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宗教之所以为人接受,在于它的悲悯品格。悲悯产生的原因在于:个体人有一种无可释怀的追求与那宇宙终极实在合一的宗教性形而上学冲动,在这种追求宗教性形而上学冲动的过程中,他深切地感受到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冲突,由之而体会到人类生存的普遍性苦难与悲剧性命运,故悲悯其实是对整个人类之无法排遣的悲剧性命运的悲悯。悲悯根植于人的形而上学本性中,属于人的"共通感",人通过悲悯而体悟到他的群体性。宗教信仰赋予悲悯以实践的品格,即救赎之爱意味着宽恕与牺牲。  相似文献   

2.
游宇明 《课外阅读》2013,(20):22-23
<正>非常喜欢一个词:悲悯,就像喜欢《诗经》里对女人的一种描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我看来,真正的悲悯其实就是心灵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所谓悲悯,就是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对地位不如他的人的一种出自内心的同情、怜悯、帮助,它是一个人博爱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悲悯情怀是指人类对外界、他人或生命慈悲怜悯的情怀。它宽广有容、平和慈悲,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己之身,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胸怀。因为悲悯,我们与  相似文献   

4.
非常喜欢一个词:悲悯。就像喜欢《诗经》里对女人的一种描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我看来,真正的悲悯其实就是心灵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所谓悲悯,就是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对地位不如他的人一种出自内心的同情、怜悯、帮助,它是一个人的博爱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支撑生命的有三种激情:对爱情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在几干年的中国人文传统里,以人为中心的忧患意识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但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还是有些狭隘。悲悯情怀更具情感的深度和广度。悲天悯人,首先更应该“悲天”。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元旦前夕,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件,30多个鲜活的生命骤然离世。以后的几天里,有市民络绎到陈毅广场默哀并献上鲜花。有位老者流着眼泪对记者说:"多年轻的生命啊!"痛惜之情溢于言表。报上登了一篇题为《城市的表情》的报道,称这些市民为"爱心人士"。其实,与其说他们怀有"爱心",还不如说是一种"悲悯情怀"。悲悯就是悲伤、哀怜。北大教授曹文轩说,悲悯就是当一个人处在一种悲剧性的境况中,另一  相似文献   

7.
王小波对人世间的苦难和荒谬进行了彻底的反讽,在其作品中展示出超然的价值境界,充满着光怪陆离的奇异色彩,同时折射出王小波对现实人生独特而普遍的体验,一种深刻的忧虑与关怀,他体味着对生命和生存中的真味、真源和真义,并因此产生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8.
王小波对人世间的苦难和荒谬进行了彻底的反讽,在其作品中展示出超然的价值境界,充满着光怪陆离的奇异色彩,同时折射出王小波对现实人生独特而普遍的体验,一种深刻的忧虑与关怀,他体味着对生命和生存中的真味、真源和真义,并因此产生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9.
《文山学院学报》2014,(2):63-67
"影响的焦虑"是哈罗德·布鲁姆用来分析诗人与先驱诗人关系的理论,它解释了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范稳在接受魔幻现实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学遗产的基础上,以藏人的视角体悟藏传佛教的悲悯和大地的灵魂,创作出了体现"神灵现实主义"的《悲悯大地》,这是超越影响的创新。"英雄叙事"是作家在"反英雄"创作潮流中的逆向书写,英雄最终归于庄严、博大、静谧的大地,这是身处现代都市的作家在感性英雄崇拜的驱使下对自然的皈依。  相似文献   

10.
布莱希特和罗大里分别是德国和意大利的世界著名作家。前者是20世纪上半期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后者是20世纪中期的童话作家。我把这两首至少从内容看是可以被幼儿接受的诗搁在一起,想说一说悲悯情怀对于孩子、对于未来人类社会的特殊重要性和必要性。成人向灾区、向贫困地区捐资捐物,其意义仔细想来也应有精神层面上的,它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培养某种互助精神。人的情怀结构中本来有悲悯的因素。同情,尤其在孩子那里,是一种天性。它像宝石一样,一生下来,就藏埋在孩子的心里。我们通过文学作品可以做的是强化孩子的这种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1.
李群 《文教资料》2008,(4):26-28
<活着>是余华创作道路上带有转折意义的一部作品,以其悲悯精神的传达和忍受苦难的生活态度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同时也被批评界指责为是一种消极的活命哲学的宣扬.面对苦难究竟应该忍耐还是抗争,余华给出了他的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是一个保有赤子之心的平民作家,《鸡毛》《辜家豆腐的女儿》《黄油烙饼》等作品,关注人在卑微中的生存、落魄中的温暖,揭示旧时代百姓无从解脱的苦难境遇,蕴涵着作家真切而深广的悲悯情怀.汪曾祺对于旧时代民俗风情的表达,激活了民族传统在今天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毛荣富 《上海教育》2006,(10A):55-55
喜欢和欣赏一个人,就会对他产生爱,这是人之天性,而对弱小的、身陷困境的甚至是伤害过自己的人产生同情和悲悯,并给予扶持和帮助,这也是一种爱,而且是一种理性的、高尚的爱。积数十年从教之经验,我感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更应注重后。  相似文献   

