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不放弃     
那天一大早,我13岁的儿子鲍伯和我吵了一架.他非要穿那件剪掉袖子的褪了色的旧运动衫,而我则坚持让他穿他奶奶送给他的那件漂亮的新衬衫,口袋上印着他名字的大写首字母,我用手指着那些字母."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印着自己名字的衬衫的."我跟他讲道理.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不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活动并不是可以自发而深刻地进行的,必须经过有效的强化才能得以充分的开启.  相似文献   

3.
未来消费领域中应用于服装设计上的GPS和无线射频识别系统等高科技也许将让T型台上的模特看上去越来越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的特工,而不是设计师们手中的衣服架子。“时尚与  相似文献   

4.
"寓言","重言"和"卮言"就是所谓的<庄子>"三言"."寓言"有寄托、寄寓的意思;"重言"一般理解为引重之言;"卮言"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描述、去论说的话."三言"在<庄子>一书中不是简单地相加构成篇章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言"中那些充满奇特想象的故事是<庄子>一书具有持久魅力的原因之一.超乎寻常的想象,反差强烈的对比使形象与思辩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让读者有一种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杨宝生<"植杖"释义勘正>(<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期,以下简称<勘正>)认为此"杖"不是"手杖"而是"犁杖".这一"勘正"其实是以正为误,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陈亢问于伯鱼日:子亦有异闻乎?对日: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诗>乎?"对日:"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礼>乎?"对日:"未也.""不学<札>,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日:"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是孔子的学生,伯鱼(字鲤)是孔子的儿子.这段话的意思是:陈亢问伯鱼说:父亲对你有什么特别的教导吗?伯鱼答:没有.不过有一天父亲一个人站着,看见我从庭前小跑而过,就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父亲就告诉我说:"不学<诗>,就不能很好地跟别人交流."于是我就回去学<诗>了.还有一天,父亲还是一个人站着,我又从庭前跑过,他又问我:"学<礼>了吗?"我回答:"没有."他又对我说:"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相似文献   

7.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朦胧诗.因其故事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及意境的隐喻,诗出以降,解诗者争讼不已.一是刺襄说,<诗小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二是招贤说,<诗沈>道:"盖下游为雒京,士之在周者,如见其在水中央,而不可得也.上游为开渭,士之在秦者,道阻且长而可致也."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建构主义观点认为,真正的学习不是告诉,而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情境中蕴含的新知识相互作用,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  相似文献   

9.
喝茶、茶艺已经成为都市时尚,茶艺师也当仁不让地成为时尚职业. 在我国,饮茶的历史可谓悠久."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这是唐代诗人卢仝久负盛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诗句.大词人苏轼对茶也情有独钟,曰:"从来佳茗似家人."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传统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作为全课的主旨,并通过学生充分质疑,主动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中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德国哲学家海格尔在他的《人,诗意的安居》一书中提到"让学":"道所要求的是:让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生本"理念与"让学"理念一脉相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海德尔认为一个称职的教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其它任何东西."让学"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引思"就是积极引领、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让学引思"的根本价值在于以学生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13.
偶然间邂逅了简媜的文字,她的<水问><眼中人><带洒江月><四月裂帛>等作品都让我心醉神迷,却又如此心清意醒.而<青色的光>亦是我的所爱,我爱它简约却美丽的字词,爱它清凉如水的明月流光,更爱它细腻而幽深内藏的感情."爱淡成词,情雅成诗."我们皆在爱中顾盼,于情中辗转.这一生本就是一部情感复杂的诗册词集.  相似文献   

14.
苏盛葵老师在<让高考阅卷成为打击作文套作的利器>(<语文学习>2010年第9期)一文中写道:"用高考阅卷来治理套作,可能有效,但还不能称为治本之法,就像市场治理伪劣产品一样,罚款、没收、焚烧都不是根治之策."他认为需要解决套作成风的深层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也说"杖"     
对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有人认为"杖"应该为"犁杖".从中国农学史角度看,"犁"的概念从没有用"杖"来表达过,<说文解字>及东晋和西晋以前的各类作品中,"杖"也从来没有"犁"这个义项."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不是"犁杖",而是"手杖".在这首辞中,"杖"也是官位的代表."或植杖而耘耔"应该释为:"有时讲述杖放在一边,(用犁)在田里除草培苗."是陶渊明时自己放弃官位而回乡归隐的高洁情怀的自释.  相似文献   

16.
电视剧<大明宫词>刚刚播完.电视剧是编导们"借鉴了<资治通鉴>等史书的故事内核,再加上大胆合理的想象创作而成"的(<中华读书报>2000年4月26日9版转载<羊城晚报>文),其中主人公太平公主与史书记载有很大不同.作为电视剧,这可以接受也可以理解.问题是许多观众不知道这一点,看了电视剧后很受启发,认为"既重温了历史,也能从引人入胜的情节中,感悟一些道理"(<北京晚报>2000年4月17日15版"真真"文),这就有些让人担心了.因为电视剧反映的不是可靠历史,电视剧中的太平公主也与史书记载的太平公主差距很大."重温"了一段大胆想象的历史,又从这想象的历史中"感悟"道理,这道理就有些成问题了.因此,还是有必要告诉大家,太平公主在史书中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应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句,去培养语感,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叶圣陶老先生就十分重视语文实践,他强调:"一定要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刘国正先生也说:"人们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有个特点:语文能力的获得主要依靠实践,而不是依靠知识,更不是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获得能力."由此可见,应把阅读教学构建为学生自主实践的乐园,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好语文.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有一首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教材对"安仁"注释为:"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我们发现这条注释可能有误,以下提出分析意见,请有关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20.
"曾几何时"意思是才过去了多少时间,表示时间过去没有多久.如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清周亮工<书冯幼将画竹卷后>:"曾儿何时,诸君子皆化为异物,而予与幼将亦皆颓然老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