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周南·卷耳》和《》二诗中的“采采”一词 ,今人多解释为“采了又采”。本文从《诗经》中叠音词的使用情况和该词在二诗中的具体作用这两个方面 ,详细论证了上述说法的错误 ,认为应采用清人戴震和马瑞辰的说法 ,将“采采”一词看作单纯词性质的形容词 ,意为“众多貌”。  相似文献   

2.
“床”辨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明白如话,家喻户晓,蒙童成诵,但诗中的“床”字,一般诗歌选本都未加注,以为这是一个人人都懂的常用字,就是指当今作卧具之用的“床”。如《唐诗鉴赏辞典》说“透过窗口的皎  相似文献   

3.
此语最早见于《后汉书·周泽传》,周泽字稚都,北海安丘人,少习《公羊严氏春秋》,曾为渑池令,永平十年,拜太常,清洁循行,尽敬宗庙。“常卧疾斋宫,其妻哀泽病老,窥问所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遂收送诏狱谢罪。”时人为之不平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应劭又在《汉官仪》中续曰:“一日不斋醉如泥。”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感于此,甚觉愧疚,其《赠内》诗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有人把  相似文献   

4.
辨“蒂”     
蒂dì瓜果跟茎、枝相连的部分;把儿(bàr);并蒂莲|瓜熟蒂落|根深蒂固。(《现代汉语词典》199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笔者认为,其中列举的三个例子,除“并蒂莲”外,后面两例中“蒂”字的意义与释义均不相符。“瓜熟蒂落”中的“蒂”并不是“瓜果跟茎、枝相连的部分”,而是指瓜的前端留下的花的残余部分,俗称花蒂,生物学上称之为“果顶”。  相似文献   

5.
“致”辨     
高中语文第一册《劝学》一文中有“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一句,文后注释为“致,达到”。这样注解,对理解文意来说,相当清楚明白,  相似文献   

6.
胡祖信 《学语文》2003,(2):39-39
“意在笔先”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唐朝诗人王维就曾提倡“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山水论》)。清人沈德潜以绘画为喻,说作诗之道,谓“写竹者必成竹在胸,谓意在笔先,然后着墨也。”所谓“意在笔先”,就是作诗(或写文章)时,必须首先对全篇内容和旨意有一个通盘的谋划和明确的方向,做到胸有成竹。否则,兴之所至,断断续续,必将无所归依,支离破碎,杂乱无章。任何写作活动,只有“意在笔先”,才能对所有的材料作出合理的选择与安排,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技法和语言,使内容得到合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辨“木”     
“木”字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其字义不断发展变化。本试对“木”字作考证,推敲,展示其意义丰富多彩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9.
“客”辨     
所suǒ有yǒu的de客kè人rén都dōu称chēn“宾bīn客kè”不bù经jīn常chán来lái的de客kè人rén称chēn“稀xī客kè”ǎndekèrénchēnchánk蔓经jīn常chán来lái访fǎn的de客kè人rén称chēn“常chán客kè”远yuǎn道dào而ér来lái的de客kè人rén称chēn“远yuǎn客kè”陌mò生shēn的de客kè人rén称chēn“生shēn客kè”尊zūn贵uì的de客kè人rén称chēn“贵uì客kè”对duì诗shī人rén的de别bié称chēn为wéi“骚sāo客kè”对duì文wén人rén的de别bié称chēn为wéi“墨mò客kè”到dào寺sì庙m iào烧sh…  相似文献   

10.
“正始之音”最初是一个玄学概念。但近年来一些文学史常将这借指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本文就溯了“正始之音”这一概念的历史源流,并论证了这种借用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1.
“双石”辨     
“双石”辨河南省杞县平城高中刘世海《石钟山记》说李渤“得双石于潭上”,“双石”到底是个什么情形呢?有人认为,“双石”就是两块石头,一南一北,“且这南、北之间的距离绝非只有咫尺”(见《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5期,唐天永《(石钟山记)教学质疑》)。课...  相似文献   

