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文〕自从有人类以来,人类就同形形色色的物质打交道,他们免不了要发出疑问:这些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有没有一个基本的组成成分﹖在我国古代,关于物质组成的假说是阴阳五行学说。该学说认为,水、木、金、火、土是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这五种成分可以相互转化,也可以组成新的物质:万事万物都有合分,阴阳的对立统一导致了物质的变化和运动。在古希腊,有一个重要的物质观是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论,他所提出的原子性质相同,但形状和大小多种多样。随后,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元素说和四原性说,四元素是土、…  相似文献   

2.
<正>"世界是什么"或"世界从哪里来",这是任何哲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世界的物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这一点对于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这是一个教学难点,不少学生对此理解比较困难。为此,笔者建议教师在保留原先教学思路的同时,可以尝试从"解读神话情节、分析人的本能需要、全面把握物质概念"等新角度进行教学,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一、解读神话情节来论证自然界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物质性首先体现在自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有些地方“看风水”盛行,为公司开业、建房买房、大厦选址、经营谋略等等而求助于“风水先生”的大有人在,因此,风水业也随之兴旺起来。有人打起“当代易学名师”、“风水祖传世家”的旗号招揽生意。在财源滚滚的诱惑下,深圳甚至有人开起“风水公司”来。“风水术”在我国流传有两千多年历史,是由秦汉时代“相地术”发展而来。据史料记载,它始发于汉代《堪舆金匮》第14卷。“堪舆”即风水。秦始皇陵位于骊山北麓,地势高凸,北临渭水,山青水秀,堪称“人间仙境”,是“风水术”用于实践的范例。“风水术”是“大地有机说”的一种,认为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出发点,着重从五个层面论述了十二生肖文化的哲学基础。一、十二生肖的起源与阴阳五行观起源中所反映出的哲学思路和生命哲学意向相一致。二、十二生肖的神秘化及包含的天人感应倾向与阴阳五行学说中的神秘化倾向没有本质区别。三、十二生肖可以认为是古人对干支纪年法的一种具体取“象”,其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取象性──即通过“象”来构成命题、传达宗旨。四、十二生肖能分阴阳,来源于阴阳五行中万物分阴阳观念。十二生肖能进行动态循环,也是基于阴阳五行学说的动态特征。五、十二生肖之间能“相生”与“相克”,源于阴阳五行律。总之,十二生肖的形成与流传,是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和框定。由此得出的结论:十二生肖文化的哲学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  相似文献   

5.
<正>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2013年4月第4版)教材,在阐述物质与意识关系时,两处使用"派生"一词。一处是第12页:"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一处是第37页,在总结意识的本质时说:"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认为意识是物质派生的,肯定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了唯物主义。但是,用"派生"一词来定义意识的本质,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容易陷入理论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6.
客家与风水术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客家与风水术林忠礼罗勇风水术,又称堪舆术,是一种从古代沿袭至今的择吉避凶的术数。客家人崇信风水,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乃至于修桥筑路等,都要请风水先生堪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这种风俗,自古至今,长盛不衰。然而,风水术这种北方文...  相似文献   

7.
相墓,即勘察风水以择葬地或察墓以卜吉凶,其理论基础是风水术.风水术发展到宋代业已成熟,此期除了唐末兴起的"形势派"理论继续流行外,还出现一个重要流派--理气派.该派由宋人王伋、陈抟等创立,主要流播于福建一带."理气派的理论要点是以方位理气为主(即不同的方位气有好坏,而形势派强调"气随土行"),兼有五行生克、阴阳八卦、九星吉凶、二十四山向等原理"[1]72 .本文拟结合这些理论,发掘宋代文言小说中相墓故事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8.
化学式是缤纷复杂的物质世界中各物质的"身份证",它既能表示物质的组成,又能反映物质的结构,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知识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反观近年来有关化学式中考试题,设计新颖独特,通常  相似文献   

9.
阴阳五行说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律和自然哲学基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基本框架没有太大的变化。然而,在"西学东进"和封建王朝覆灭的大背景下,其所覆盖的学术范畴日渐式微,至今只有中医仍以它作为理论框架,并且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而继续传承和演进,而原本就没有系统引用阴阳五行的中国传统饮食,也依然若隐若显地存在于它的哲理之中,本文称之谓"碎片化的阴阳五行说"。当我们探索中国饮食文化的哲理基础时,应该、而且、必须认识这种"碎片化的阴阳五行说"对中国人饮食生活的影响,并且以批判性的思维对它进行扬弃。  相似文献   

10.
对<文心雕龙>的"风骨"论,古今学者众说纷纭,本文试从阴阳五行学说的角度去探讨,通过对阴阳五行与"风"、"骨"、"风骨"之关系的考察,力求揭示"风骨"内涵的真正来源.  相似文献   

