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以提高在职中学教师综合素质为目的的职后培训。我院作为安徽省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阵地 ,结合继续教育实践 ,开展了多项继续教育课题研究。其中 ,丁放教授主持的《高中教师继续教育中文专业知识更新课程研究》课题 ,系省级教研项目。该课题组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果 ,下面的一组文章 ,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希望 ,这组文章能够对促进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2.
语文,作为高中生的必修课之一,对学生的表达、描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也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其中,古代诗词蕴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中也占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论述了现如今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灿烂的华夏文明中,诗人灿若星河,诗作浩如烟海,它以其完美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独具审美价值的中华古代文化精华。所谓的诗词歌赋,就是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学的概称,虽然如此,这一称谓几乎可说是已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尤其是传统文学的大成。对于继承中华文化来说,诗词歌赋可谓是最重要的立足点,高中阶段对于语文诗词的理解也可以说是上升到了另一种高度,所以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又要融合新课改创新教学模式,以更为高效的方式来提升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4.
杨秀梅 《现代语文》2007,(4):106-106
现今通用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课本,每册中均选有古代诗词。这些诗词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和史教育的好机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要更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感和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文化的瑰宝,其数量浩如烟海。其中脍炙人口、千古流芳的妙诗佳词多如繁星。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影响着读者。因此,学习古典诗词,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丰富思想,陶冶性情,能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文化的瑰宝,其数量浩如烟海,其中脍炙人口、千古流芳的妙诗佳词多如繁星。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影响着读者。因此,学习古典诗词,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丰富思想,陶冶性情,能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诗词教学除了热闹还应该有什么呢?结合教学实际本文将从三方面谈起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实施本色教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在帮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时,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是其中非常主要的一点。在古代诗歌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培养高中生的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意识,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化审美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但是在我国当下古代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偏重引导学生背诵而轻视鉴赏教学。基于此,为了有效解决重重问题,需要教师改变古代诗歌阅读观念,不断完善教学步骤,打造多元化鉴赏教学途径,以此来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鉴赏能力。希望本篇文章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曲诗词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感情真挚、动人心弦的篇章,以景写情、情景相生是古典诗词的重要艺术特色之一,下面仅就送别诗作点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灿烂的华夏文明中,诗人灿若星河,诗作浩如烟海,一首首古典诗歌,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积淀着中华文明的精髓,滋养着炎黄子孙的魂灵。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和评价古代诗歌,应成为高中生必备的语文素质和能力。然而,从教学实践来看,诗歌教学中存在着的一种相当普遍的课堂模式,就是教师进行诗人生平创作的介绍,学生熟悉诗歌本身,教师像处理文言文讲读课文一样解词、释句、归纳,最后落实背诵。这样的模式使本应趣味盎然的诗歌教学一天天地沦落到枯燥沉闷的境地,为数不少的学生除了获得一点诗歌常识,对学过的很多诗歌依然是似懂非懂,熟背的一些名句也只能是囫囵吞枣,至于独立有效地去分析、鉴赏一首新诗只能手足无措。本文就如何摆脱古代诗歌教学的尴尬境地,如何切实激发学生的诗歌鉴赏的趣味,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作了一番梳理与探析。  相似文献   

12.
诗词鉴赏题是高考中必考的一个类型,也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难点之一。从反馈的材料来看,学生历年得分相对不高。因此,笔者在诗词教学时,采取了一些措施,即:知人论世,把握规律;打好基础,教会感悟;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3.
阅读文章时,经常会像碰到老朋友一样碰到"典故"。比如台湾作家余光中在《沙田山居》中写道:"日月闲闲,有的是时间与空间……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十八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  相似文献   

14.
15.
古代诗词鉴赏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法虽有万千,但一点却始终未变,即诗词是一门经典的语言艺术,它注重用词炼句,讲究反复推敲,绵里藏针;它对语言简洁、准确和传神等方面的要求,可谓近乎苛刻.在教学中,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古代诗词在世界上是一朵奇葩,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卷帙浩繁的古代诗词是五千年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因此,古代诗词成了学生的必修课,而当代高中生的文化底蕴相对浅薄,更增加了古诗词教学的难度。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教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呢?一、反复诵读,品味诗词语言诗词的表现形式是语言,因此,品味诗词语言对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古诗词的语言具有音乐性在古代,诗词是供人咏唱的歌。因此,它除了讲究平仄搭配、押韵外,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巢宗祺先生曾这样解释:"‘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2017版的新课标对于语文课程人文性这样要求:"语文课程应发展学生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根据2017版的新课标重新修订的2019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其是否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又是如何体现人文性,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8.
诗词收束如同文章结尾,无固定程式,但都体现了诗人的艺术匠心。我们从新编高中语文课本所选入的古代诗词中,可看出结句的不同方式。一,以反问作结。反诘是无疑而问,目的在于加强所肯定的意思。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反问更强调了诗人不“事权贵”的高风亮节,显示了李白反抗的性格。又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正说明诗人壮志不已,深刻地抒发了作者以廉颇自况而不为重用的愤慨之情。二,以设问作结。诗词收尾,以设问增强跌宕起伏,留下深思的伏笔。如白居易《琵琶行》结尾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用设问句从侧面表现诗人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意象是诗词的灵魂所在,尤其是在古诗词中,我国古诗词中诗人创设了大量的意象。要完整地分析了解诗歌,就要对诗词教学中的意象教学加以重视。从诗词意象着手,才能更好地探究诗人的创作情致和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