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肖培东师承钱梦龙,是浙江省最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在对课堂各方面问题的处理上具有深度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了解、研究他在课堂上对中学生的错误的反馈,有利于提高语文教育的教学效率,对广大语文教师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文章选取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肖培东著《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肖培东语文课例品读》中的十二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录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分别是:《假如我有九条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始得西山宴游记》《小小鸟窝,大大世界》《山水永嘉,飞翔语文》《一双手》《斑羚飞渡》《孔乙己》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名师是我们值得去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他们深刻领悟语文课程性质、正确把握语文教学规律、明锐捕捉教材教学价值,他们坚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风格,对语文教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本文以语文名师肖培东老师《皇帝的新装》为例,从教学内容、课堂设计、课堂语言等方面关注和研究"浅浅教学"的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3.
肖培东老师"浅浅地教语文"这一理念中的"浅"可以理解为教学切入点、教学方法、过程推进及"双性"处理的"浅",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回归文章的本身,回归语文的本质。"浅"的背后实际是"深",也就是对于学生语文能力培养、文章理解之"深"。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浅"和"深"不仅不对立,反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浅"教开始导入,紧扣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深"悟作为重点,理解文章情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正优秀的外貌描写能让人物变得更加鲜活,更富有神采,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作者在描写这些人物的时候都运用了精彩的外貌描写,让人物栩栩如生,彰显人物个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用各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人物外貌描写,促使学生更好地写出人物之魂。  相似文献   

5.
冯爱琳 《学语文》2022,(5):23-26
“浅浅地教语文”是肖培东发出的语文教学宣言。“浅浅地教”包括坚守、回归、朴素、真实四层含义,重视基于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堆积起来的扎实和丰厚,强调在朗读中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亲近和坚守,对学生真实学情的尊重,对语文诗性品质的敬畏,以及对语文教学艺术不懈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心声》课例体现了肖培东老师“浅浅地教语文”的教学观,“浅”可以理解为教学切入点、教学方法、过程推进及“双性”处理的“浅”,即不繁杂、不花哨、不偏不倚.“浅”的背后实际是“深”,即课文价值认识、语文能力培养、教学理念扎根和语文味道浓郁之“深”.《心声》课例中的“浅”和“深”不仅不对立,反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共生,深浅之中紧扣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精髓、真谛、本源,以及肖培东老师高超的语文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7.
正人是自然之子。青山绿水,暖阳和风,能让身处其中的人的每一寸肌肤都熨帖舒展。生活如此,教育亦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何尝不希求"自然"呢?黄厚江老师提出"本色语文",赵谦翔老师倡导"绿色语文",肖培东老师主张"浅浅地教语文"。他们的教学主张虽说各有侧重,但从课堂教学过程观察,三者的共同点是扎根于"自然"的土壤。关于"自然",词典解释为"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结合教学实践",自然"的语文课堂最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不勉强",即契合学生的学习起点,让他们在课堂自然生长,不拔高,不强求,让学生的每一点成长和收获都水到渠成,而不是生拉硬拽,揠苗助长。当预期目标无法达成时,教师不应强行干预,不应以自我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思维,以蛮横的灌输取代学生的内化和吸收。  相似文献   

8.
文体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抓手,语文教学要重视文体,要能辨文识体,且能紧扣文体,依体而教。本期肖培东老师对文体严谨、科学、理性的解读,以及以文体为课堂教学基点、设计符合该文体类型教学活动的浅浅教学,“看似浅浅却深邃,碧波深处有珍奇”,启发我们去思考实实在在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9.
探讨肖培东老师的浅教艺术.以具体课例说明浅教就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核心,老老实实地把学生引领到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小说教学内容缺乏个性和丰富性的弊端,提出细读小说对话丰富小说教学内容的观点,并以肖培东老师教学《孔乙己》为例,详细阐述了小说教学细读对话的几个点.从这些点走进文本,走近人物,开启小说对话艺术的大门,能教出“这一篇”小说的丰富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小说单元教学里,怎样完成单元的"教"与"学"的任务,使学生理解、掌握小说的有关知识,分析小说的主要思想、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写作特色呢?我认为,对初学小说的初中生来讲,比较法是一种好方法. 一、情节比较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的.以《孔乙己》《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我的叔叔于勒》《坚强的战士》《范进中举》为例,这些小说的故事情节如下:《孔乙己》先简介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然后介绍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相似文献   

12.
以肖培东老师教学的《老王》为例,探讨关于语文知识“怎样教”的问题,指出语文知识教学要融入文本个性教活语文知识,要融入文本语言深入理解文本,要融入探究体验教出知识的温度.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强调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课文本身所包含的文学知识、文化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和能力。本文以《孔乙己》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关键句入手,通过"以点带面"的阅读方法,探究社会关系视角下人物活动的意旨。  相似文献   

14.
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时最多,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为主。课堂上,教师注重于繁琐的教学内容分析,这看似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但实际上,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却没有明显的进步,这样的阅读课是在"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反之,学生通过  相似文献   

15.
一、比较法教给学生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知识。语文复习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将以前一课课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重温一下所学知识,而且能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认识。而比较法能促使语文复习教学达到这一目的。如教学生复习鲁迅的几篇小说:《药》、《一件小事》、《社戏》、《故乡》《祝福》、《孔乙己》等,要求学生回忆出这些小说的篇目之后,指导学生从题目、人物、背景、主题、表现手法、写作时间等方面作求同、求异的比较。这样,学生本来就如一盘散沙的对鲁迅这些小说的认识,通过复习指导,知识的整体感增强了。  相似文献   

16.
孙元花 《新作文》2021,(6):34-35
教育部名师领航班方仁艳工作室提出"情意语文"写作教学主张,首先,要教学生通过写作表情达意,进行意义建构;其次,写作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如何教学生表情达意、发展思维,工作室导师肖培东老师在授牌仪式上执教的"尝试创作·怎样写诗"课例,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肖老师的课如他本人一样,呈现一种清新、随和、自然的风格,像...  相似文献   

17.
刘巍 《广东教育》2014,(2):45-46
正《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喻,就是强调教学重在启发诱导,启发学生思路,使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更好地获取新知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点拨引导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课堂文本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慧、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夯实语文素养的综合性艺术。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启发引导来引领语文课堂走向高效呢?一、循序渐进法所谓"循序渐进",就是尊重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依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比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如何精讲多练,怎样把讲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这些问题,广大语文教师正在积极实践,大胆探索。上学期我在教学中注意了这样一个问题:即运用比较来提高教学效果。这里仅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试作说明。小说《孔乙己》其思想内容极其深刻,  相似文献   

19.
教学《孔乙己》时,从小说情节入手,抓住描写孔乙己和他身边人的细节,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整节课,由"孔乙己其人"开始,初识主人公形象;到"孔乙己的故事",了解小说情节;再到"孔乙己的地位""孔乙己的结局",逐步体会人物的悲剧命运;最后,由讨论"谁是凶手"来探究小说的多元主题。各个教学环节层层深入,又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中,成功的新课导入具有“强力度”,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特级教师于漪教《孔乙己》一课时,她是这样导入的:“鲁迅先生自己曾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呢?读悲剧时,人们往往会流下同情的眼泪,而读了《孔乙己》之后,眼泪会往肚里流,心里隐隐作痛。这又是为什么?孔乙己的悲剧是怎样的悲剧?”这样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课文中来了。在新课导入时,还可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师形、声兼备的演示,提高感知效率,激发其兴趣。珠海一中的语文教师教朱自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