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父母必读》2012,(7):148-149
《宫西达也系列》 (4册)接力出版社 推荐理由:全套书共有《这是我爸爸和我妈妈》《妈妈的奶》《这是谁?》《猜猜我的哪里长?》4册。每一本都是以动物的形象出现,提出一个让宝宝思考的问题,答案就会出现在下一页。这样,小孩子的好奇心就一直被牵着,最后看到一个没想到的结果,或让孩子捧腹的画面。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地想再翻看一遍。  相似文献   

2.
道德箴言     
《中国德育》2006,1(2):16-16
一个人活着就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度过一生,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问题。在我看来,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所有人的欲望和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这就需要大量的自觉思考和自我教育。——《爱因斯坦谈人生》  相似文献   

3.
<正>写作是表述,更是思考。我让学生写《我对幸福的思考》这篇作文,重点是题中"思考"二字。有位哲人说过,思考虽是大脑特有的功能,但大多数人并不会运用大脑。静下心来,专注地进入思考状态,各种想法就会纷至沓来,它们之间还会相互触发、碰撞,灵感顿悟也会不期而来。这次作文由于强化了思考,出现了几篇佳作,它们的思考路径是:一、巧用他人思想。此乃草船借箭法也。有篇《幸福像蝴蝶》的作文,观点是"幸福并不与财富、权势、地位等同步,它只需要懂得知足,学会宁静"。文中引用了霍桑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4.
作品信息     
正阿来推出长篇力作《云中记》酝酿十载,阿来日前在《尘埃落定》之后推出长篇力作《云中记》,阿来坦言自己早有创作冲动,但迟迟未敢动笔。"‘5·12’发生的第二天我就去了地震灾区,看到很多毁灭,看到很多死亡,当然更看到很多伤痛。那个时候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这么多生命的消失,我们在苦难悲伤之外是否发现另外一种东西,生命里  相似文献   

5.
编后记     
编发完这期文稿,虽很疲惫,但也感到很欣喜。从众多的来稿中,我看到了体现在青少年身上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年龄虽小,却深深懂得:一个人要站立起来,需要脊梁,一个社会也需要脊梁。吴澍宇的《真正的党员》和严守道的《烈士·女孩·红伞》就显示了这一主题,这是一种人生旅途上的“觉醒”。一个没有英雄的国度,无论其物质文明如何发达,也是悲哀的,正如一个没有脊梁的人,锦衣美食对  相似文献   

6.
人为什么要学数学?其实很多人并不清楚。《课程标准》中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定位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一个方面,简而言之,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也不再是会解多少"规范"的数学题,而是能否从现实背景中"看到"数学,《能否应用数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但是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往往被简化了,只保留了精炼的逻辑结  相似文献   

7.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是路遥小说《人生》中的话。其实,人生的道路上不仅有岔道,还有弯道。而有些人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些紧要的弯道,在几步之中就实现了对自己和对对手的双重超越,跨过去了,看到了阳光,看到了彩虹,看到了人生的华彩。  相似文献   

8.
正认识肖复兴源于他的作品。读《父亲手记》与《我教儿子学作文》,我看到的是一个好父亲;读《和当代中学生通信》与《一个女中学生的日记》,我看到的是一个好老师;而读《我的读书笔记》,我看到的是一个好读者——一个好读书的人。根据阅读经验,原以为《我的读书笔记》是一本"读后感"的合集,从中可以看到到底是哪些书给一个作家打下了精神与艺术的底子。可是,开卷发现,他只是在给你讲故事。  相似文献   

9.
<正>"认识你自己!"这句箴言是古希腊哲学里面一个重要的命题,影响了人类两千多年,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自身属性的追寻。教育亦是如此。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人们的视线也从未停止过对教学问题的思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第二条这样描述:"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0.
《咬文嚼字》2016年第1期上发表的《"芒果"得名小考》中有这样一段话:"历史上第一个介绍芒果的中国人是唐朝高僧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中有‘庵波罗果,见珍于世’的记载。这说明他是第一个看到芒果而且也可能是第一个吃到芒果的人。"这其中多个"第一个"的说法都值得推敲。众所  相似文献   

11.
在《哈姆莱特》中,读者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对莎士比亚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对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有所发展。《哈姆莱特》的情节中"发现"和"突转"不是同时发生,更突出了悲剧效果。哈姆莱特的悲剧也体现了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从《哈姆莱特》的结尾来看,这部悲剧也使读者思考人性的善恶。  相似文献   

