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列宁找到了无产阶级国家与千百万小农之间联系的纽带;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商品货币关系,把商业作为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列宁高度重视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认为国家资本主义可以作为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桥梁。总之,列宁探索到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发展规律,列宁则提出了“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并开创了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先例。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严重困难。因此,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反思十分必要。首先,在落后国家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困难和曲折是必然的、合理的;其次,困难大,但并不等于落后国家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再次,落后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而改革开放则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最后,还必须从理论上摒弃社会主义就是集中,计划等旧观念,实事求是地界定社会主义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面临着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课题。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唯物史观应用于指导落后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仅始终坚持生产力第一的观点和标准,提出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探索符合俄国国情的建设道路,而且还十分重视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从而揭示了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开创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4.
列宁探索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晶:社会主认国家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要发展商品经济,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5.
列宁晚年从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出发,重新审视以往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重新认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创造性地探索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今天看来,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的再思考,在很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当代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落后国家的独特社会条件决定了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特殊性,而特殊的无产阶级革命必然产生出具有特殊性的社会主义,并要求探索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建立于落后社会条件的基础上,其建设道路必然同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特殊性密切相关。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在依据、性质、进程和结果等方面的特殊性,直接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依据和来源。因此,发掘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以下简称马恩)关于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现代化思想中着力探讨的问题。马、恩从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现代化的影响、现代化的前提条件、现代化的模式以及现代化发展等方面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基本观点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系统跳跃转型的思想对于深化认识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列宁和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这一思想。他们敏锐地把握了社会主义跳跃转型时代条件的变化,创造性地开拓了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并展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  相似文献   

9.
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通过人民革命,夺取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在建设过程中,吸取资本主义的肯定性成果,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的"跨越峡谷"理论第一次指明了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列宁关于落后国家无产阶级争取民主革命领导权的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一国首先胜利论,指引俄国、中国等一些国家,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第一步目标;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市场经济思想、科教兴国战略和自主发展原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上述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必将指引中国实现第二步目标,从而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完全胜利.  相似文献   

10.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落后的俄国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经过“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直接过渡的尝试后,最终形成了以新经济政策为主要内容的迂回过渡理论。列宁过渡时期理论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启示:落后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或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始终尊重国情,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不能急于求成;社会主义实践中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防止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必须充分估计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性,时刻做好应对困难和阻力的准备。  相似文献   

11.
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是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一次伟大尝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该政策是列宁对落后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探索,尤其是对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进行总结、是对教训进行反思而提出的。该政策对于经济落后的国家搞清楚何为社会主义,以及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列宁和邓小平在探索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时 ,都认识到了落后的文化对经济、政治建设的制约作用 ,都坚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 ,要求将工作重心转到文化建设上 ,要求从本国实际出发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培养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又有共产主义觉悟的社会主义新人。邓小平的精神文明思想是在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但在很多方面发展了列宁的思想 ,视野更为宽广 ,认识更加深刻 ,操作性更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以前关注最多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一条道路 ,他晚年致力于东方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研究 ,提出了东方落后国家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这一理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使东方落后国家先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 ;并且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布哈林在理论和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布哈林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布哈林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主要包括:"落后型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发展建设具有多样形式的思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平衡论思想。布哈林的这些思想对于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和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晚期思想的核心是探索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其构想的主要根据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不同社会类型所具有的多样化发展道路与社会发展过程的跳跃性是相联系的;现代社会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已使许多落后国家不可能再重复西欧资本主义所走过的发展道路;农村公社可成为某些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观是如何走一条比苏联更好更快的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即是毛泽东找到的有效手段,是毛泽东探索到的本土发展模式。而建设时期总路线的受挫显示了这一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模式的问题:即人的主体性并不是予取予求的。然而从“大历史”、“长时段”看,其问题不单单在于毛泽东主观决策的失误,而是落后国家在短时间内要迅速越过西方国家数百年发展历程必然付出的历史代价。  相似文献   

17.
列宁主义和邓小平理论都是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产物,是世界社会主义最重大的理论成果;都初步探索和解决了经济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都使社会主义价值得以充分展现,指引社会主义走出低谷,蓬勃发展。比较研究它们的历史地位,对于推进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经济文化仍很落后,不识字的居民占3/4以上的俄国现状,列宁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找到了一条在落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优先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列宁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诸多...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有两种设想。20世纪社会主义大都产生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却按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模式制定方针政策,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使社会主义遭到局部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落后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应验了马克思有关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使社会主义获得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20.
列宁“政治遗嘱”的思想主题就是要探讨象俄国这样的小农占多数的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问题。由此,列宁在“政治遗嘱”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观点、新构想。如不同社会主义类型与社会发展的多样性、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渐进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与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相容性、通过合作制建成社会主义的“合作制的社会主义”理论构想等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学说的新鲜独特的重要思想。列宁的这些创造性探索表明了其“政治遗嘱”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思想遗产,对于当代中国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无疑会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