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全球气候治理问题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也是每个国家都无法回避的国际问题。在全球气候治理问题上,制度性话语权多由西方国家所把持,中国并未获取与自身经济实力、国际义务等相匹配的制度性话语权。为此,应从中国缺乏全球气候治理经验、西方国家对中国无理指责的现状出发,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活动、提升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贡献度等方式,提高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谋求与本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制度性话语权。由于西方国家长期把持全球治理话语权,加之全球经济治理经验不足等因素,中国并未获得与本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制度性话语权。因此,在全球经济治理活动中,为应对制度性话语权提升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中国应融入与改革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为全球经济治理创新提供合理方案,不断提高中国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相似文献   

3.
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是教育领域协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全球教育话语权塑造则是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核心价值,拥有全球教育话语权是教育强国的重要表征之一。中国通过平台融合、教育能力建设、全球非正式教育治理、多元共治塑造全球教育话语权取得显著成效,全球教育治理场域渐趋成型,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全球教育议程和规则制定能力增强,促进了全球教育治理参与主体多元化及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推动了全球教育秩序走向公平与公正。中国的全球教育话语权渐趋彰显,推动了建设教育强国及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全球教育话语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充分发挥中国在全球教育治理进程中的多元化与广泛性角色,为加快建成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发挥全球治理体系在全球变革中的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作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变革,为世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发展提供新的制度性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宏大的全球视野,总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深刻把握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科学揭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历史必然性,鲜明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深入阐发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理念,坚定地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创造性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界之问"、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中国方案,给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法治思想的公共产品,有力提升了中国法治在世界法治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全球数据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间利益分配以及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在全球数据治理领域的影响力较弱,参与全球数据治理机制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为了有效应对这些困境,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数据治理规则制定、提升国际话语权、扩大信息技术和产业等对传统贸易和投资合作领域的影响,同时在推动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国际交流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在新时代下努力构建有利于中国参与全球数据治理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合作共赢、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包容并蓄为基石的全球治理价值理念,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高举社会主义旗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价值、中国立场的话语权,提升中国话语体系地位,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人类的和平发展贡献力量。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概述入手,深入分析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话语权的内涵意蕴,探索中国话语权的构建原则,提出符合当代发展的中国话语权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际话语权大致经历了初步创建、逐渐提升再到有效增强的发展历程。当前,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面临西方国际话语霸权的压制、现行国际规则体系的制约以及自身国际话语能力的不足等多重挑战的同时,中华民族正走向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趋向成熟以及全球治理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为中国提供了战略机遇。国际话语权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辩证分析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形势基础上,统筹兼顾,多维并举,采取有效方略着力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主要包括:加强国家顶层设计,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变革;提高话语内容质量,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创新话语传播方式,促进中国话语国际认同;完善话语传播机制,增强中国话语传播合力;培育话语传播人才,壮大中国国际传播队伍。  相似文献   

