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挖掘和利用。隐含条件,通常是从数学题所涉及的概念、图形、数量、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入手,通过分析、比较、观察、联想等方法,以便使条件明朗化、完备化和具体化。一、根据概念特征挖掘隐含条件有些数学题,可以从分析概念的本质特征入手,挖掘隐含条件,发现解题契机。例1 方程|x-1992| (1992-59x)~(1/2)=1992的实数根是____。(第五届初中《祖冲之杯》数学邀请赛试题) 分析:由算术根定义可知,所给的隐含条件是1992-59x≥0,故|x-1992|1992-x,从而原方程化为:(1992-59x)~(1/2)=x,解得x_1=24,x_2=-83(增根)。例2 已知1/a~2 1/a-1=0,b~4 b~2-1=0,且1/a≠b~2,求ab~2 1/a的值。(1986年湖北黄冈数学竞赛题)  相似文献   

2.
隐含作者的概念首先由韦恩·布斯提出,并很快受到文论界的广泛接受,但在作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存在很大争议.本文试图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梳理,论述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及其局限性,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正所有数学题目的求解都是从条件到结论的正确、有效的转化过程,可是很多题目的条件却不明确给出,称之为隐含条件.具体地说,隐含条件就是题目未明确给出,却可根据题意推出的有用条件,或者是已知的公式,定理等等客观存在的事实[1].能否在解题中快速找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快而准的完成解题,它能够在高考中体现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现高考的选拔功能,因此要在教学中加强训练.本文探究命题中隐含条件的常见隐含方式及怎样挖掘,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隐含条件,就是题设中未明确表述,而又能由题设推断出来的条件.有些函数问题,若按常规思路求解,解题过程繁琐,难以准确迅速地获得结果,而且有时可能还无法求解.这时,若能充分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解题的突破口,简化繁杂的运算过程.  相似文献   

5.
一个数学问题的条件,有时比较显露,有时比较隐蔽,有时又在显露中暗含着隐蔽,我们把这种隐蔽在题设中的已知条件称为隐含条件.隐含条件既有积极的暗示作用,又有消极的干扰作用.如果我们在解题时忽视了发掘隐含条件,可能会陷入困境或造成错误;而若深入挖掘了隐含条件,将会事半功倍,出奇制胜!一、重视题设内的隐含条件通常情况下,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都是明显的,但是有些题目的某些已知条件却隐含在图形中或问题的实际意义以及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内.  相似文献   

6.
任何试题都包含着信息,有些提供的信息很明显,有些提供的信息较隐蔽,特别是隐含的化学反应信息,若不及时、准确地挖掘出来,很容易落人陷阱而导致错解、漏解.故挖掘出试题中隐含的化学反应,往往是破解试题陷阱的关  相似文献   

7.
对学生演讲稿的写作过程及成稿文本研究和分析表明,学生演讲中存在清晰的隐含作者。由于演讲是一种公共传播行为,学生演讲中的隐含作者与媒体叙事中的隐含作者较为相似,表现为更优秀、更强大的“第二自我”和文本所体现的、同时也是环境和社会意识形态所要求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两个层次。真实作者(学生)与隐含作者的互动、互融过程,就是学生进步、提高的过程。在演讲教学中正确运用隐含作者的作用,将对学生成长产生深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隐含作者概念自提出以来引起了不少的争议。隐含作者这一概念是否具有必要性,即到底存不存在隐含作者?隐含作者在文学批评中起什么作用?通过回顾、梳理这些争议,本文认为隐含作者在叙述交际中是的确存在的,不光如此,隐含作者概念在文学批评中除了很重要的历史意义之外,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童话,深受学生喜爱,它那动人的故事、曲折的情节和优美的语言,能把学生带人美好的情境,使他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教学《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时,我着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既领悟童话的写法,感受语言的优美,又从语言文字中感悟做人的真谛,感悟快乐要和他人分享的幸福,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相融,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正>本文剖析一类隐含圆的动点问题,供同学们学习参考.一、动点问题中可构建圆的基本结论1."定线定角"隐藏着外接圆如图1,已知线段AB=4,点C是直线AB上方的一个动点,∠ACB=30°,动点C的路径是什么?想一想:在直线AB上方找这样的点C,能找到多少个?把这些点连起来成的图形是怎样的图形?通过思考可知,在直线AB上方可以找到无数个点C,把这些点连结起来是一条圆弧.再想一想:如何画出弧所在的圆?  相似文献   

