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志,请替我找一本适合我们阅读的书。”一个青年读者说。“我的儿子比你的年龄还大,你怎么叫我去为你找书?要讲文明礼貌!”工作人员在图书馆外借处出纳台后端坐不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某抗日根据地有两个关系甚密的老战友,其中一位写了一部文艺作品,在奔赴抗日前线时,将文稿交给他的战友(以下称原稿保存人)保存。不久,这位从军的文艺战士(以下称原稿作者)壮烈地牺牲了。为了纪念自己的战友,原稿保存人将原稿作者的文稿一直保存在身边。十年动乱期间,原稿保存人也去世了,去世之前,将战友的文稿作为传家宝交给了儿子。前几年,原稿保存人的儿子将此文稿整理送出版社出版。原稿作者的儿子从发行部门的征订单上获悉这个消息后,两位老战友的后代便为这部文稿的出版和稿酬问题发  相似文献   

3.
照片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并经过一定整理程序、保存起来的底片、照片和文字说明.家庭照片档案以其特殊的画面载体形式和文字记载,记录家庭历史发展变化,反映个人成长历程,是家庭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家庭照片档案,是我在了解到各地档案系统提倡建立家庭档案得到良好效果后产生的想法.我父母家有很多相册,里面的照片记录着父母和一家人的生活轨迹.受其影响,从儿子出生,我就有把儿子的影像记忆留存的习惯,后来我整理了以个人为单位的照片档案.本文以笔者家庭照片档案的整理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家庭照片档案的特点和整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2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淡忘了,唯有我的稿件第一次被刊用后战友们向我祝贺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过完组织生活后大家正在闲聊,公务员送报纸来了。忘了是谁翻看《国防战士报》(原昆明军区报纸)时,看到了我写的小故事《南瓜生蛋的秘密》,高兴地嚷了起来,“小向的文章见报啦!”大家不约而同地凑过来看,有的还鼓起掌来。我们的报道组长程维满高兴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好样的,到报道组才一个月就上了军区的报纸。”与我一同进报道组的新战友也过来祝贺:“我真替你高兴。”战友们的真诚祝贺,像一…  相似文献   

5.
务力 《新闻三昧》2005,(3):52-52
也许我是一个比较感性化的人,读新闻时常会被新闻中流淌的情感所打动。比如,2月5日新民晚报“父母亲掰开了他的手……》一,读完后掩卷三思,报道最吸引我的无非就是母子、父子间的真情,在生死攸关时,父母首先将生的希望让给了孩子,这是人间的真情、父母的舔犊之情。虽然儿子已成人,有了自己的事业,并正在反哺父母,但危急时父母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儿子。  相似文献   

6.
夜深了,同室的战友,已进入了梦乡。我跟往常一样,写完稿子后,开始给父亲写信。此时,我打开抽屉,拿出一个非常精致的铁盒,里面有88封父亲的来信——鼓励、批评信,我一封一封翻着看,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温情,仿佛看到父亲聚精会神地在灯光下为远方的儿子写信的情形……  相似文献   

7.
“感谢学校为我儿子建的留守学生档案,我虽长期在省外务工,但借助档案能随时了解儿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虽然我们当父母的没能陪在他身边,但留守学生档案成为了我们一家的“贴心伴侣”,助我儿子顺利升上了初中。”新学期开学之时,通江县澌波乡高花村村民苟再发专程来到儿子读完6年小学的澌波乡中心校,向学校领导和老师表达谢意。  相似文献   

8.
未溃一堤、未毁一垸、未亡一人 早在1939年5月,陈毅在给20军的前身新四军三支队六团的信中写道:"我希望你们今生今世永远不要忘记你们是闽东的斗争农民";"我们要知道,人民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是人民的儿子,天下没有儿子不孝顺父母的道理啊."几十年来,部队按照陈老总的教导,拥政爱民的传统代代相传.1988年1月,20军与河南省政府在开封市召开了新时期军民关系研讨会,向广大官兵提出了"视人民如父母,像尊敬父母那样尊敬人民;把驻地当故乡,像热爱故乡那样热爱驻地",并在全部队范围内开展了"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活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纪要>写入了这两句话.此后,这两句话在全国各地宣传开来.  相似文献   

9.
我生于20世纪60年代,长在大山里,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父母为了我能考个师范学校,不知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泪.在80年代,我一个农家娃点着煤油灯昼夜苦读,终于以5门课400多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10.
柏金凤 《大观周刊》2012,(48):232-232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长期与父母分离,甚至有的父母为了节约钱,几年也不回一次家。孩子长期不能与父母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导致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孩子存在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和群,没有亲切感;有的孩子自私.  相似文献   

11.
刚开始在连队写稿时,我总是遮遮掩掩,生怕战友笑话自己,更怕稿子没写好让战友们看了给自己难堪。 一次我写了篇千字通讯,先后改了五六遍都不满意,就把稿子放在桌子上蹋足球去了。回来后见班里几位战友正围着看我写的稿子,  相似文献   