9.
发达国家主导的现行全球贫困治理体系适用富国而不适合穷国,且广大发展中国家自身相关制度以及全球法律话语权缺失严重。中国秉持人类命运与共的利益考量,基于保障人权和共享发展成果的价值诉求,将自身发展融合到全球贫困治理的共生共融体系和进程中,合力建设发展共进、成果共享的美好世界。中国积极推动联合国减贫机制的落实和国际经贸法律规则的决策与制定,用实际行动推动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中国通过各种合作方式开展贫困治理,促进WTO体制内发展中国家南南合作的开展,用实际行动助推国际法实践向发展合作方向演进。中国发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现代国际法上国际合作的新形态,推动了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发展,创新了国际法的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10.
王跃生 《高校理论战线》2015,(3):144-155,159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世界经济结构密切关联、互为条件。因此,中国经济新常态需要相应的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一定的国际经济条件,包括:稳定、开放的世界经济环境;市场开放、要素自由流动和贸易、投资自由化;对外经济关系全方位发展,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与合作;全球经济失衡结构的调整,中美之间建立新的经济平衡;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和新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1.
<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谁也不能闭关自守。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表现是多方面、深层次的。一是政治重心转移。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政治生活中的话语权大大提升。二是经济实力演变。亚洲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经济增速明显。三是文化发展多样。全球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文明的多样化进步,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四是治理体系调整。单边主义治理体系、强国治理体系已被多极化对话、国家与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治理格局所替代。五是中国快速崛起。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12.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治理带来巨大挑战,守望相助、团结合作才是全球卫生治理的人间正道.中国抗疫成功的伟大实践,中国战"疫"的国际呼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政要、学者所认可.我们可从话语高度、话语深度、话语温度和话语信度四个维度形成话语合力,提升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领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民族复兴指日可待。但是,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民族复兴步伐的加快,西方大国对中国的遏制力度越来越大,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焦虑逐步增强。新时代,我们应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构建我国话语权,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展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郑淳 《教育探索》2020,(4):32-38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将是各国抢占关键发展资源、主导全球治理话语权体系的重大战略举措,而保证此类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则更为重要。基于CIPO模型,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应从资源投入、目标确定、产出监控、结果提升、影响塑造等五大层面入手,积极探索构建基于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国际化培养可持续发展体系,发挥好国际化工作的关键驱动力效应,为"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发展议题提供高质量、可持续的人力资源供给。  相似文献   

15.
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的《巴黎协议》,创新性地提出了"国家自主贡献"这种"自下而上"的全球气候治理模式。在通往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过程中,相关方面的环境保护议题深受全球普通公众的关注,而这离不开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宣传和推动。为了充分发挥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应当从法律政策、组织建设、公益诉讼、社会监督等方面完善国内环保非政府组织,积极地为全球气候治理作贡献,从而提高中国在后巴黎时代国际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提高国际话语权,更有效进行全球治理的有效途径。习近平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针对这一时代课题,文章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构建国家形象的不同需求特征及制约因素,探讨了国家形象的构建及影响,提出了构建国家形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开展的传统公民教育提出了挑战。全球公民教育发展需要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超越短期利益,推进学习者成为2030年的"世界公民"。当前"世界公民"教育研究本着全球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辩证逻辑,聚焦在"人权保护与共同发展""国家认同到世界认同""全球治理到世界政府""西方式普适思想与多元文明共生"四个方面。为此,我国公民教育要加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教育中的国家认同;培养社会主义"世界公民",提升国际话语权;寻求人类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生命科技、太空探索、深海探测等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为一些主要发达国家探索其主权管辖范围外的领域提供了硬性条件,大国竞争范围逐渐延伸到网络空间、太空、深海、极地等公共领域。各国对公域资源的争夺和竞争,极易导致全球公域治理出现困境,突出表现为人类需求高涨与公域资源有限性的矛盾,霸权政治对公域治理的干扰,公域管理规则和机制不完善,公域治理成本高、难度大、周期长。要解决这些困境,需要在治理理念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治理目标上致力于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在规则制约上发挥"软约束"与"硬约束"的综合作用。作为全球公域治理的主体,中国以共治为原则,积极履行大国责任,坚持以多边主义推动公域治理,并致力于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公域治理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为消解公域治理困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人民之问与中国之问的理论结晶、时代之问与世界之问的思想智慧、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对塑造新型国际秩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世界意义。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是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和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关键举措,助力他国借鉴学习和推进人类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迫切要求。更好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向世界,必须打造立体对外传播体系以扩大中国理论影响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以增强中国理念亲和力,对接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以促进中国方案认同力,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以彰显中国思想感染力,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以提升中国精神传播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既表征着国际社会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认可程度,也反映着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构建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既是争取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战略之源,也是为世界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贡献中国方案的必然之举,还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基础支撑。然而,当前中国尚未掌握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与自身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依然处于弱势地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的构建与提升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坚持夯实国内根基、布局发展中国家和着眼发达国家“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