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看到的对老师最形象的定义。但我更喜欢人们称"老师"为"教书匠"。最近几年,随着"大国工匠"精神的提出,"匠"这个字火了。何为匠心?专注、敬业,终其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那许许多多的老教师可不正是"教书匠"么?他们穷其一生,奋斗不止,只为学生的未来,只为学生家庭的幸福,只为整个社会的兴盛。这就是教师!这就是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作为教育的实际操作者——教书匠,实在不容易当。  相似文献   

2.
女儿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就问过我:“爸爸,什么叫‘女大不中留’?”我听了一吓,心想,鬼丫头,这么小就想嫁人了?忙说:“你问这干嘛?”“我从书上看来的。”“什么书?”“你桌上的那本,嗯……《西游记》。”“胡说,《西游记》里没这句话。”“哦,不,嗯……是《西厢记》。”“《西厢记》?你现在就看这种书了,嗯?”“爸爸!”女儿不耐烦了,“你说嘛,我是看不懂嘛,我也快长大了嘛,我就是要问问什么叫‘女大不中留’嘛!”“你说呢?”我反问道。女儿想了一想,就像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时那样认真地说:“我认为‘女大不中留’的意思就是……嗯,就是………  相似文献   

3.
练好基本功     
练好基本功,其实就是一种工匠精神。我们常说,要当人师,不做教书匠。但是,人师并非没有基本功,人师对于工匠精神的追求,有时更甚于我们。师父徐斌对自己的成长经历曾以《解读幸运》一文表达感恩,其中写道:1993年,我参加全国首届小学数学赛课。赛前准备的过程是难熬的。那段日子里,流下的汗水,恐怕只有那12册教材的书页和陪伴我的肆虐的蚊虫才知道。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认真研读了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掩卷沉思,感触颇多,深深为李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仰所折服.《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26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教育智慧的精华集萃,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教育了学生、感染了老师,用自己的教育实践告诉了我们怎样才能做一个最好的班主任,更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教育的灵魂和真谛.结合自身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我觉得教育的灵魂体现在班主任的内涵品格上就是六个字:幸福、执着、"美丽". 用心去体会"幸福感"——做一个精神幸福的班主任.《做最好的班主任》让我们的精神"坐标"更加清晰:哪怕只做一天班主任,我们都不仅要"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而且要让自己因为作为一个好班主任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很多新词需要借助于政治手段,特别是借助领导人讲话才能火起来,而每年春天的全国两会往往是新词的"爆发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工匠精神",无疑是最引人关注的新词之一。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为什么要培育工匠精神?代表委员们在两会会场上从不同侧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阐述。制造手机的雷军说"工匠精神就是看不到的地方也做精致";演员张国立的理解是"踏踏实实做好一件事、做精一件事";从生产摩托  相似文献   

6.
“不做‘教书匠’,要做研究者。”真的行吗?记得在我上中学时。有一位代数老师。要论他的著作、文笔。那简直是没得说,可是一站到三尺讲台上,他就懵了,两眼要么盯着天花板,要么盯着水泥地,要么四处张望,背自己写的教案……当时,我们班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代数老师哪儿都看,就是不看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也是“什么书都看,就是不看代数书”。同事很是替他惋惜。都说他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相似文献   

7.
书,我的至爱     
11月16日晴书,散发着一种诱人的味道,书,是陪伴我长大的挚友。有一次,我们班在上美术课,我趁老师没注意,从书包里抽出一本《红楼梦》,躲在课桌底下津津有味地看起来。我一看到好笑的地方,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老师见我这么开心,就问我:"有什么好笑的,要不说出来给大家听听!"我一时被书中那些美妙的  相似文献   

8.
一天我偶然逛到书店,看到《不做教书匠》一书,便被深深吸引住。管建刚校长提纲挈领分别地讲述了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我感触最深的是: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管校长说:  相似文献   

9.
正身为一名数学教师,每次考试结束为学生作试卷分析或让学生对试卷作自我反思时,我总听到一些熟悉的略带遗憾的话:"老师,我没注意这个条件。""老师,我漏看题目了。""老师,我忘记这个知识点与题目有关了。"……这种种理由,归根结底是审题不当。的确,各级各类数学考试中,审题不当已经成为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引发了笔者对审题这一环节的思考:到底何为审题?如何审题才能做到尽量少扣分,做到不无谓丢分?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波利亚将解题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我们必须理解该题目,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题目要求的是什么;第2阶段,  相似文献   

10.
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即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兼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欣赏绘本是一种让眼睛享受、让心灵愉悦、让精神提升的美妙体验。近些年来,绘本教学逐渐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绘本"教什么""怎么教",成了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窦桂梅老师执教绘本《我爸爸》一课,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一、立足"酷"字,梳理脉络师:(出示第一页)这就是"我"爸爸,你觉得他怎么样?  相似文献   

