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隆中对》中有句话:“此殆天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句中的“岂”该怎么解释,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里没有注释,查《辞海》《古代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岂”有以下几个主要义项:副词,表反问,“怎么”、“难道”;表揣度,“是否能”、“大概”、“或许”、“恐怕”;表祈使,“当”;  相似文献   

2.
1、“孝文王、庄襄王”的注释称“孝文王,……在位只有三天就死了”(208页),不知采何说?据王伯祥选注的《史记选》(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三年版)说“孝文王名柱,昭襄王子,在位一年(公元前250)(85页)”,《现代汉语词典》附录《我国历代纪元表》亦载孝文王在位一年,公元前250(辛亥年)。我认为当采是说,明确注为“孝文王在位一年(公元前250)”,也足以说明其“享国之日浅”了。  相似文献   

3.
《师说》中有几条注释,注文是正确的,但是由于过于简略,没把问题说透,学生仍然难以理解或产生误解。现试作补注。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课文注:“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生年  相似文献   

4.
对《赤壁之战》一条注释的商榷江复兴高中语文第一册《赤壁之战》有“悉浮以沿江”句,课本注为:“把(战船)全部沿江摆开。浮,泛,开动船只的意思。”这里,将“沿江”当作现代汉语的“沿江”解,把“沿”当作介词看待,是值得商榷的。《说文解字》曰:“沿,缘水而下...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所选的《离骚》,有一个难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书下的注释是:“(因为)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所以)惟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这个注释有如下的毛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我对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智取生(?)纲》一课中几个注解(?)不同看法,特提出,供讨论。 1、巴到老都管在安慰众军汉的一段话中有:“你们不要怨怅,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课文注解〔巴〕为“盼望”。“巴”可以解释为“盼望”,但这里如此解释就欠妥,因为“盼望到东京时”讲不通。因在课文的另一处也有:“只见两个虞候和老都管气喘急急,也巴到冈子上松树下坐了喘气。”但此处却注释为:〔巴到〕为“赶到”。其实这里的“巴”是“攀  相似文献   

7.
统编高中语文第三册《中山狼传》写东郭先生向杖藜老人求救的一段文字中有“岂天之未丧斯文也”一语。课文对“天之未丧斯文”的注释是:“这里是天不让读书人丧命的意思。语出《论语·子罕》。文,原指文化,后来也用‘斯文’指读书人。”其他几种选本的注释也与此注基本相同。我觉得这样解释,虽然也讲得通,但总感到与文意不尽相符。现提出一点异议,和同志们商讨。查《论语·子罕》原文: 子畏于匡,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於斯文  相似文献   

8.
初中第四册语文中的杜甫《石壕吏》有两句是:“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教材注:“戍,防守”。一本关于古文难句解释的书还将这句诗译为:“三个儿子都在邺城守卫着。”“戍”作防守讲确实是很常见的,教材中就出现过多次,如“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月四日风雨大作》),“行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第一册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诗中,课本将“连三月”注释为:指当年(七五七年)的正月、二月、三月。这三个月战火一直延续。我认为不妥,现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文言文中,很多数字表示概数而不指实数。“三”就是一个常见的概数。我们知道,安史之乱发生于七五五年,次年叛军攻入长安,诗人杜甫被俘,叛军继续向南大举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课文《云赋》引用了屈原的《九歌·云中君》中的诗句。编者对其中“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  相似文献   

11.
近来讲授《张衡传》(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觉得有几条注释值得探讨。“妙尽璇机之正”这一条,课本注释说:“精妙地研究透了测天仪器的道理。璇机,也写作‘璇玑’,玉饰的测天仪器。”我认为这样的注释不妥,理由如次: (一)“璇玑”是不是测天仪器,历来说法  相似文献   

12.
1.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矛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文论选》一卷本十一页,《论语》节选(原注)⑧巧笑倩兮三句——上二句见《诗·卫风·硕人》。“素以为绚”可能是散佚了的诗句。倩,面貌美好;盼,指眼里的黑白分明。素,白底,绚,文采。⑨礼后乎——是不是礼在后呢?这里没有具体说出后子什么。朱喜集注认为后于忠信。另说指仁。齐田按:这两个注,距离原文的真正涵义太远。这一段话有两个问题要注清楚,硕人这首诗的主题,它和‘礼’有什么关系:第二,古代绘画的工艺过程如何,它怎么能比喻“礼后乎。”我们先看看《卫风·硕人》这首诗的小  相似文献   

13.
对《论积贮疏》(见高中语文第四册)的有关通假字、异体字的几条注释,提几点商榷意见。一、“畜积足恃”的“畜”,课本注为通“蓄”,值得商榷。辨别古文中是否用了通假字,应以文理是否通顺为依据;而要断定文理是否通顺,则必须对字的本义、引申义和通假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如果不了解字的本义或只了解它的某个意义,以此去判断是否用了通假字,往往会将本字误为借字。“畜chù”,本义是受人饲养的禽兽;引申义是积储,例如:《礼记·月令》:“务畜菜”。“蓄xù”的本义与“畜”的引申义相同,例如:《诗经·邶风·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由此可见,“畜”是“蓄”的同义词(二者词义有重合的地方),绝非通假字。二、“今殴民而归之农的”“殴”,课本注为通  相似文献   

14.
一、“钩心斗角”——课文注释为:“屋角向心,象钩一样,互相联系;屋角相向,又象兵戈相斗。心,屋心。角,檐角。”这个注释应该说是正确的,但不很明确。钩心,是指楼阁的每一个檐角都象钩一样地向着房顶的中心上翘着,这是就一个楼或一个阁而言的;斗角,是指楼阁与楼阁之间的檐角象兵戈相斗一样地相对着,这是就一个建筑群而言的。二、“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课本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的翻译是:“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那么“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翻译也应如此:“复道架在空中,不是雨不放晴怎么(出现  相似文献   

15.
《劝学》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一句,课本(高中语文第二册)是这样注释的:“[槁暴];槁,枯。暴,晒。槁暴,枯干。”这样解释“槁暴”,便成了“槁”有意  相似文献   

16.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注释①,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这条注释是这样写的:选自《论语·先进》。标题是编者加的。子路,姓仲名由;曾皙,名点;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第二○课选的是唐人杜牧的《阿房宫赋》。编者对文中“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句,是这样注解的: “盘旋,屈曲,象蜂房,象水涡。……楼阁依山而筑,所以说象蜂房象水涡。……矗立着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矗,形容建筑物高高耸立的样子。下文‘杳不知所之也’的‘杳’用法与此相  相似文献   

18.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注释,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察变》把“天道变化,不主故常”解释为“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是不按常例、随机转变的。”这种解释欠准确,而应解释为:“自然界(天体运行的现象和过程)的发展变化,是不按照常例随机转变的。《庄子·天运》里“天道”就不是解释为“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20.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对于这句话里“不慕当世”,课本注解为——不羡慕掌权做官。因此.很多分析文章,把张衡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不被提升的原因,归结于本人不愿当官掌权。这样的错误分析,显然受课本原注的影响。这里辑录了两条关于“不慕当世”的注释意见,以供教学参考。许多注本把“不慕当世”解释成“不羡慕做官当权”,当成张衡不愿意做官掌权的意思了。显然,这是由于没弄明白“当世”的本意。结果“慕”字也跟着讲错了。由于不羡慕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