12.
“然诺”辨     
然诺,是上古文明积淀下来的一种理念。《史记》把然诺与义相提并论,以"仁"、"义"二字,提炼"然诺"观念以概括游侠特色,其意义在于提倡正直的侠义精神,弘扬天下为公、行仁重义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3.
“兴观群怨”说原是孔子从学《诗》、用《诗》角度对诗三百篇的社会政治和伦理教育作用的全面概括,但内含着孔子对诗乐艺术审美功能、特点的深刻理解和体验。因此,“兴观群怨”之说在后世不仅是“诗教”说和美刺讽谕观念的理论源头,而且它本身及其衍生的概念也成为以审美批评为主的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观念和范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相似文献   

14.
茅,不少成语词典把它解释为“茅草”,如《汉语成语小词典》:“春秋时楚国以茅草作旌旗,行军时旌旗在前,故称‘前茅’。”(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也持此说。其依据是《左传·杜预注》:“时楚以茅为旌识”。似乎持之有据。这种解释是牵强附会的,不准确的。清代学者王引之指出:“茅为草名,旌则旗章之属,二者绝不相涉。”(《经义述闻》卷二十  相似文献   

15.
“死”辨     
《殽之战》中“其为死君乎”,课本注为“难道是因为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心愿)吗?”这个注释错解了“死君”之义。在先秦时代,对“死”的称呼是很讲究等级的,不能随便乱称呼,如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称卒,一般平民死才称死。晋文公是诸候王,怎么能称其死为“死”呢?“死君”应解为“忘记先君”。《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中  相似文献   

16.
“克己复礼”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年初,"四人帮"抢过批林批孔的旗子,大搞其偷梁换柱、瞒天过海的鬼把戏.开场时,倒也煞有介事似地派出"宣讲员"批了几句林彪,然而他们批林是假的,很快就草草收场了.以"四人帮"当时所控制的《北京大学学报》为证,1974年第一期中,批林的题目有七篇,占一半以上.第二期中,批林的题目只剩一篇半了,而且开宗明义第一篇就抛出了《孔丘其人》这株大毒草,恶毒地影射攻击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第  相似文献   

17.
“长头”辨     
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文献中有时可见"长头"一词,它实际上是5个同形词的重叠,共有"长的头部、长的前端部分""高个子""学识渊博的人""长头发""长久""经常""排行最大的""所赚的钱"等8种意义。这8种意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的关系,如第一、二、三种意义以及第五、六种意义;也可以是多词多义的关系,如第一、四、五、七、八种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词类”辨     
在“词类是什么”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上,语言学家们远未达成一致,许多关于词类问题的分歧和纷争也都由此开始.因此,厘清内涵含混、指称不一致的术语定义是词类问题讨论前应该具备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许多词类的讨论论而未果的原因之一.从理论上来说,句法、形态和语义这些部门之间分工合作,相互联系,有着一定的成规则成体系的关联或对应关系,因此从任何一个视角出发看待词类划分都可能会有一些有意义的发现.虽然多视角的词类分析并非没有可能,但相形之下,从句法角度来看词类的区分是若干视角中最为稳妥和可靠的一种.这也是西方语言学传统中词源学意义上的“词类”原本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梁苑”辨     
“梁苑”,又名“梁园”,亦称“兔园”或“菟园”,汉文帝次子梁孝王刘武所建。向为中州历史名园之一,在一些历史古籍和地方志中有所记载。历代一些文人、名士,或宴游其中,或到此访古作客,对它讴歌吟咏,先后留下一些瑰丽的篇章。但是,它的地理位置在哪里,至今没能统一认识,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白屋”辨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是被誉为“五言长城”的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的绝句,诗题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人们在读到“天寒白屋贫”这一句时,常常很自然地把“白屋”理解成被白雪覆盖的茅屋。其实这是雪和“白屋”的偶然巧合。“白屋”特指贫寒人家的居所。《汉书·王莽传》:“开门延士,下及白屋。”颜师古注:“白屋.谓庶人以白茅覆屋者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