12.
近日在收拾屋子时,发现了十几张尘封已久的唱片.这些唱片还是八十年代部队一位战友退役时赠送的,当时曾伴我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并随我从部队回到地方.后来我拥有一台21寸彩电后,这些唱片就被遗忘了.  相似文献   

13.
6月21日,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夜读《杭州日报》,看到头版头条消息《纪念定海保卫战公祭三总兵典礼在舟山举行》,他问:“三总兵是谁?”因为报上没写明三总兵的姓名,我凭印象替报纸交代了背景。儿子又问:“总兵是什么职务?”我说不出,报纸也没有介绍有关资料。儿子与我至今存疑。 次日,找出省城另4家报纸,这一报道都登在头版头条,可见各报对这一报道的足够重视和兴  相似文献   

14.
我喜欢照相,从投入绿色军营到从事记者工作,留下了无数个人的或与战友、同事合影的相片。在大量的照片中,有一张显得特别,因为它经历了一场小小的风波。2000年11月初,我作为第六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一等奖获得者,进京参加颁奖大会。妻前往中国人民大学看望儿子,也一同住进了国谊宾馆。按照  相似文献   

15.
陈洪才 《北京档案》2005,(11):36-37
在抗美援朝烽火连天的那段记忆里,我的脑海中时常出现长眠在异国他乡战友们的身影.在志愿军出国作战五十五周年纪念日前夕,我又见到了许多当年在"三八线"上浴血奋战的战友.聚谈中,大家回顾这场惊心动魄战争中的残酷和惊险,想念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战友和逝去的友谊.在离朝前夕的1958年10月19日和21日,我曾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首长、官兵,分别到庄稼地最后一次帮助朝鲜群众秋收,到桧仓中国志愿军烈士陵园,最后一次悼念为朝鲜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战争而献出生命的英烈们.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那时的情形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相似文献   

16.
天道酬勤     
驻厦门某部新闻干事徐林不但文章见报率高,他的摄影作品也是一绝。可谁也没有想到,徐林的摄影技术全是自学的。几年前,还在新兵连,徐林看见一位摄影记者来采访,拍摄了许多照片,令人羡慕。当了报道员后,他心里也萌发了自己动手搞摄影的念头,下决心把战士的风姿反映到报刊上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相机徐林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家里去了一封信,理解儿子的父母甘愿把一头大母猪卖了,给徐林寄来了200元钱,在战友的帮助下,他买来了一台海鸥照相机,从人家那里借来了一台放大机,自费买来胶卷,学着搞起了摄影。可是,照片洗出来后灰蒙蒙一片。…  相似文献   

17.
1994年冬天,在父母的鼓励下,我从皖南入伍来到军营。在新兵训练期间,火热的军营生活激发了我写作热情,偷偷地写了一些反映军营生活的文章,没想到真的在驻地电台、报刊开了花、结了果。新兵连一结束,我便在战友们羡慕的目光下,如愿以偿地走进了机关。想着自己已成为一名“土记者”,再也不用摸爬滚打、为前途拼死拼活时,我飘飘然起来,慢慢地学会了吸烟、喝酒、打扑克,觉得这样活着真洒脱。三个月过去,报纸上再也没见到我的名字。为此宣传干事批评了我,政治处领导找我,明确要求我改正,把报道工作搞上去,如果三个月后再无进…  相似文献   

18.
不老的硬汉     
杨在葆 《档案天地》2011,(11):8-11,29
我出生在安徽宿城.那时候我家还算是个“小康”的家庭.家里人给我取这个名字也是寓意宝藏的意思.也是父母在我这个小儿子身上寄托着小康人家的善良愿望。我出生于1935年.在我一岁多的时候,父亲因为脑溢血去世.  相似文献   

19.
在我的记忆中,我很笨。笨得信都不会写,甚至连走路的姿势也特别难看。但这种笨,似乎不像或根本就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先天或者说是父母给的,而真真正正地说:是由于贫穷落后和生活困难造成的。因为家乡的贫困,我自小就读书不多,但却荣幸地当了兵。在绿色军营这块肥沃的土地上,部队这所革命的大学校培育了我。刚入伍时,我就常为写信发愁。每当想家的时候,总要请求战友们代劳——帮我写信。刚开始,战友们听说我不会写信,都觉得新鲜,也愿意帮忙。可时间一长,信写多了,他们也都烦了,我就开始帮他们洗衣服、缝被子,以等价的劳…  相似文献   

20.
朱文才 《军事记者》2007,(11):66-66
一天傍晚,我和几名战友围在一起聊天。战友们听说我的一篇稿件获得军区报纸好新闻三等奖,都投来羡慕的眼光,问我写新闻有啥感受。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