11.
"虚拟实在"虚拟的不是实在,而是信息,虚拟实在世界必须由实在的物质世界为其载体,根本不可能导致对实在的物质世界的消解.虚拟实在世界的设计和构造是一个现实的社会实践工程,关于这个世界的虚拟性或实在性的性质判定也理应在社会实践的层面上予以说明.翟文希图通过个体体验的逼真性来回避对虚拟实在世界性质判定的社会实践标准的做法并不具有合理性,由此得出"虚拟实在与自然实在的本体论对等性",并进而得出"实在论彻底崩溃"的结论也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风水术又称堪輿术,是一种从古代沿袭至今的择吉避凶的术数。“堪輿”即为相地、看风水的意思。古人认为,宇宙和人体均由“气”所生,自然变化、人的祸福均与气有极大关系,所谓“有气则生,无气则死”,因此,古人一定要找一个生气旺盛之地居住和埋葬。“风水”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所作的《葬经》,书中记有:“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可见风水自古就是相地之法的两大要素。风水术后来与阴阳五行学说、易学理论、谶纬之学相融合,形成一整套的“风水学”理论,让人真伪难辨,泥沙俱下。但是,它能相继传承两千余年不灭,必然有其合理的成分,其中,选择墓藏之地,迷信成分居多,而选择建筑居住用地时,则包含了一些合理的、朴素的地理学道理。  相似文献   

13.
风水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意藴的文化事象,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曾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过重要的影响。风水文化的兴盛与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地处客家腹地的兴国县三僚村,相传是形势派风水祖师杨筠松定居和传道授业的地方,在风水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三僚风水术被认为是江西形势派风水的正宗代表。三僚留下了许多颇有价值的风水文化遗存,被学者们誉为"风水文化的博物馆"。它从一个侧面诠释了三僚在风水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也为人们深入研究"原生态"的风水文化提供了物质载体和重要实验场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风水术以其历史之悠久,参与者之普遍,文物古迹典籍之浩瀚,服务领域及学科领域之广阔,以及对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的贡献,而令世人震惊,命名其为"广义风水论"当之无愧."广义风水论"是通过气、水与岩土的关系及其在岩土中运移之规律和产生的万千地象来服务于人民的学问,它溶天地生人知识于一炉,既考察人类生活环境系统,又联系民族文化积淀,是整体有机自然观在应用地学中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中国,风水一词渐趋流行,风水师愈来愈吃香,无论官场、商界还是民间,建房买房、修坟造塔都很讲究风水。风水好官运亨通,风水好发家致富,风水好百事顺意。风水无疑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意蕴,风水无疑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它兼具哲学、科学和迷信的成分。笔者认为,风水术的运用可以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甚至可以拓展到抽象的作文教学空间。近几年,笔者运用“风水术”来指导高中学生写作,深受学生欢迎,收效颇丰。  相似文献   

16.
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一书中描写的是未来的后现代社会,这是一个遍布科技和物质的晚期资本主义世界。在凸显后人类文化时,作者运用了"物态化"叙事手法,通过描写都市景观、消费文化和审美视角三个方面,由物质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来反映后人类在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文化特性,深刻地透视出后现代社会中,人与物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纠结缠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阴阳五行思想作为汉代人的思想骨干,自然会对汉赋创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阴阳五行思想首先直接地表现在汉赋文本中:阴阳观念主要从汉赋描述自然天道与社会人伦两个方面的内容中表现出来;五行观念主要通过五德终始说在汉赋中有诸多体现。其次,阴阳五行思想中"时序—方位—五行—颜色"对应体系的确立,极大地影响了汉赋中时间、空间、颜色的表述,这些表述也因此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最后,阴阳五行思想通过其方位意识潜在地影响汉赋的结构,使汉赋具有强烈的结构意识与秩序感。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句古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经》中古人对世界的基本认识,是从道、象、器三个层面来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者象也,象也者像此者也"。"道"指的是"无形的规律","器"指的是有形的物质,"象"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建立模型"。其实,不仅仅中国古人对世界是这样认识的,西方很多哲人也有类似的观点。如康德把世界  相似文献   

19.
<正>一、设计思路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编排了向物质世界的两极(极大和极小)进军的课程内容,分三个层次论述:分子层次、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层次和宇宙天体层次。本节是章首节,主体内容由"分子模型""分子的运动"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组成。本课核心的学习任务是"建构描述物质微观结构的分子模型,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需要建立的物理观念是"物质有内部结构,物质由微粒组成",需要发展的科学思维是"模型建构"(根据现象提出有关物质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来检验猜想)。  相似文献   

20.
在封建社会中,由于人们对土地、五谷、黄金等物质的崇拜,受阴阳五行说及宗教的影响,对黄帝及后代帝王的遵从,在中国大地上黄颜色成为一种极为尊贵的色彩,象征着权力、社稷、尊贵、吉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古汉语中以"黄"作为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多与政治统治、宗教或祭祀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