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的德育方法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为主,即通过对道德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强调道德知识是对大量具体道德情景的概括,认为只要掌握道德知识就可以举一反三地处理生活中相应的道德问题,因而在德育过程中我们采取的主要是说教,注重对学生提出各种要求,缺乏融入生活、融入社会的有效渠道,使人感到沉重而遥远,学生对这种说教式的德育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情绪,有的学生因此还形成了“双重人格”,他可能已经掌握了道德的有关知识,却会做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令许多德育工作者困惑和深感德育的苍白无力。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提高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2.
道德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道德体验是学校道德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体验具有亲历性、反思性、整合性和不可传授性的特点。关注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道德,既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又是寻求支持道德学习的条件。生活中处处有体验,但不是有生活就有体验,回归生活世界,开发体验式道德学习资源,是学校教育的使命所在。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道德,一是把握“物镜”生活,使学生体验到道德就在身边;二是创设“情境”生活,在情感体验中丰富道德智慧;三是开发“意境”生活,让学生在艺术生活中学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道德作为人们相可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是依靠社会公共准则来约束的。同时,道德是人的一种理性行为,它的存在是符合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毋庸置疑,在现代社会,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更为明显,更为重要。人们任普遍注重物质利益的同时,还必须要有需要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理念,来规范和调整公共场合中人们的相互关系,这既反映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共同需要,也提供了个体发展的基本保证。但令人遗憾的足,在我们的周同,包括在文明发祥地的高校,不遵守社会道德的人和事却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顾名思义,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所进行的最基础的教育。它不仅包括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更应包括学做一个社会的人。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成绩裴然,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就连教育工作者自己也有很多困惑:德育工作至今没有摆脱以说教为主的枯燥的教育模式,学生的道德  相似文献   

5.
<正>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领悟课程内涵,不忘教育本真,抛弃不切实际的课堂热闹或作秀,返璞归真,以生为本,构建真实课堂,引导学生对课程有真理解并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一、走进学生内心,教育有情有义道德与法治课基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十分关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选择纠结和思想困惑。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意志缺陷等。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触及学生内心真实需求,构建有情有义的课堂,  相似文献   

6.
马加爵的杀人动机之一,是想融入同学中却时常遭到嘲笑,使他感到自己是个失败者,是个小丑。看了报道,身为教师的我,心里沉甸甸的。学生存在心理危机有许多原因,但人际困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尽菲薄之力。一、确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理念生活中,我们会与许多人交往,但各自的经济条件、生活方式、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等千差万别,这些差异将不可避免地带来碰撞摩擦和情感损伤。这时候,我们是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小“恶”,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大“善”,还是相反呢?在人际交往中,动辄反目成仇的人是…  相似文献   

7.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着许多让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在学校领域.道德教育以何种形式进行才是合理的?谁应该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负责?为何我们通过课堂向学生讲授、评价特定的“道德”范例时可以得心应手,而对生活层面的道德冲突却总是鞭长莫及、力不从心?……面对实践中的种种矛盾与困惑.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来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对以下两堂小学数学《分数》课的分析,或许能带给我们某些启发。  相似文献   

8.
一、“阳光心语”校园心理网站创建背景 目前,我校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校外缺少与同伴交流的机会,雨孩子们内心有强烈的与人交流的需求,有许多烦恼和困惑由于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得到解决而心理压抑。家庭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飞速发展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堂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10.
赵桂彬 《考试周刊》2009,(26):53-53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有许多学生有这样的困惑:课堂上老师讲的全能听懂,而且看老师做起来也很简单,但问题到了自己手中却不能解决,为什么呢?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对所学的知识充分理解其本质。而造成这一现象有时却是因为教师太勤劳了。  相似文献   

11.
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 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它有机整合了道 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重视整合不同 领域的知识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服务,重视运用知识来感 受、解释、理解社会现象、生活经验,处理和解决生活和生命成 长中的困惑与问题,引领学生精神成长,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实 际紧密联系的课程。那么如何才能让道德与法治课充满生活 趣味呢?现笔者就教学中实践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谈谈自己 的做法和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通过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去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思品教学只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和品质,学生的道德生命才会生动而完美。  相似文献   

13.
考察当前青少年的道德现状,他们的道德知识并不贫乏,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却多少缺乏文明礼貌与良好的行为规范,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也多少缺乏责任感。“道德缺失症”是时下青少年最可怕的流行病,它比文化缺失对社会更具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4.
<正>生活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土壤,健康生活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根本目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我对学生实践性作业进行了探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一、按时间顺序划分为课前实践性作业和课后实践性作业1.课前实践性作业在教学"创建新集体"之前,布置了班徽设计活动,随后收到了许多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5.
正《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通过儿童寻找生活体验,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展开教学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所以,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  相似文献   

16.
六年级学生升入初中,迈出自己迅速成长的一步,但初中不是小学的简单继续,而是一种人生转折。根据多年班主任的经验,笔者谈谈自己的感受。首先明确七年级学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初一学生刚入校,面对新的同学、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师生关系、新的学习内容,心理上会产生许多不适应。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学校,彼此陌生,有的学生是外县转来的寄宿生,他们就会想念过去的同学,想念父母。这样一来人际交往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很多学生会感到孤独无依,内心困惑,枯燥烦闷,话越来越少,喜欢独来独往,性格变得内向。同时,他们对于新的生活也有兴奋好奇的一面。他们急于想了解中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希望自己能尽快地投入到新生活中。  相似文献   

17.
<正>《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下品德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也就是说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们要摒弃枯燥而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将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与感悟,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积极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与内化的道德认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品德与社会的学科功效,使之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8.
李玲 《今日中学生》2024,(10):42-43
<正>随着渐渐长大,有不少少男少女从童年的懵懂与梦幻中醒来,他们开始关注身边的社会现象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敏锐地感知生活的冷暖。于是,在他们的内心中,开始有了关于现实和人生的困惑,小时候的简单快乐好像一下子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理不清、剪还乱的思绪……  相似文献   

19.
林黛玉是一个美丽、多才多艺、清高敏感、年轻的贵族少女,但她的内心也淤积着精神困惑.在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是位非常出色的演员,却也最终抛开了亿万家资,选择了皈依佛门.二人现实的精神苦痛和对生命归宿的选择,使笔者认识到:林黛玉和陈晓旭的生活命运并不是个案,在任何社会里,精神困惑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学会人格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20.
侯永武 《天津教育》2023,(32):92-94
<正>“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个人成长的教学方法。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读思达”教学法能够引领学生观察生活事件,总结生活经验,思考其中的问题和困惑,并通过实际行动了解深层原因和具体内涵。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教学建议”提出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架构体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读思达”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能力,有效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