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有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仰,才能更好地实现公民道德建设目标。社会道德转向个体道德,个体主体性发挥着中介和桥梁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个体道德主体性,激发个体道德需要,培养个体道德能力,才能有效促进社会道德内化。为此,应当高度重视个体道德主体性培养,在培养个体道德需要、提升个体道德能力过程中,促进社会道德转向个体道德。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道德内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将外在的道德规范、社会准则、传统习俗等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自觉的过程。在道德内化过程中,青少年要接受道德知识、进行道德判断、形成道德人格,这都离不开主体性的发挥。应从道德内化与主体性角度出发,分析青少年主体性在道德内化中的重要作用,探究提升青少年道德主体性、促进道德内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道德内化是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双向互动的过程.个体道德对社会道德不是一个单纯的被动吸纳、接受的过程,而是对社会道德进行比较、评价、鉴别和选择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尊重并充分发挥道德个体的主体性,抛弃功利性物化观念的影响,实施人性化的德育.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主体性的视角来对“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作一剖析。文章认为,对于个体而言,伦理规范义务足先在,个体必须遵守这些义务规范并将其内化成习惯。同时,人是有主体性的,具有反思权利与意识的,道德是“我”的反思,“我”的选择。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就在于德行是崇高的与德行是有用的之统一。  相似文献   

5.
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张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要化解这种紧张关系,就必须使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并成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个体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内化,它不是被动吸纳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而是能动地选择、建构个体道德系统,充分体现了个体道德建构的主体性;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终生努力的事业;它不是既成不变,而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所以,道德内化的主体张扬过程就必然内含着道德创新机理,从社会方面看,即要给个体道德活动以充分的自由权利;从个体自身方面看,个体只有具备相应的道德建构能力,才能有力推进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从而实现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6.
从规律的视角看,道德内化体现的是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的客观必然性。道德内化规律对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支配作用。道德内化规律发生作用的过程具有他律性和自律性相统一、稳定性和可变性相统一、共同性和差异性相统一,以及阶段性和整体性相统一的特点。道德内化规律发生作用的方式主要有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自居作用和自我强化。  相似文献   

7.
试论道德内化的主客观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内化的涵义是指社会道德由外部的教育、灌输、示范和引导,通过个体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社会道德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品质,实现向主体自觉的道德行为实践升华的过程.实现道德内化的外部条件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要有人民性和可接受性;社会道德教育方法要有科学性;社会道德的传输者和教育者要有良好的人格示范;社会应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风气对人的行为以规制、约束和习染.实现道德内化的内在条件主要包括:道德主体的主体意识和自组织能力的升华;道德主体的道德移情能力的形成;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能力的强化;内化向外化的再转换等.  相似文献   

8.
实现道德内化是德育的着眼点。在大学生道德内化方面主要存在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方法陈旧、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特性、接受能力等因素,采取多样化的道德教育方法和手段。一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内化意识,在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主动认知;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形成全面的道德认知和丰富的道德体验;三是正面引导,充分发挥大学生榜样在道德内化中的示范教育作用;四是多方配合,营造大学生道德内化的良好环境;五是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内化,为大学生道德内化提供平台和机会,着力提升大学生道德内化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个体道德的形成与提升只能在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它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并将其内化的结果.这种内化的过程具有他律性和自律性、反复性和持续性相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内化”即个体把外在于己的社会标准、规范等转化为内心的认知并通过主体表现出行为。在此层面上,道德内化是指个体把外部的道德要求通过认知与情感的结合而变成内部的需要的过程。在研究道德内化的过程中,理性、情感、良心等概念是自古以来各学者提出的关于道德内化的不同方面。  相似文献   

11.
道德价值内化是指道德价值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转化,通过内化实现道德价值的个体形态与社会形态的统一。学校道德教育要实现道德价值内化,就需要全面考虑其社会文化条件、个体条件与过程性条件。准确把握和充分利用道德价值内化的条件,是合理选择和设计道德教育模式、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道德学习是指大学生基于自身道德需要,在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体验、认同、内化和践行道德规范,自主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活动。区别于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大学生道德学习表现出主体性、体验性和实践性等本质特征。大学生道德学习模式应注意从"情感——体验"道德学习模式、"实践——建构"道德学习模式、反思性道德学习和探究性道德学习等方面进行科学建构。  相似文献   

13.
道德内化是个体道德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离开了内化,道德教育的成效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4.
"良知说"是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把道德基础从外在的天理内化到人的本心,凸现道德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自觉性和能动性。致良知,从道德实践活动和道德修养的角度,体现着主体性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5.
论大学生社会道德内化的矛盾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道德内化,是指个体不仅真诚地信服、接受和遵守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而且自觉地将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纳入自身思想品德结构之中,变为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过程。道德内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社会而言,如果其道德原则和规范没有被个体所接受,那么这种道德的功能便无从发挥。就个体而言,如果个体没有将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那么,他就很难表现出合乎一定社会道德要求的道德行为,也就难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道德品质。大学生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社会群…  相似文献   

16.
道德内化就是在外部环境影响下,将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社会习俗等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信仰和道德行为的过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泛滥,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信仰虚无等问题突出,给青少年道德内化带来许多新困难和新挑战。因而,应深入分析青少年道德内化的动力问题,探究道德内化动力缺失的原因,通过多种方式提升道德内化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片面强调服从”是学校德育的误区,理论和实践中都有所反映。学界对它进行深刻反思,得出了道德规范与人际关系的全新理解,我们提出以道德选择为前提,提升学生在道德接受中的主体性:注重道德内化,促进社会道德要求向个体道德需要转化。试图把这种新理解贯彻于实践,最终实现道德生活主体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在多元化的社会里,道德教育的目标和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等必须与时俱进.在新形势下,道德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和选择能力,要着力促成学生的理性反思和主体性.道德教育应当诉诸个体的理性自觉并把个体的理性自觉和道德智识的提升建立在开阔的伦理资源之上,使交往、沟通、理解、内化、外化成为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9.
德育是外在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思想品质、再外化为行为的过程,即道德内化的过程。实现道德内化既需要内部动力,也需要外部动力,只有合理整合道德内驱力和外动力,找到最优着力点,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两者的"合力",促使个体积极地接受道德信息与道德要求,取得良好的道德内化效果。  相似文献   

20.
关于移情发展与道德发展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姬慧  乔建中 《教育探索》2004,(6):111-113
移情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移情发展对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移情的内涵与道德原初的内涵相一致,个体移情的发展体现着个体道德的发展;移情发展是情绪社会化的基础,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也是道德发展的基础;移情促进道德准则的内化,移情水平反映了道德的内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