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蓉 《语文天地》2014,(9):9-10
近年来,全国高考试卷中频频出现“探究”题。江苏卷更是对其青睐有加,多年来一直以文学类文本阅读最后一题(第14题)出现,赋分为6分。然而,在本地区的几次模考中,学生答题情况均不理想,得分率低。作为高三语文教师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拨去探究题上的“迷雾”,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方法,从而从容面对此题。  相似文献   

2.
<正>散文有一重要特点:形散神聚。笔者以为,散文教学,也可从"形""神"入手,引导学生出"形"入"神"读散文。这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阅读理念上的出"形"入"神",二是阅读方法上的出"形"入"神"。阅读理念上的出"形"入"神"。阅读理念上的出"形"入"神",是指在阅读散文时要改变传统的阅读"形式"。散文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阅读散文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与情感,但阅读不只是为了"吸收"  相似文献   

3.
高考语文卷设置探究题,是新课标高考改革中最大的亮点之一,体现了高中新课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所谓"探究",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展、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在语文能力的金字塔结构中,它是一种以  相似文献   

4.
<正>"数以形而直观,形以数而入微"是华罗庚先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精辟论述.数形结合是数学中常用的思想方法,从初一学数轴时就开始对学生渗透.常见将代数问题图形化,将抽象思维转为形象思维,化"静态"为"动态",变"无形"为"有形",从而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反之,将某些几何问题代数化,"以数解形"运用于几何解题在初中数学中则较为少见.笔者在八年级下学期中心对称图形单元的教学中,由一题菱形几何题的解析教学引发一些思考,谨供研讨.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年的高考语文现代文的题目中都出现了"探究题",这种题型显示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检测功效",同时也给学生的解题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探究题,字面的意思为"探索研究",就是要在详实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分析、比较、归纳,从而提炼、推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甚至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它的核心是"发现"和"创新",它不同于一般的记忆、复述、理解和概括,体现了一种思维上的深  相似文献   

6.
"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难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出现了重大变化,每个框题之中设置了数量不等的"探究活动",每个单元之后安排了一个"综合探究"。本文对框题"探究活动"教学进行辩证分析,并针对种种误区提出主题探究法,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考情概要】现代文阅读从2007年开始就出现了一种全新的题型——探究题。尔后,这种题型的题目遍地开花,卷卷皆考,年年必试。今年高考,全国各地的18套语文试卷,统统都出现了探究题的身影。在现代文阅读简答题中,最后一道题往往就是个探究题,它的分值一般都会多于其他题,达到510分不等,这是其明显特征之一。探究题的提问方式,也不同于一般题,它往往会用"请探究文中的……"、"你获得了……启发或启示"、"请发表你的看法"、"请谈谈你的见解(或感  相似文献   

8.
一个先进的班集体,就像一篇优秀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在班级管理中,以班主任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师生双向互动的方式,使学生由"他律"逐渐变为"自律",  相似文献   

9.
散文是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取材范围广泛,写法多样,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不散"指中心不散,内涵不散。"语言"是散文的"魂",作者把自身的情感都融入到了文章的字里行间,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赏析、想象、比较去细细琢磨和品味这些语言,进而发现散文之美,体验散文之情。  相似文献   

10.
<正>王君是当代"重视语言文字运用"教学改革的先锋,她的散文教学达到新高度,"语言品析"是其散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她指出"立足文本,把教学焦点放在语言文字上,才是有语文味的,真正的语文课,从文字中来,到文字中去……"[1]那么王君是如何立足文本,把教学焦点放在语言文字上?如何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奥妙的呢?本文结合王君的散文教学课例,予以探究。一、抓关键词,融入情境王君的散文教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教学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合作学习",优化"共同探究",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特别是在优质课的评选活动中要求更为明显。这样就出现了一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探究"而"探究",出现了  相似文献   

12.
<正>2006年江苏省政治学科高考试题中出现探究题这种题型,经过8年的发展,该题型在名称上由"综合探究题"变为"探究题",在命题技术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形式与内容、分析与综合、开放与收敛三个维度,解析探究题变化发展的轨迹,与大家共同探讨探究题的命制。一、形式与内容在2011年前,该题型在形式上与论述题有着明显的区别,表现为情境创设上凸显了主题性和活动性,一  相似文献   

13.
五四以来,现代散文以"真实"为主要特征,追求叙事的"真"和感情的"真",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对朱自清的散文有时令人稍感着意为文,注重文章行文的华丽和感情宣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真情实感的"虚升"或"夸张",存在散文情感"失真"现象,这对散文来说是另一种偏差。本文主要以散文需真情实感这一文体本质为基点,分析朱自清散文中出现的"失真"现象,以此对散文的情感真实性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现代科学教育提倡"探究",其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中,"动手"和"动脑"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而科学思维才是探究的灵魂,没有思考的观察,不可能获得重大发现和规律性的认识。"动手"与"动脑"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必须同等关注。我认为,在科技教育活动中以"思中做,做中思"为特征的思维参与过程,应该是"探究"活动中较易被人忽  相似文献   

15.
从初中物理教学中容易出现的"说"实验、"伪"探究、"验证"结论中思考如何提升初中生实验探究能力。依托各章节实例,以及初中生学习的认知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体验"很重要,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真"体验,进而促进学生"真"探究。"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思考、分析,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亮点突出表现在:一、"目中有人",激活学生参与热情所谓"目中有人",是指教师理念上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李老师在这方面做了成功的探索,主要体现在问题的设置上,从"绿"的称呼到"绿"的含义,从"绿"的"明意"到"绿"的暗指,从"绿囚"的指代到"绿文"的最出色之处,几个问题紧扣"绿"次第展开,从散文的"形"到散文的"神",最后到散文技巧,它既符合课文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  相似文献   

17.
<正>在赋分25分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探究类"试题就占8分,可见其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比重和份额。但考生在解答此题时观点不明确,解答没内涵,偏离文本,不能击中要害,不能联系现实,认识缺乏深度,条理不清晰等问题成了制约学生语文学习的瓶颈。为了使学生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类"试题解答有法可依,有径可循,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从而为广大高考师生备考提供参照和借鉴。一、必须审明任务,把准探究指向  相似文献   

18.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考查学生探究能力的主阵地,然而近3年来却一直存在"伪探究题"的情况2012~2014年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共有43道探究题,其中"伪探究题"20道,占46.5%),不能真正地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什么会产生"伪探究题"呢?解决的办法是什么?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近3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为研究对象来探讨上述问题。一、"伪探究题"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散文写作是高考写作的一大难点,非胸有底气者实难为之。何为散文写作的"底气"?那就是丰厚的文化积淀、厚实的生活储备、过硬的语言功底等。为形象直观起见,下面以一篇高中生的散文佳作为范例,通过"解剖一只麻雀",来对高考散文的写作作一指津。【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对于一些典型的习题,要善于"借题发挥",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思,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其中蕴涵的深层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以本人教学实践中的一个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