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江湖读经     
大椿 《师道》2009,(1):48-49
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本是我们对一百多年来批判与否定民族文化的一种自然反思。也是对社会面临的道德危机的积极回应,但过度娱乐化、商业化、肤浅化的操作却使国学有被庸俗化的危险。在众多纷杂的论调里头,有一些自发读经的人们发出了铿锵有力的声音——他们来自民间,有着十年磨剑的坚韧和丰富润泽的学养.  相似文献   

2.
读经心语     
用指尖轻轻捻着这墨迹清晰的一页,慢慢翻开,心中的那道风景逐渐渲染开来。  相似文献   

3.
读经心语     
用指尖轻轻捻着这墨迹清晰的一页,慢慢翻开,心中的那道风景逐渐渲染开来。道学庄子梧桐树下,抱琴而卧,趣生万千,归于自由。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你虽贫困潦倒,困顿不堪,但却超然地鄙弃荣华富贵、权利名  相似文献   

4.
怎么样读经     
人们反对读经,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读经仍然延续旧时私塾中所采取的那一套——读、背,且不管学习者是否理解。台湾学者王财贵先生将其归纳为“六字”教学法:“小朋友跟我念”。基于这一点而言,读经的方式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5.
论读经     
四书五经是儒家典籍,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近年来,读经热潮席卷全国,这个经究竟应该读还是不读?如果可以读,那又该如何读?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即以此为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文章认为读经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通过文科教学、课外阅读以及新闻媒体的正确导向等方式,复兴传统经典中值得颂扬与传承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正>一、对于读经的历史争论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读经的作用众说纷纭。在上一世纪,关于读经的争议主要经历了四次:第一次发生在民国初年,主要围绕着复古尊孔和新文化运动者反复古的斗争而展开;第二次是20世纪20年代在东西文化反思过程中,以1925年章士钊"读经救国"论和鲁迅的批判为标志;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以《教育杂志》的1935年"读经专号"为平台展开的关于读经的大讨论;第四次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仍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7.
福建福州市闽候实验小学的40个“好孩子”日前在公开课上尽兴表演,赢得福州市普教室及福州市五区八县各小学老师的一致好评。但令人痛心的是.该班另外29名盼望上公开课的“差生”却被老师留在班上做作业。据称,这是因该校老师担心“差生”坏事、为保全学校和班级的荣誉不得已而为之的。  相似文献   

8.
读经,何乐而不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曾在1999年教过一班四年级的学生。当时国家还没有实行新课程改革,很多对语言字接受较快的学生明显感觉课本不能满足自己的学习要求。这时,我就在班里成立了一个“古诗阅读兴趣小组”,班里80%的同学都参加了。我从《诗经》开始,陆续引导他们阅读了大量古诗。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学生在以后的作中能够主动运用自己掌握的诗,朗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9.
闲论读经     
我国早在辛亥革命胜利后就宣布兴西学,废科举,禁止读四书五经。不料百年后,沉渣泛起,辛亥的后人们却鼓吹“读经”复古,光复旧物。最近蒋庆主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读本》。选取《论语》《老子》《庄子》《诗经》《忠经》《孝经》《三字经》《史记》《传习录》等古籍以及古代诗、词。薛涌先生称此为“走向蒙昧的文  相似文献   

10.
这几年,小学教育界悄然刮起了一股读经之风,所读内容也渐从唐诗宋词扩展到四书五经。曾被“五四”诸贤批得体无完肤的言,现又被当今孩子用稚嫩的童言演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漫步校园内,耳边总能听到这摇头晃脑的读经声。一时间恍若斗转星移,前尘往事,斑斑驳驳,俨然置身于旧时私塾之中。福耶?祸耶?赞成及反对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相似文献   

11.
12.
名人谈读经     
在中国,儿童是否应该读经,是一个辩论了百年,而且注定还要继续辩论下去的世纪难题。目前,读经派处于上风,赢得了各界的认可,我个人谨慎地倾向于读经派。  相似文献   

13.
读经的理性     
时下,读经热在中小学方兴未艾。本文试图回答什么是“经”,“经”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读经和如何读经。  相似文献   

14.
王财贵 《教师博览》2010,(12):10-11
"读经"本来没有问题,但自一九一二年开始就出现了问题。一九一二年元月十九日,国民党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科一律废止。"可见,虽然清末是实施新制的小学堂,也还是读经的。同年五月,又下了第二道法令:"废止师范、中小学读经科。"  相似文献   

15.
李新 《中学教育》2005,(2):12-14
首先要看,所谓遍布全国的“读经教育”是怎么兴起的,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展的。  相似文献   

16.
采访张卫宝是在一个雨雪霏霏的星期天。他在学校会议室给各部门负责人布置工作,我坐在隔壁都清晰地听到他中气十足且个性鲜明的话语。坐下来打开话匣子,他的第一句话居然是:“唉!这个校长当得苦哇!有时候真的要掉眼泪……”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了从1904年至1949年间,旧中国旧社会发生的数次关于读经的争议,当时产生了"读经立国论"、"读经修身论"、"读经救国论"、"读经存文论"等.由于其牵涉到朝代的变更,教育目的的变动,课程设置的变迁,新旧文化的冲突,各方势力的角逐,故而显得既丰富多彩,又有点纷繁复杂.不过最终结果,读经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在中小学课程表里是不复存在了,而且上述这些论调基本上都没能够立得住脚.如此,再回过头来,依据这些历史事实,对近年来颇具声势的"儿童诵读经典"活动作一简评,供方家批评.  相似文献   

18.
反对儿童读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小学生读经的浪潮此起彼伏,本文立足于现代视野探析新时期小学生的读经教育。首先对读经教育进行概念界定和特点分析,然后,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指出小学生读经教育的意义,接着对当今小学生读经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教育目的功利化、教材选择机械化、教学方法单一化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指出了小学生读经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读经的困惑     
我们到底要不要读经?这是去年七月以来,一场由“少儿读经”运动引发的大讨论中提出的问题,一个对已经习惯了没有经典的国人来说有点突兀的问题,一个即使在知识界也让人产生困惑的问题。困惑的不是要不要读经,而是为什么读经成了问题,究竟是何种禁忌使民族文化经典曾经被我们弃若敝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