12.
<正>《恋爱回旋》主演:新垣结衣/瑛太/广末凉子/苍井优标签:保持向前的态度推荐指数:☆你被懒惰打倒了吗?梁静茹曾经在《爱久见人心》中温柔地唱:"存一寸光阴,换一个世纪。摘一片苦心,酿一滴蜂蜜。"需要苦心经营彼此呵护的爱情,在她的歌声中无比温暖动人,却也无比需要人们对时间,对自己充满信心。然而,有多少人在未看到曙光之前,就已经害怕结局,惶然后退,又有多少人在未全力以赴之前,就匆匆放弃,停滞不前。因为,比起坚持,放弃是一件多么不费吹灰之力的事呀。  相似文献   

13.
9月,对一本杂志来说,是个分水岭。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批老作者、老读者长大,离开,同时又有一批新人加入。《新作文》更像一所学校,有人毕业,有人报到。时间一路向前,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路上成长,成长中路经这所学校,进来看看,便是缘分。这期杂志,至少有两个方面让我感到欣喜。一方面,我欣喜地看到出现了不少新人的作品,而我也相信,这些"新人",必将会通过他们源源不断的作品,通过他们与我们一起度过的时光,成为我们杂志的"老人";另一方面,我也欣喜地看到,关于"青春"和"时间"的思考遍布字里行间,这样的思考无疑是我们每个人成长中的珍珠。或许,这也与《致青春》的上映有关吧。  相似文献   

14.
编前:以我们目前的知识水平来重新评价一些历史人物还不可能做到,但我们强调的是独立思考的意义和看、审视(观)的过程。在2004年第12期的刊物上,我们发表了阮晓华的《刘备是女人》,现在,我们收到了谈骁的《刘备天生是儿郎》。这两篇文章说的都是关于刘备这一人物的性格,虽然其中某些观点还值得商榷,但他们的思考是清醒的,都摆出了个人的看法,让人肃然起敬。我们非常欢迎读者对《新作文》的文章进行评议,我们也庆幸地看到了谈骁这样的率先行动者。我想说的是,这样的争议需要建立在实质性思考的基础上。作为年轻人,作为一个时代的先锋,在这个人都可以复制的新时代,我们更需要实际地、具体地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有一段话我们都非常熟悉。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句话读来让人心潮起伏,也给了正在人生旅途中的大学生们一种方向感和确定感。不过,有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到底怎样才算是虚度年华,怎样才算是碌碌无为?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2016,(6):8
也不知道是从哪一年开始,"吃货"这个词开始流行起来,替代了"好吃鬼"、"馋虫"一类老掉牙的称谓,不仅听起来萌了许多,形象也正面了。和从前被归类在"七宗罪"里的"贪吃"不一样,很多人现在愿意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一个吃货。我毫不意外在《大学生》上也能常常看到吃货同类的文章,《大学生》一直都给我一种非常了解当下大学生心态的感觉。当然,能够开开心心地谈吃,也是人们对待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更宽容的结果。去年在《大学生》上看到一篇《大学与咖  相似文献   

17.
《同学少年》2008,(9):13-13
他一直觉得自己是大家眼里的《差生》,每个生日对他来说都好像是一场《独角戏》,没有人祝福他。今年,他觉得也会如此。这天晚上,他一个人站在操场上,《仰望星空》,默默地许愿:"《十年》后,我要成为一个《大明星》。"这是他心里一个《不能说的秘密》。夜深了,他回到寝室,意外地看到床头躺着一张  相似文献   

18.
正《悲惨世界》是那样复杂,但情节又异常简单。一部好作品,情节不能铺得很开,要拎起来就只有一句话。所以,《悲惨世界》概括为一句话:"一个人,也就是冉·阿让的苦行、苦修"。修行不是在宗教场所,而是在世俗人间,这个"俗世"就用"悲惨世界"来命名。非常简单的一个故事,但当真正面对它,却看到那么多材料、  相似文献   

19.
<正>读完《他是我的镜子》,我的内心感到无比温暖:为美丽的"错误",为教育的力量,更为最终我们所看到的那个"朱槿"蓬勃的生命状态。缘于一个误会,最终成就了一个生命的美丽。某种程度上,有点教育"传奇"的意味,但更多地还是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带来的各种可能。欣喜之余,这个案例也不禁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思考:朱槿的变化,有没有一些值得我  相似文献   

20.
陈娟 《上海教育》2008,(9):64-64
“读史使人明智”,读一个人的经历也能引起我们的许多思考,能使我们从中获益,看清自己。读了叶澜老师的《我与“新基础教育”》,从其十年的研究经历中我看到了人生无限的“自我超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