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2年以前,襄阳人理发基本上靠的是“剃头挑子”.“剃头挑子”是襄阳人过去对挑着剃头工具穿街走巷、过门入户给人们理发这一行当和理发师傅的称谓. 有句歇后语“剃头挑子——一头热”,说的就是“剃头挑子”一头挑着烧热水用的炉灶,另一头挑着剃头的家什.“剃头挑子”行话叫“担挑”(襄阳本地姊妹的丈夫间亦如是称谓)或“架瓶子”....  相似文献   

2.
左边漫画中描述的笑话,是笔者亲身经历过的。一次去理发,考虑到冬天风冷,头发长点暖和,便说:“剪得短一点。”谁知剃头师傅刀剪飞舞,给理了个短短的游泳式。待与他理论,却说:“你不是关照剪得短一点嘛?”我一时语塞,只能怨自己词不达意,道理还是人家足。  相似文献   

3.
1645年5月,清军南下攻占南京后,清朝统治者为了用同化风俗的办法来彻底铲除汉人的民族意识,消弭反清斗争,颁布了薙发令,即剃头令。规定"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1]满清的这种做法深深刺痛了汉民族的自尊心,认为这对身体的摧残如同阉  相似文献   

4.
太原市的张铭老人顶着一头长发,转了几个理发店,理发店的工作人员都在忙着为顾客修剪头发。听说老张想剃个光头,工作人员马上表示,他们只为顾客剪发、染烫,不剃头……而另一位姓李的大爷则是为洗澡发愁,他说,自己的退休工资不多,每月只洗一次澡就得花去60多元。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剃头挑子——一头热”。一条长长的扁担,这头是烧得通红的炭火炉,上面放一个洗头的铜盆;那头是一个带抽屉的可供理发者坐骑的“梢搭”,理发的剃刀、梳子,篦子等工具就放在“梢搭”的抽屉里。理发的一来,剃头匠给他围上护布,在铜盆的热水里把他的头发洗净泡软,伺候他在  相似文献   

6.
记不得是哪位古人有言:“为人子难”。这辈子,生于陈家这60余年岁月下来,令我感到的是“为名人子更难”。  相似文献   

7.
去做头发,发型师的手穿过我的长发,说,你头发太硬,先做个柔顺吧。我说不。发型师说,要么烫个卷发。我说不,就直的,清纯。发型师说,那你要先离子烫,不烫直得太乱。我不由得抒发抑郁:“好烦,明儿把头发剃了当姑子去。”发型师竟听出此话出处,接话道:“我给你做个漂亮的发型,你也可以去参加红楼梦中人的比赛!”  相似文献   

8.
曾经听到一位文学编辑讲过:“我选稿的第一标准就是要有新意。”这话很有道理,也可能是许多编辑的共同感受. 凡是文艺创作,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要有新的东西.创作的含义就是“创新”,比如立意新、题材新、构思新、语言新等等.小说也好,诗歌也好,散文也好,都不例外.其中重要的是立意新. 新意,就是有新的见解.见解新,文章才有生气。老生常谈,人云亦云的文章,还有什么生命力?比如,一篇散文,都是别人写过的内容,或是人家讲过的道理,无论再怎么下功夫,也不会成为好作品.古人讲的“惟陈言之务去”,“文章切忌随人后”,都是这个意思。而古人提出的“领异标新”  相似文献   

9.
《大观周刊》2010,(34):18-19
“虎年不能结婚”、“本命年会走霉运”、“正月里剃头死舅舅”走过奥斯卡红地毯的明星夫妻都会离婚……这些说法就像“采了打碗碗花会打碎碗”一样让很多国人信服不己。在昆明同样有这样影响力巨大的流言,“情侣爬西山就会分手”、“在船舶酒店结婚的夫妻生的都是儿子”等等,这些话流传了多年,它们成了盘踞存人心里的魔咒,萦绕存人们心头,让人不敢去“犯禁忌”。  相似文献   

10.
时下在一些人的文章中,有一种时髦做法,就是硬要古人赛今人,或者为了以古喻今随意指责古人。如前不久有的同志在一家大报上著文批评“蔺相如之不足”,便是一例。该文主要埋怨蔺相如为什么不去主动找老将廉颇促膝谈心,而要躲来躲去的。当然,作者是想借古喻今,批评今天有些干部之间不通过谈心解决矛盾,忘记了使用谈心这个有效办法。提倡干部之间开展谈心活动很有必要,但因此责难古人蔺相如不去主动找廉颇谈心就有些强人所难了。蔺相如本是社会地位低下的舍人出身,因“完璧归赵”而一步登天,职位却在朝廷重臣、战  相似文献   