11.
物理习题中的条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不过有些题目中的条件通过各种伪装被隐蔽起来,这种条件叫隐含条件·由于它的存在,致使不少学生解题思路陷入束手无策,难以应付的困境·为此,我们必须学会:细心阅读题目,抓住关键词语,挖掘隐含条件,铺平解题道路,排除多余条件,去伪存真求出结果·一、从物理量的定义中发现例1一圆形开口容器中盛有15cm深的水,水中A点离容器底部的高度为11cm,B点离容器底部的高度为6cm,则A、B两点的压强之比pA∶pB=·解析:在运用p=ρgh时,液体密度ρ是显而易见的,但深度h并非题中提供的距容器底部的高度,应从深度的定义…  相似文献   

12.
数学题目的条件与所求的问题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有时是若明若暗、含而不露的,我们把它称为隐含条件.它们常是巧妙地隐藏在题设的背后,不易被发现.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有时寻求原问题的隐含条件比较困难,不便于求解,从而丧失了成功的机会.为此,笔者从数学问题涉及的定义、图形、结构等方面的具体特征人手,对已知条件及所求问题的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多角度思考,瞻前顾后,从中管窥到它们之间的隐含条件,获得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13.
数学题目的条件与所求的问题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有时是若明若暗、含而不露的,我们把它称为隐含条件,它们常是巧妙地隐藏在题设的背后,不易被发现.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有时寻求原问题的隐含条件比较困难,不便于求解,从而丧失了成功的机会.为此,笔者以从数学问题涉及的定义、图形、结构等方面的具体特征入手,对已知条件及所求问题的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多角度思考,瞻前顾后,从中管窥到它们之间的隐含条件,获得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隐含作者是作者在文本中所创造的隐含的替身 ,作者在与对象世界的交汇碰撞 ,与隐含读者的对话交流以及对现实人格的审美化理想化建构中完成其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15.
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其中“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是关键,它有多重含义:其一,古人说腐草化萤,即有萤的地方就是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可以想见她的寂寞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排遣她那孤独的岁月。第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弃置不用,所以诗词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秋天的晚上,这宫女手中的小扇便是…  相似文献   

16.
“隐含作者”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叙述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支持与反对的两派一直相持不下。“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这两个概念难以互为涵盖或互为取代。在阐释作品的时候,他们是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17.
“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这是“考试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的第一条规定。历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测试的现代文题目,可以说没有一个题目的分析综合能够脱离这一条规定。借助上下文推断词义,根据构成词语的各个语素推断词义,从词语搭配的角度看一个词语用得怎么样,从近义词相比较的角度进行推敲,从词语的风格色彩上来辨析,以上几个方面早已为迎考师生所重视。  相似文献   

18.
文本是我们主要的教学缘起和载体,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普遍有一个不良习惯,就是过于热衷搬运别人的教学设计模式,但在深入解读文本上的时间却十分吝啬,最常见的就是做教学参考书的附庸,很少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发现。  相似文献   

19.
纳博科夫在《洛丽塔》的叙述中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的叙事技巧,"双重"叙事者亨伯特以自我辩解的语言在读者中制造同情,导致了道德判断上的含混;纳博科夫同时运用隐含作者的声音制造出反讽的叙事效果,表明《洛丽塔》并不是一部主动放弃道德判断的作品,而是有着多重叙事效果的复杂文本。  相似文献   

20.
“隐含作者”是美国芝加哥学派著名学者韦恩·布思于1961年在《小说修辞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叙事学概念。此概念自诞生以来在国际叙事研究领域被广泛运用,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隐含作者”来源于作者编码和读者解码的过程中,是作者构建与读者想象推导出的作者形象,它是一个与真实作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概念,与真实作者之间呈现出相似性、互异性与对立性的对应关系。“隐含作者”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又有利于我们更好、更全面地阐释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