14.
悲悯情怀是沈从文作品的灵魂,是他散文创作的基本风格,是超越血缘、高于同情的大爱,是对生命的感动,对弱者的尊重与心痛。而在他1956年返乡时写的一组散文里这种美丽的情愫消失了,其创作风格也由悲悯转向歌颂。究其原因一是社会时代的压力对作者的影响;二是写作对象自身的变异;三是个人经历、个人观念的变异。  相似文献   

15.
@微哲学     
《高中生之友》2014,(5):48-48
面对苦难,面对不幸,我们心中要想到人伦,也要想到天道,有一个词叫:悲天悯人。悲悯,不是哭哭啼啼的小伤感,不是要死要活的小纠缠,也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点小温情,而是天地间的一种大情怀,是人与宇宙之间的大情怀,有悲哀,有怜悯,有同情,有宽容,也有豁达。  相似文献   

16.
王雷 《现代语文》2008,(2):38-39
宗教试图解决人生的痛苦以求解脱,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动力之一.作家白先勇并不信仰宗教,但他不排斥宗教,他选择了宗教情感的超越性,即俯视众生的悲悯情怀.文章以悲悯情怀为视角与切入点,一方面从白先勇的生存阅历与文化积淀论其悲悯情怀,另一方面从他的小说出发进行主体论述.  相似文献   

17.
<正>悲悯情怀就是指对外界,对他人,对生命,有种怜悯的情怀。悲悯情怀表达的是一种终极关怀,是一个人在拥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以后,产生的对整个社会和人类的一种朴素、美好、关爱、理解的情怀。春晚听到旭日阳光翻唱的汪峰作词作曲的《春天里》,眼前猛然一亮,思想的视听匐然洞开,日渐枯萎的泪腺迅速充盈起来。那铿锵有力的歌声、沙哑凄厉的嗓音、阳光奔放的旋律,唱哭了很多善良的人们,许多人被"感动得稀里哗啦"。  相似文献   

18.
喜欢和欣赏一个人,就会对他产生爱,这是人之天性,而对弱小的、身陷困境的甚至是伤害过自己的人产生同情和悲悯,并给予扶持和帮助,这也是一种爱,而且是一种理性的、高尚的爱。积数十年从教之经验,我感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更应注重后者。1974年寒假刚过,我就回到了执教的那座西北小城,迎接我的竟是批判的大字报。我在语文课上教了几篇唐诗宋词,便被批判为“修正主义教  相似文献   

19.
刘庆邦以独特的个人话语和人文关怀表现了对生活在物质和精神双重重压下的人们的关注和同情。他的小说氛围大多弥漫着悲剧气息,正是这些对于苍生的悲悯和无可奈何,使得刘庆邦小说闪耀着强烈的人性光芒。这些悲剧气息在他的若干作品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人物的悲剧性命运;人物精神情感世界的悲剧;城市异乡者对城市身份认同的追问以及对融入城市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和许多对男人因失望而冷嘲热讽的女人不一样,我对男人一向充满了严重而深切的同情。我对他们的悲悯简直可以用圣母玛丽亚的胸怀来比喻,或者套句张爱玲的话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男人这东西?竟然值得我辈女子同情?恐怕很多女人要掉转头来讨伐我——嘎!始乱终弃的是不是他们?寻花问柳的是不是他们?自家山头插着红旗、其他山头彩旗飘飘的是不是他们?——他们有什么值得同情的?他们活得那么滋味十足,苦的是咱们女人:姿色差些的天天守着空房等老公,中等之姿的被男人选来选去,姿色好容易到了上乘,偏偏碰不到配得上自己的!如果稍稍多交几个男友,简直会被女人鄙夷的和男人不怀好意的目光如乱枪般射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