献   

2.
潼关县位于关中东部黄河南岸,其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本文客观细致地描写了潼关城关镇的语音系统,主要有:(1)潼关方言的声韵调,(2)潼关方言同音字汇。  相似文献   

3.
刘滔 《教学随笔》2008,(3):56-57
山坡羊潼关怀古(略)点睛与精练1.解释下列字词。表里( )西都( )踌蹰( ) 2.按要求填空。(1)全曲可分三层意思: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____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____字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从____觉和____觉两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2)这首曲通过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  相似文献   

4.
阿祥 《小学生导读》2013,(10):21-21
有个姓王的秀才到京城长安赶考。一日,来到京城西面的潼关,他知道离京城不远了,不禁喜上眉梢,挥毫作诗一首:拉马来到潼关,不知是何地面。待我下马观看,只见三个大字——潼关。  相似文献   

5.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不少读者不明白,作者为何有这样沉重的责任感呢?这要结合作者的经历加以理解。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为此景所动,“山…  相似文献   

6.
《山坡羊·潼关怀古》小令选自《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是作者去陕西赈灾,路经潼关时写的.作者面对潼关这个古来兵家必争的政治军事要冲,抒发了他同情苦难民众之情:封建最高统治者你争我夺,改朝换代,无论谁兴谁亡,到头来只有老百姓遭殃.  相似文献   

7.
一个关隘的出现,必定有特定的军事活动作为背景,有某种军事需要作为前提,有特别的地理环境作为基础。羌民起义是创建潼关的大背景,而东汉官军作战失利是创建潼关的根本原因,建关的目的则是控制东西交通要隘,屏护京师洛阳的西翼。潼关创建于东汉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 年)。  相似文献   

8.
潼关方言“了1[.li?]”是动词“了”字声调虚化的结果,“了2”有[.lia]和[.li?]两种语音形式。潼关方言常见的“V了1N了2”式可以分为动宾式和动补式两种;潼关方言可以如普通话那样说“吃了1饭了2|嫁了1人了2”,也可以如西安方言那样以把字句的形式来表达;潼关方言“V了1N了2”等形式具有宽泛性,其谓词限于动宾式结构、动补式结构或形容词。潼关方言的“了”字还可以表示假设等;潼关方言“了2”的语音形式([.li?]或[.lia])常常可以处于“了1”的语法地位,而处置式把字句里的“了1”不能是“了2”的语音形式。  相似文献   

9.
唐玄宗错杀了封、高两人,致使军无良将,潼关空虚。名将郭子仪、李光弼此际正率军鏖战中原,玄宗无将可用,只好命令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担任兵马副元帅,镇守潼关。哥舒翰能征善战,勇冠三军,一直是镇守西北边陲的名将,却又嗜酒如命,沉湎声色,且罹患风疾瘫痪在床已有十个月之久。他起初不愿出山,但君命难违,只好被人抬着来到潼关。  相似文献   

10.
原曲阅读〔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赏析案例读这首元曲,我们不妨来个移步换景:第一步,看他怎样描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曲的起首二句用比拟,一写山,一状水。写山用“聚”,突出潼关的地理位置和地势特征:群山辐辏,层峦攒集,就好像千军万马奔涌而来;状水以“怒”,描绘黄河气势:波涛滚滚,汹涌澎湃,怒不可遏。第三句则扣题,总括潼关位居中央,外临黄河以为表,内依华山以为里,形势险要,可谓固若金汤。三句十五…  相似文献   

11.
潼关号称“天险” ,其地南倚秦岭 ,北俯大河 ,控扼东西交通 ,是关中的东大门 ,历代为兵家所重。本文从山河形势、交通地位和唐代战例等方面进行述论 ,以明潼关的军事地理价值。  相似文献   

12.
《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张养浩是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一生宦海沉浮,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职,遭过不少风险,于是弃职归隐。天历二年,关中大早,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他赴任后,致力于治旱救灾,积劳成疾,到官仅四个月就卒于任所。《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他途经潼关,凭吊历史遗迹,感慨民生多艰之作。他以古喻今,赋于这首怀古之作以现实意义。潼关雄居秦,晋、豫三省要冲,位于黄河、渭河汇合处的南岸,是古都咸阳和长安的屏障。  相似文献   

13.
一曲沉郁苍凉的历史悲歌──张养浩《潼关怀古》的主题及其它张丛林峰恋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曲作家张养浩的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支思想进步内容丰富的小令。作品通过...  相似文献   

14.
潼关号称“天险”,其他南倚秦岭,北俯大河,控扼东西交通,是产中的东大门,历代为兵家所重。本从山河形势、交通地位和唐代战例等方面进行述论,以明潼关的军事地理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自成山海关大败后退回陕西。多尔衮原计划分兵两路,一路派阿济格进军陕北剿灭大顺,一路遣多铎南下攻南京灭弘光政权。李自成主动东出,发动怀庆战役,迫使清军暂时放弃执行南下计划,调多铎西向怀庆、进逼潼关,全力攻打大顺。陕北与潼关战局共同影响整个陕西局势,过往研究或分别孤立对待缺乏整体关照,或限于史料记载混乱而得出自相矛盾之结论,或失之于简略语焉不详。从整体考察陕北战役与潼关战役,或能还原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宏观上考察,唐军与安史叛军的潼关、灵宝之战,恰处唐廷平叛进程(755—763年)中的转折点,不容漠视;认为潼关、灵宝战败,使唐廷丧失了平叛的绝好时机,平叛进程大大延长,兵火区域蔓延扩大  相似文献   

17.
杨漾 《语文知识》2014,(11):76-77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晚年的散曲代表作。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他不顾高龄体弱,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途经潼关时,由眼前所见,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于是写了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在他以“山坡羊”为曲牌所写的九首怀古之作中,《潼关怀古》是思想性和艺术性最高的。  相似文献   

18.
潼关史话     
偶听一同事讲一节历史课,关于秦统一六国时,说道:“秦地易守难攻,为四塞之地,东有潼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金锁关……”当时顿生疑窦。潼关既在秦时就有,为什么贾谊在《过秦论》中谈秦国地理形胜时,只说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然后践华为城固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不渊,以为固。”而九国之师攻秦于函谷关下,从未提到潼关。  相似文献   

19.
张养浩是元代后期著名作家,他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为不可多得的名曲。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一三二九年)关中大旱,作者调任陕西行台中丞。外出赈济灾荒,途经潼关有感而作此曲。全曲共九首,下面讲析第七首。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  相似文献   

20.
对渭河下游河势及水文状况的多年变化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分析认为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使渭河水流变缓,挟沙能力降低,中游大量泥沙在渭河入黄河口大量堆积,造成潼关高程显著抬升,渭河水平面升高,这是渭河下游淤积严重的重要原因。洪水期渭河过流能力急剧减小,防洪能力十分严峻。通过资料分析表明,渭河各段淤积量与潼关高程呈现出一种线形相关规律,由此得出降低三门峡水库运行水位,从而降低潼关高程,减小渭河下游泥沙淤积,提高渭河过水能力,对渭河流域防洪减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