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社会工程哲学作为在全球化进程曲折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冲击、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对现代性及其现代社会人类把握世界基本方式的反思,既是科学技术哲学逻辑理路的延伸,又是现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当代表达方式的创新。社会工程哲学汲取了现代西方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的精华,标志着现代哲学从社会批判向社会建构的时代转向。  相似文献   

2.
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转向与当代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之间正在出现一种引人注目的理论趋同 :现代西方哲学的经验主义转向与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事求是精神都走向了科学的经验实证 ,现代西方哲学的中立主义转向与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精神都体现了对取其中道原则的认同 ,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与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正义精神都是对哲学的社会学维度的肯定 ,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与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批判精神都把对语言与哲学之间关系的批判提到了议事日程。这种二者之间的理论趋同不仅验证了人类哲学的普遍规定性 ,而且也使在二者之间展开积极的对话成为可能 ;而这种对话最终必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创新和理论繁荣  相似文献   

3.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身体是"在场"的。但是,受身心二元论的影响,在现代教育的实践场域中身心背离,扬心抑身。为了实现现代教育中的"反身"到"正身"的转向,现代教育应该立足后现代身体理论,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关注身体,让现代教育回归身体,恢复人类教育原有的鲜活的生命特质。  相似文献   

4.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身体是"在场"的。但是,受身心二元论的影响,在现代教育的实践场域中身心背离,扬心抑身。为了实现现代教育中的"反身"到"正身"的转向,现代教育应该立足后现代身体理论,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关注身体,让现代教育回归身体,恢复人类教育原有的鲜活的生命特质。  相似文献   

5.
西方哲学中有几次“转向”对人类文化哲学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意义。这几次“转向”逐渐废除了认识论作为第一哲学的特权,使得一个系统的现代文化哲学得以建立起来。具体而言,维柯、赫尔德、卢梭试图在现代哲学思想的语境下构建文化哲学,因而分别提出了哲学的“语义学转向”、“语言学转向”和“民族学转向”,而恩斯特·卡西尔则在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号学转向”,把符号思维确立为哲学的新原则,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文化哲学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6.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身体是“在场”的.但是,受身心二元论的影响,在现代教育的实践场域中身心背离,扬心抑身.为了实现现代教育中的“反身”到“正身”的转向,现代教育应该立足后现代身体理论,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关注身体,让现代教育回归身体,恢复人类教育原有的鲜活的生命特质.  相似文献   

7.
极端的抽象化和符号化是现代中国教育之所以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现代教育之心理-理智主义传统发展到极致的结果.不道德、去智慧、无根的极端符号化教育导致了知识、生命、行为和生活等四种形式的异化.人之身体介入和实践操作核心的实践教育哲学正是为了应对现代心理-理智主义教育传统对教育的异化问题而提出的.以生命实践活动为出发点,知识教育实践化,生命体验艺术化和审美化是实践教育哲学的一体两面.转变为具体的教育模式,实践教育哲学倡导一种身体-实践价值取向的新教育.新教育以新感受力的养成为逻辑起点,采取对话和教学做合一的方式进行实践育人,达至个体最高之审美境界,引导人类走向诗意存在.最后,实践教育哲学在发现与合流教育之心理-理智主义传统和身体-实践取向的教育传统中,澄明人的真理才是唯一、本真的教育真理.由此,身体解放的人性蕴含,以及天人合一的诗意栖居才有了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实践观作为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标志性理论成果.然而,现在看来,这个实践观也包含着明显的历史痕迹.人类实践形态、内容和环境的历史变迁,需要我们不断地充实实践的内涵、拓展实践的外延.社会工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类实践活动的典型形态.社会工程哲学是在社会批判理论解构现代社会基础上,重建现代性社会的新哲学,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实践观的方法论转向.  相似文献   

