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动探究课堂是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环境中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双主模式,更加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师生互动。本文以学生自学质疑、探究发现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师生之间在课堂上产生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良性互动。互动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学生的求知欲为内动力,以教师的精讲点拨为润滑剂。以小组讨论为基本教学形式。以高效教学为终极目的,详细研究了怎样构建互动高校的英语课堂,以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2.
马朝建 《教师》2013,(34):48-48
生命课堂,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整体的人,要注重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力。教师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沟通者、引导者、互动者、意义的共建者,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鼓励学生成为自由学习者,将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的单向沟通转变成双向的或敞开式沟通,生命课堂讲究的是平等和尊重。  相似文献   

3.
<正>所谓互动教学,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共同进行的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和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教与学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数学课堂互动的本质是数学思维的互动,有了思维的互动,才有互动的课堂。但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课堂互动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互动的启动者和主宰者,学生则相对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这样的互动往往存在某种"失真"现象,即为了互动而互动,不能真正地起到引  相似文献   

4.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黑板为载体、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教师单方面地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学生一味地听,很少会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同时,不光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上也往往缺乏互动,这种匮乏交流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已经落后于如今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互动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当代文学教学应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网络辅助教学互动三个方面着手,"以学习者为中心"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并利用提问、讨论、科研、网络等多种教学互动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丰富活跃了文学课堂。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非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英语教学改革需求、课堂互动实施的重要性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入手,阐述了“课堂互动是一种有效的英语教学活动模式”的教学理念.认为创设课堂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应成为现代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沈美芳 《快乐阅读》2013,(10):80-80
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语言沟通是教师互动的重要形式。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如课堂提问,创设情境,课堂讨论,来有效的加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语言沟通。本文将着重分析课堂上语言分析的师生互动,为实际的课堂中语言沟通形式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倪苗芬 《考试周刊》2012,(28):73-74
当今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大力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互动,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建立一个高效率的课堂格局和更合理的教与学的关系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成为教师们探索的重要课题。在课堂中,教师要运用各种策略与学生沟通,唤起学生的热情,激起学生的兴趣,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交流与互动,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健康快乐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教学模式,互动教学其实就是在课堂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多样化。当前新课程改革以及学生学习需要的提升,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课堂需要,教师需要科学的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加强学生课堂上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精神,注重学习资源的共享,从而实现良好的英语教学效果。本文就初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观念也在产生巨大的改变,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单纯地教,教学过程更重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教学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建设互动的高效课堂成为很多学校落实新课程实施新课程的进一步具体改革措施,是落实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继续与发展,是建设高效课堂的有效措施之一。互动课堂本身就要求课堂成为活动性的课堂,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课堂,只有通过学生的有效、高效活动,才能打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语言沟通是教师互动的重要形式。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如课堂提问,创设情境,课堂讨论,来有效的加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语言沟通。本文将着重分析课堂上语言分析的师生互动,为实际的课堂中语言沟通形式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够展开良好的沟通互动,才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重要教学表现,但在当前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并未对学生的课堂体验和信息反馈加以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仅仅是以提问的方式来展现,学生并未养成积极发言的习惯。这样就导致部分学生会认为教师的提问没有实际意义,只需要等待教师讲解答案即可。所以如何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发言积极性,就成为了广大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教学难题。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交流,配合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通过科学的手段,来促进师生互动的有效开展。对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的话语沟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教育改革成为众多教育学家和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中国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导,教学过程以教师按照教案和内容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互动很少。这种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中逐渐被否定,MOOC、翻转课堂、雨课堂、视频公开课等一些新型课堂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论文将梅西大学先进教育理念与中国高等教育实际相结合,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英语课堂教学也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打破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急需解决的课题.和谐的情感教学、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师生的课堂互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发展,新的教育方式层出不穷,各种数字化教学方式应运而生,但不管教育方式如何变化,师生互动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新课改提倡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仅需要全面深入地掌握教材内容,还要加强师生互动沟通。教师通过和学生互动交流,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以便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指导。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大有裨益,通过这样长期的互动交流,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基于此,本文将阐述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运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希望对现阶教师的互动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和保证。传统教育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如果把知识比作食物,那么课堂师生关系就像“填鸭式”:教师觉得食物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营养,  相似文献   

18.
"沟通"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互动关系,其最为重要的形式是语言交流和行为互动,它对教学课堂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为一种教学方式,同时它更是一种以交流为工具并以此促使学生更为快速地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的教育哲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努力实现双向互动的教学,而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最好方法就是"沟通"。将以如何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沟通"为主要内容,进行相应的探究。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因特网在我国迅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教学技术的应用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流.网络教学技术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它结束了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学代教的认知革命.网络技术时代的来临,为我国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实现互动的教学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