11.
闲话邮史     
侯军  少辰 《出版参考》2006,(5):26-26
寄信用信封,其直接目的是保守秘密。为此,古希腊奴隶主曾剃光奴隶的头发,把“信”写在头皮上,待奴隶头发长长后,再将“信”遣往收件人。当对方剃去奴隶的头发,便可知道“信”的内容。在纸发明以前,人类使用的就是这类奇特的“信封”。公元10世纪。亚述人在黏土片上刻写书信,然后把信密封在陶坯里。烧制成陶器送给收信人,收信人打碎“陶信封”才能读信。  相似文献   

12.
王敏 《青年记者》2009,(14):23-24
《咬文嚼字》是宣传语文规范、传播语文知识的刊物,以“咬”为自己的特色,你要“咬”别人,别人也会“咬”你。记得有首“剃头诗”说,“请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要让《咬文嚼字》经得起别人“咬”,编校质量过硬是最基本的要求。《咬文嚼字》多次在各级编校质量检查中获得好评,这是与我们积极建立编辑的文字优势、培养严谨的编辑作风和形成紧密的编读互动三个方面的工作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方东树在他的《仪卫轩文集》中说:“文章之道,必师古人,而不可袭乎古人。”这就是说,赋诗作文,是要学习古人的,但是这种学习决不能因循和沿袭,而应当善于发展,巧于创新。“识古人之所难,成自己之所能。”  相似文献   

14.
教授的雅量     
一代学者、山东师范学院副院长田仲济教授,由感而发,于1962年9月16日《大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700余言的杂文《雅量》.该文从唐朝武则天、大才女上官婉儿具有“高尚的情操”说开去,借古论今,大声呼唤着一种互谅互让、宽宏大度的传统美德回归.同时辛辣地讥讽了与雅量相反的那种听不得意见,容不下异己,被古人耻笑为“小矣哉”的狭窄心胸.  相似文献   

15.
1月26日《新民晚报》“夜光杯”版刊有《头发脱落与健康有关》一文。笔者当即觉得该标题在语法上有问题,查《现代汉语词典》后证实了自己的判断。该词典是这样解释“健康”二字的:“强健。(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我们平时也常听到这样的话:“这个小孩看上去多么健康、活泼呀!”“祝某某健康长寿!”一言以敝之:“健康”就是指身体好、没有病。没有第二种解释。而《头》文中写道:“……导致脱发的因素很多,最主要是受人体整体健康状况的影响。”这意思很清楚:健康状况好,头发脱落就少(正常);而当身体有病(如患有些脱发性疾病),就会导致头发脱落多。而《头》文标题中的“头发脱落”.显然指那些不正常脱发现象,它们只可能同  相似文献   

16.
“双枪将”———王焕淼陈集亮五十有三的常德日报主任记者王焕淼,如今被常德市读者和报社的同仁称为“双枪将”。他不仅新闻摄影具专业水准,新闻写作也令那些当初笑他“只会摸相机”的人刮目相看。王焕淼可说是应了古人所说的“迟花慢发,大器晚成”这句话。1980年...  相似文献   

17.
常在电视上、报刊上看到,对那些违法乱纪的人尤其碰到干部曝光时,往往脸上蒙有一层“遮羞布”,其目的是让广大观众看不清这些人的真实面孔,给他们留点脸面。笔者认为。这块“遮羞布”应该撕下。 古人说:“人有脸.树有皮。”人的面子靠自己去争,单位、国家的面子靠大家共同去争,每个人的面子争来了。单位、国家的面子也就有了。而那些违法违纪、行贿索贿、贪污腐败、嫖娼赌博的人,不顾党纪国法,不但自己的脸面不  相似文献   

18.
自从宋祖英唱的《辣妹子》这首歌流传之后,湖南的泼辣热烈更加令世人瞩目。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如古人所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说的就是“天人同构”包括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而相沿成习,铸成特色。今天,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辣椒湖南》,也让人  相似文献   

19.
封面设计上有时需要“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的表现手法,但更多时候却需要“浓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表现手法,“以一胜万”,“以少胜多,以简胜繁”。“少”与“简”并不等于“简单”,更不等于“简陋”,它是向“单纯”发展的“简练”。古人论诗说:“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简单浅露的作品,令读者味同嚼蜡,表现的语言单调,再复杂的画面看着还是简单。“简练”,就是要精,要纯,要整体,要简洁素朴,与贫乏、单调、呆板的“简单”绝不等同。成功的封面设计常常是以最简洁明了的艺术语言去揭示最深邃复杂的书籍内涵,…  相似文献   

20.
记者的失误     
当记者,不能只凭眼睛,而还要靠大脑,去分析;还要靠嘴巴,去询问。只凭眼睛,会闹出大笑话来的。仅举一例以明之: 1960年初,刚果战争正酣,联合国派“和平维护部队”去干预;继之,又派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去调停。秘书长启程的消息传出,一大群记者赶至北罗得西亚的恩多拉机场等候,黄昏,飞机降落,走出一位身材修长,头发漂亮的男士,记者们兴奋至极,忙碌之后,速奔电讯局发报:“秘书长已达刚果”。还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