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悟在阅读中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体悟的方法。一、熟读成诵会文意叶圣陶先生指出 :“语文学科 ,不该只是用心和眼来学习 ,须在心与眼之外 ,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 ,只有通过诵读 ,才能出于口 ,入其耳 ,通其心 ,从而直接感知文学的意蕴 ,进入作者所描写的艺术境界 ,领悟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意旨。诵读要产生其应有的效应 ,必须注意诵读的科学化。“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处于随意状态来诵读“百遍” ,恐怕不能收到良好的诵读效应。因此 ,在诵读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  相似文献   

2.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齐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实际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而正确地运用诵读这一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心、眼、口、耳各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诵读,加强对学生进行诵读的训练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说过:“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言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可见,重视诵读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伺发挥“读”的妙用呢?我认为可以从学生实际与教材出发,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5.
感悟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我结合十几年的教学体会,介绍几种引导学生感悟的方法。一、熟读成诵悟文意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是用心和用眼来学习,须在心和眼之外,加用口和耳才好。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出于口,入其耳,通其心,从而直接感知文学的意蕴,进入作者所描写的艺术境界,领悟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意旨。诵读要产生其应有的效应,必须注意诵读的科学化。“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处于随意状态来诵读“百遍”,恐怕不能收到良好的诵读效应。因此,在诵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朗诵也叫诵读,即大声地有感情地读。现代的语文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朗诵。叶圣陶和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须在心和眼之外,加用口和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问,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诵读能够带动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学生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鲜活个体,他们富有悟性和创造性,学生在诵读中会自主完成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过程,感知文本的形式美与内蕴美。所以说,朗诵,是师生共同感知文本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7.
王秀昌 《山东教育》2007,(11):26-26
早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针对当时的国文教学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得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学生只是看看而已。这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唯有不忽略对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王家伦 《快乐阅读》2011,(26):103-104
叶圣陶、朱自清先生曾强调指出:"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能理解地了解,而且也能亲切地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方法就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科教学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教师一言堂的串讲,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不利于其理解和吸收文章的思想精华。因为文言文须用吟诵的方法,即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只有诵读才是文言文入门的正确途径。受当代语感理论的启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做一些必要的诵读指导。本文就具体的文言文诵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的问题作了详细剖析。  相似文献   

10.
吟诵     
<正>在教室内通读,该用宣读法,前面已经说过。讨论完毕以后,学生对于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了,就不妨指名吟诵。或者先由教师吟诵,再令学生仿读。自修的时候,尤其应该吟诵;只要声音低一点,不妨碍他人的自修。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功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  相似文献   

11.
诵读教学法,又称吟诵教学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这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再现文章情境,加深理解,培养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力,增强语感.  相似文献   

12.
<正>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谈到"吟诵"时曾这样说:"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这里的"口"是说的训练,"耳"指听的训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听说能力培养更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加大训练力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听善讲的水平。这一目标应该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使其得到具体落实。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听说能力训练  相似文献   

13.
许多语文教育专家都十分重视朗读背诵的语文教学传统。夏丏尊先生强调变“阅”为“读”,以培养语感,他说“要领略文字的气势,会诵是惟一的途径”。叶圣陶先生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想提高效率,必须返璞归真,大力提倡朗读背诵,让校园里处处有琅琅的读书声。那么,应该怎样诵读呢?宋代朱熹十分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探究的诵读是指调动学生心、眼、口、耳等诸多感觉器官,结合文章语境、情感、语气、节奏等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吟诵、背诵直至记忆课文的教学方式。自古以来,诵读就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汉代杨雄曾言"能读千赋则善赋";现行语文新课标也强调:"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那么,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操作才能引  相似文献   

15.
以读为本,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宋朝的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就转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终生受用不尽.”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继承与发扬诵读教学的优秀传统,通过朗读,诵读,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富有成效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素质教育日益扩大的今天,朗读教学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国历代启蒙教育都是以"诵读"为主,朗读文本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然而,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去追求学生的卷面成绩而忽略了朗读教学,这恰恰是本末倒置的教学行为。一、朗读失去活力的原因朗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综合阅读活动,它必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强调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强调读的重要,通过朗读,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了有声语言。郭沫若认为:“多读名人的著作,而且对于几件作品还需熟读、烂读……古人谓《文选》烂,秀才半,就是指的这个秘密。”可见,阅读决不是有口无心的念,而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读与思、读与品结合的吟诵。只有真正做到在阅读中“品”,在吟诵中“味”,才能使学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相似文献   

19.
谈吟诵     
在教室内通读,该用宣读法,前面已经说过。讨究完毕以后,学生对于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了,就不妨指名吟诵。或者先由教师吟诵,再令学生仿读。自修的时候,尤其应该吟诵;只要声音低一点,不妨碍他人的自修。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  相似文献   

20.
教师应如何开展古诗词教学?如何帮助学生体会这可意会而不易言传的意境?那就是诵读,反复吟诵,读出节奏,读出品味。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入忘我之境地.就会欣赏到优美的意境,通晓诗人的心情。这样的诵读.给予我们的才是一种美的享受。本文就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