9.
太极者,道也.道者,天下之至理,自然之法则.太极拳是太极哲学与太极思维在中国武术中的运用,其强调以人类自身的身体能量和生命潜能为载体,对宇宙真理与生命真相进行独特的证悟与演绎.修炼太极拳可以引导当代社会的人们“向里用力”身心兼修,以克服空虚、浮躁、物欲横流等多种现代病,最终追求一种内外和谐、身心和谐、天人和谐的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10.
身体是尼采生命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明确地为身体疾呼,肯定肉体生命,及对生命本能的张扬。而作为生命本能的欲望,其不仅开启了人们对于身体的关注,更开启了审视艺术与美的新通道。而此三者,身体、欲望、艺术的共舞又将人类的生命意志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尼采力图从生命存在的本质、人和世界的关系,来认识与理解身体、欲望和艺术的本质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身体哲学视域下修身理论价值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哲学是从人的身体出发研究引发社会伦理、企求精神超越和构造世界图式的理论和方法。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从身体哲学的视野研究修身理论的现代价值,有助于人们追求健康的身体素质、提升自我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并在规范自我行为中寻求身心关系的平衡,促进人的“自由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提出,既为当下美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也是对当代学术界身体研究热潮的一种回应。其不仅改变了传统哲学中身体的地位,将身体与心灵统一,而且还勇于打破学科界限,将身体置于全部人类学科广阔视野来重新认识,从而将身体作为审美经验核心,通过对身体经验的塑造和改善来达到生命的完满。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暗示了身体自身的整体性存在,更阐明了身体与人、与环境、与社会、与宇宙的整体性存在。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与身体的联系是语言唯物主义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反映了当代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传统中,梅洛—庞蒂、勒赛克尔、杰姆逊、德里达等人都强调了语言的身体性。通过考察语言与生物学的身体、现象学的身体、体验的身体、性欲的身体及劳动的身体之间的关系,指出身体是人类语言经验的基石。语言是劳动身体的一种实践形式,在能动的感性活动中,语言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统一在特定社会历史的具体身体之上。语言及其历史也是在人类的身体之中和不同身体之间运转的,必然受到人类身体状况的影响,体现人类身体的喜怒哀乐,语言文化实践、权力关系、社会历史也印刻在了劳动的身体之上。  相似文献   

14.
生命教育:从理念到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它既体现了教育哲学由传统的知识论、认识论转向存在论、生活论,也体现了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和社会建构论对其的理论支持。生命教育实施可以从生与死、身与心、生存与发展的维度来建构。  相似文献   

15.
社会哲学在当代的发展中产生了语言学转向.这种转向与近代和现代哲学在解释社会规范的基础问题上遭遇的困难有关.这种转向在当代西方社会哲学方面的主要表现是社会规范的有效性论证,需要通过话语进行.其中哈贝马斯和福柯的研究具有代表性.这种转向对于当代社会哲学研究重点有了影响:重视生活世界、重视交往合理性.中国当代的社会哲学研究在语言学转向问题上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了一种无所不包的社会民主观,把民主推行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甚至推进到宗教信仰领域,寻求科学探究和社会实践的一致性、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连贯性、民主政治和自由信仰的统一性,主张科学实验、民主政治、自由信仰和社会进步具有内在兼容性,用实验主义整体论改造传统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用民主政治观取代独断政治观,提升人们对现代民主生活的整体期望,寻求哲学、宗教、科学和人类普通生活的连续性,论证民主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方式,开启了实用主义的政治哲学转向.他的民主社会思想成为罗尔斯良序社会观念的先导.他的政治哲学对20世纪后半个世纪的新实用主义、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生存论转向是在清理当代哲学 ,特别是西方当代哲学的主题转换及其问题时 ,结合当代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传统的当代变迁与转型的剖析 ,进而形成的对当代哲学存在论转换及其方向的理论追求与创构努力。生存论转向是整个当代哲学转型中哲学存在论从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本体论向奠基于生活世界之上的感性的、历史性的生存论本体论的转换。生存论转向分为三个层面 :已经呈现出来的转向、尚待实现的转向、始终处于未竟状态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宇观系统,还是微观系统,亦无论是有机生命和生态系统,还是社会、人类思维和心理系统,所有系统的功能,与其内部结构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相对于系统的功能而言,系统内部各构件之间的结构,是构件功能到系统整体功能的中介。也就是工具。探索和研究系统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合理性关系,应当成为现代哲学尤其是工具理性哲学的重要内容,并藉以推动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思维,其本源性基础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辩证法的内容和形态也在不断地演进。在时代主题和人类实践深刻变化的前提下,辩证法开始从注重斗争转向注重和谐,从传统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20.
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与现代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人的主体性问题是现代哲学的中心课题,有人干脆认为现代哲学就是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哲学。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现代哲学的这一倾向,反映了现代人类对自身的本质力量、价值、发展前途的认识和关注。它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人类社会的社会化趋势的加强,随着人类在各个实践领域中主体力量的提高,而导致的人类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