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环 《文教资料》2005,(35):51-53
高考作文是对考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考查,作文评分标准的落实也是看文章的立意和表达。考生对话题的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和行文的过程就是思维和表达的过程,表达也与思维密切相关。因此,高考作文考查的重点就是考生的思维能力。纵观近几年全国和不同省市高考作文命题实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对考生的理性认识和思维深度的考查已成为高考作文的显著特征和共同趋势。这与“新课标”中所说的“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精神相契合,无疑将成为今后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思维能力的高低首先体现在审题立意上1!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  相似文献   

2.
<正>"时评类"材料作文,指试题提供社会生活里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热点人物、热点言论,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选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作文题。因其思想性、时效性强,有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的功能,一直受到高考作文命题者的青睐。【三年真题回望】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以"老陈违规开车遭女儿举报引议论"为材料写一封信;全国新课标  相似文献   

3.
高考作文的表达是有层次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作文要善于激励学生自由的表达、个性的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而这三者是一种层递式的目标。自由的表达是生命主体意识的回归,是考生抒写真实体验的基础;个性表达是写作价值的重要体现,是自由表达的个体化反映;有创意的表达是考生张扬个性、挥发"文采"的需要,是拉开高考作文评卷分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近三年高考作文命题,尤其是以全国新课标卷为风向标的各省新课标考卷,呈现出一种降低审题难度的趋势。高考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表达能力,审题能力已经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这是因为降低审题难度有利于考生充分展示真实的写作水平,从而使考试的客观性与有效性得以良好的体现。这种人性化的命题趋势,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对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良好的导向。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新考试精神要求学生“负责任地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有独立的写作思维”。有关人士透露了2005年高考作文的最新动向:“20%的考生因为作文写不好而落榜,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意味着高考作文面临‘大革命’。”鉴于此,作文备考不可缺少以下“四个结合”。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依据新课标精神,今年江西高考作文题适当放宽了对考生写作内容的限制,有利于践行写作以人为本的理念,鼓励考生有个性的写作,尤其注重考查考生的写作思维水平,特别是思辨能力,以及与之同步发展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强化写作检测的思辨性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杨建平 《成才之路》2013,(17):46-46
"有创新"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是对文章立意、结构、表达等方面的要求,它是考生在作文中获得高分的关键。要想使高考作文"有创新",考生须从以下几点着手。一、立意求新(1)打破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是考生作文立意的瓶颈,造成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弊病。考生可以通过专门的思维训练,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品质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与时俱进,去进行创新立意。  相似文献   

8.
罗群燕 《高中生》2011,(24):4-5
新课标要求考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所以,考生应该在高考作文中展示自己在这方面的积累。本期将分类归纳过去一段时间内,国内外发生的部分热点事件,并进行简要点评,希望能为考生备考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新考试精神要求学生"负责任地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有独立的写作思维"。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组长巢宗祺先生又透露了2005年高考作文的最新动向:"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意味着高考作文面临'大革命'。"鉴于此,作文备考不可缺少以下"四个结合"。  相似文献   

10.
伴随近年来中国高考受到美国高考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的强烈冲击,其中的写作题Essay更是引发了教育界的广泛青睐。在此背景下,将近年全国各地语文高考作文试题与Essay作一番比较分析,对2014年高考作文的研制、评价和应试指导均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一、中国高考作文:文体意识和价值定位伴随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对考生思想情感过多束缚的"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逐年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趋向宽松的"话题+材料作文":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我国的高考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高考语文作文题,在不断的改革中,越来越体现“学生本位”,命题更加贴近考生生活经历和思维水平,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大。但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我们不得不承认,高考作文题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开放性不足、思维深度不够、自由发挥空间太小。基于这些问题,不妨把眼光投向新加坡的高考作文题,在比较中得到启示,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12.
<正>审题立意是考生写作高考作文必须迈过的第一道关卡,要求考生对题目进行具体、全面分析,准确把握题目的写作方向和要求,考查学生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辨能力。新课标背景下,高考作文试题基本以新材料作文为主,思辨性越来越强。怎样才能顺利通过审题立意这道关卡?本文以2014年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真题为例,介绍了三种审题立意的方法。一、因果推断法高考语文考纲在作文发展等级一条明确要求,学生要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新课程、新理念影响着我们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传统的"教案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并非是"懒"备课、零教案,而是创新,在详尽备课的基础上书写具有"生案""学案"功能的教案。在观念上,写教案不等于备课,教案应是详尽备课的体现。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对我的备课观进行了积极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的高考备考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为了更好地提升备考实效,服务考生,笔者就2018年的高考作文备考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一、2018年高考作文考查要求2017年12月15日,国家教育部发布了《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其中语文科的"表达应用"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为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依据新课标精神.今年江西高考作文题适当放宽了对考生写作内容的限制.有利于践行写作以人为本的理念.鼓励考生有个性的写作.尤其注重考查考生的写作思维水平,特别是思辨能力,以及与之同步发展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强化写作检测的思辨性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以"智慧"为话题材料,在考生议论文数量占据70%以上的情况下,分数的高低就决不仅仅限于表达通畅、素材丰富、层次清晰了,更在于考生能否找到一个切入点,并向纵深处挖掘,以充分体现其思维水平。2015年高考作文细则明确指出:凡是能紧扣"智慧"特质展开理性分析和论证,由一般经验而灵动地上升或升华到美妙,结构严密,  相似文献   

17.
<正>新课标·新理念·新变化随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育人需求的变化,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2022年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它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旧课标”)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完善,特别是在落实核心素养、有效测评考生学业成就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当前,正在进行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广大教师都在积极学习新课标,新理念,探讨新课标要求达到的目标,提倡的策略和实施建议。以下面是我学习新课标后在教学中应用新教材的实践与体会。  相似文献   

19.
高考作文越来越强调对考生真实水平的考查,有的省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甚至在大胆承受着社会误解所带来的压力。试题的新课标意识、选拔功能、现实的针对性、人本意识和灵活性,无一不是在强调高考作文的理性回归。如果我们不充分认识到高考作文命题的大背景,仍然援用老套的备考方法,则必然作茧自缚,徒劳无功。  相似文献   

20.
积极语用是表达主体基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思维而以个性言说、独立评论和审美表达等为形式特征因而富于创造活力的主动完整的表现性言语行为,消极语用是一种机械认知、单向接受从而趋同外化、共性输出的被动狭隘的复述性言语行为。由消极语用到积极语用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语用风格的转换。积极语用观依托思想开放、文化多元的时代发展的大背景,汲取了"超越论"创新说"等新教育理论、"表现性目标"等西方新课程理论、当代积极心理学和时间美学等诸多思想精华而发展起来。积极语用观包含了多维度基本内容,即基于表达动机的"自觉语用",以"思"为中枢、以"听"读"视"为输入、以"说"写"评"为输出且互为有机循环的"全语用",从言语内容到言语形式洋溢着主体个性活力的"深度语用"(表现性语用)。积极语用理论视角的顺时确立,为中国母语教育的思维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一种坚实的学理支撑,为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乃至母语教师素养的完善和更新输入鲜活的思想养料,进而催生母语教育多元、个性化和开放的一系列实践性探索。这种实践性探索将打造出未来公民以"表达力"和"表现力"为内核的活力汉语,最终转化并汇聚成象征青春中国的空前的文化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