11.
我的教育人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努力学做教书匠,二是努力做好教书匠,三是努力不做教书匠。如何不做教书匠?最好的方法是教育写作。写作的素材从哪里来?一是教学研究。去年,我从资料上看到一篇翻转课堂的文章,仔细研究后,我觉得它作为发源于美国的新生事物,至少在当今的中国农村学校是没有土壤的,是无法翻转的。思索,成稿。很快,《翻转课堂与南橘北枳》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二是教育案例。学生在严寒的天气里迟到是很正常的事,但仍然有少数教师对学生严厉惩罚——罚学生站到教室门外,任凭风吹雪打。我想,教育做到这个份  相似文献   

12.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无限自由的精神漫游人教版高中《语文》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做"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  相似文献   

13.
老师们提倡"有意义"的作文学生A:一次,老师评讲作文《童年趣事》。我觉得这样的作文很有意思,可老师没讲几句就说:"要是能写出‘趣事’的意义,那就是一篇好作文了……"我一听,顿时没了兴致。童年时的我们光知道玩,哪懂得什么"意义"呀?学生B:平时写作文,老师既要我们写得真实,又要写出意义,作文中的对白必须是含义深  相似文献   

14.
<正>很喜欢《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的这样一段话:"人的成长需要灵魂与智慧和谐发展,我们不应该只关注功利的技术和专业等方面的学习,更应该关注灵魂、精神和心灵方面的成长。"这段话很有力量,它说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那就是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一个气象万千的人,这样才能带给学生成长的光明。李志欣老师的《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带给我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启示。李老师从一名普通教师一步步成长为特级  相似文献   

15.
正《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偷懒"。"跟班紧,紧跟班"式班主任的工作让我心神焦虑,疲惫不堪:早上7点到班督促学生读书,学生上课时到班里转一转,下课时去班里瞅一瞅,课间找学生谈心,闲暇时还得打电话给家长了解情况……每星期、每个月、每一年都是如此度过的我,看到教我们"偷懒"的书,自然是如获珍宝,迫不及待地翻开一读。我错了!这不是一本教我们偷懒的书,  相似文献   

16.
这个学期,我非常荣幸地当上了文艺委员。第一个星期,老师就给我出了一个"大难题"--主持歌咏比赛,我一听,惊呆了,该怎样主持呀?脑子一片混乱,回到家里也无心做作业。妈妈回家,见我坐着发呆,便问:"怎么不做作业?" "老师让我主持明天的歌咏比赛,我实在想不出该怎样主持。"我苦恼地说。妈妈听了什么也没有说,微微一笑,从卧室里拿出一本书--《成长的经历》,我疑惑地拿起书, 翻开看了看:一个关于留学生的故事。其中一小节就是讲他是如何成功地主持了一台节目。我贪婪地看起来: "……用吸引人的手法引入话题……要大大方方……要  相似文献   

17.
<正>有人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个民族的阅读史。"作为推动阅读的主体——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我进行了以下阅读推动尝试:引导孩子爱上阅读,体会阅读的快乐,就成了我们班级推动阅读的第一步。一、我想读——如何引导?通过四个"感"来完成:1.仪式感生活,有时需要一点仪式感,阅读,也需要仪式感。我与家长、学生一起制订书单,一起建好书架,一起给书编号,使每一本书在我们眼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承诺会好好爱护它们。在书  相似文献   

18.
分不开的书     
"丁零零……"上课了,陆老师走进教室,神秘地对我们说:"今天,我给你们变一个小魔术,好不好?"说着,陆老师便拿出了两本书。同学们议论开了,个个百思不得其解:老师拿书干什么?只见陆老师把书抖抖,意思是:书里什么也没有,跟其他书一样。  相似文献   

19.
同学们,你们捧着这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第八册新书在做什么呢?老师知道,你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把第一单元的课文给看完了吧。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拿到书,就先把课文统统看完了。怎么,你们不信?不信就让我来给你们说一说吧。从第一单元的课文中,老师看到了……哦,好,你们来说。你看到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和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你看到了  相似文献   

20.
无论我做什么事情,妈妈都知道;无论我想什么心事,妈妈也总是知道。妈妈怎么会这么神通广大?我想了好多次,可是从来没有想出是什么原因。有一天,我看到一本书,终于明白了:我妈妈不是普通的人,她是一个精灵一个真的妖精!她能飞到天花板上;可以偷听人家的家教课,回来教自己的女儿……假如她愿意,她还能够偷看老师出的考卷。书里面还写道:街上真的有着形形色色的人,看上去和我们没有两样,但他们实际上是精灵。正当我读得津津有味时,我的同桌把书抢走了。他看了一眼书名,说:“哟,赫敏,都是假的!你居然当真。”我就是当真!我扑过去,把书抢了回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