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2003年4月15日,我应邀到郑州铁路二中讲学。作完报告,校长突然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我能够为他们学校的老师上一堂语文课。这可把我难住了,因为事先毫无准备,甚至连教材都没有带。但校长的请求不忍拒绝。于是,我对校长说:“这样吧,我从我的笔记本电脑中选一篇课本外的文章来上,好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打开电脑,我选中了朱自清的《冬天》。  相似文献   

3.
《灰雀》是一篇讲读课文,我这样教学: 一、初读课文,了解梗概。读后提出: (1)这篇课文写了几个人物?都是谁?(两个人物,一位是列宁,一个是小男孩。) (2)课文中通过一件什么事将两个人联系在一起?(丢失一只灰雀) (小结:通过灰雀的丢失和再飞回来,反映了列宁和小男孩的不同心情)  相似文献   

4.
【教材简析】这篇课文讲述了传说中贝多芬谱写钢琴名曲《月光曲》的过程,表达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文中贝多芬借清幽的月光奏出令人神往的曲子,兄妹俩凝神静听,展开联想的内容是教学的重点,领会贝多芬感情的发展是教学的难点。通过第二课时的教学要达到两个目标: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了解他所具有的善良爱心和卓越才华。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5.
可见,“梨花”是边疆盛开的梨花,是哈尼族姑娘梨花,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作品四写梨花,既增强了文章的意境美,又深化了“梨花”的丰富内涵,也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三个悬念“设悬──释悬──新悬”,悬念层叠。这是本文在结构上的显著特点。“我们”在焦急中发现小茅屋,屋里却“没有灯也没有人声”,“我们”不禁疑惑:“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是第一个悬念。一会儿,瑶族老人推门进屋,“我们”以为“主人”回来了,然而老人笑道:“我不是主人”。哦!主人到底是谁?这是第二个悬念。第三个悬念是: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盖了这…  相似文献   

6.
小学四年级《现代科技》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养蚕》,学习本单元的关键是让学生知道蚕的一生是怎样发育的;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分析等能力。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没见过蚕,单靠教师在课堂上讲养蚕,枯燥无味,怎么讲学生也是一塌糊涂,而且各种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因此,我们决心克服重重困难指导学生亲自养蚕。我们打听到市郊有一养蚕场,通过联系我们弄到了一批蚁蚕,我们决定先分给科技组的三十多名学生分散喂养,有了经验后再让全体同学喂养。他们小心翼翼地把蚕放到准备好的“房子”里。从此他们精心喂养,与“宝贝”朝夕相处五十多个日日夜夜,…  相似文献   

7.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罗丹值得我们学习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生:他工作时全神贯注。  相似文献   

8.
《琥珀》这篇课文,通过科学的推测,合理的想象,把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事情形象逼真地再现在我们的眼前。其突出的特点:一是严密的逻辑性,二是合理生动的想象。这是一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好文章。教学时,我用变序的教学方法,从篇末入手,运用《黄河象》一课的知识迁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其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收到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这部分是全文的引子。作者一开始就抓住“温晴”这个贯穿全篇的特征,从“风”和“阳光”两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对济南的冬天作了概括的介绍。文章的开头,作者没有向读者展示北国冬天所特有的严寒和清冷,而是用两个有名的城市来和济南作比较。  相似文献   

10.
《秋天》和《冬天》两课,根据我以往的教学实践,小学生对四季的名称是知道的,但起止时间都不清楚;武汉地区,夏冬两季分明,春秋季自然景色的变化,往往要到下一个季节快来临时,上一个季节的特征才会明显;有的年份反常情况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我是从当年实际情况出发,以本地区季节特征为主,再了解全国情况。这样教学,使学生既认识当地季节情况,又能了解外地情况。  相似文献   

11.
段春英 《山东教育》2005,(10):52-53
小学四年级《现代科技》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养蛋》,学习本单元了关键是让学生知道蛋的一生是怎样发育的。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分析等能力。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没见过蛋,单靠教师在课堂上讲养蛋,枯燥无味,怎么讲学生也是一塌糊涂。而且各种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因此,我们决克服重重困难指导学生亲自养蛋。  相似文献   

12.
《孙权劝学》节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篇幅短小而言简意丰 ,故事晓畅而引人深思 ,非大家高手不能为之。本文的课前“阅读提示”中有这样的文字 :“全文以对话为主 ,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为了让初一刚识古文的学生 ,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出文章之生动精彩 ,学起来既轻松愉快又有所收益 ,我采用了以下教法。第一步 ,朗读。有领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第二步 ,疏通文意。以学生看课下注解自学为主 ,我只讲重点的一两句 ,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弄懂…  相似文献   

13.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 ,这是一首赞美春天景色的诗。作者游园看花进不了门 ,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 ,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象出满园的春色 ,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心情由扫兴转为欣慰。怎样让学生读懂这首诗 ,即怎样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呢?我是这样设计教法的 :一、从题入手 ,自然切入本首诗的题目是《游园不值》。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我让学生自读课后的注释。课后注释为 :园 ,指私人花园 ;不值 ,没有遇到要访的人。那么 ,谁来讲讲题目的意思?(同桌讨论)有的说 :“诗人去游私人花园 ,没有遇到要访的…  相似文献   

14.
段婷华 《学语文》2012,(2):22-22
我是这样给学生教《锦瑟》的。我先是在多媒体上展示了一些诗句,这些诗句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李商隐的名句。我给学生说:"我们读诗的时候.很多时候是因为其中的一句而被感动得潸然泪下;我们记诗的时候,有时候会只记住其中的几个句子。这些能感动大部分人的诗歌中的句子就是我们常说的名句。这里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些名句,  相似文献   

15.
活动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在小班儿歌《滑滑梯》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带幼儿走出教室滑滑梯。我问孩子们:“这么多的小朋友,该怎么玩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地玩。”“对!”我肯定了孩子们的回答。以后在幼儿有秩序地滑滑梯时,我根据儿歌内容和孩子们有意识地进行谈话: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了解胡同的知识及胡同文化的内涵。2.初步欣赏汪曾祺的语言特色。3.能较为深入地分析作者的感情,并且能较为理智地分析高楼文化与胡同文化。教学重点:鉴赏语言,品味情感。教学难点:站在历史与文化的高度把握文化的发展,并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一、导入大家还记得《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吗?小说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与罪恶。今天我们来学海因里希·伯尔的另一篇小说《在桥边》。二、初读交流师:同学们都认真地预习了小说,老师特别想听听同学们读完小说后的阅读体会。请试着用1~2句话概括。生1:小说应该是讲爱情的吧?"我"甚至为了爱情丢了饭碗。生2:小说挺短的,读完后也大致了解了小说的情节,可是总觉得好像自己的阅读浅了点,  相似文献   

18.
以中学语文课文《济南的冬天》为例,综合运用多种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及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相似文献   

19.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温暖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作者用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清新的语言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美、冬天的济南美。一、形象美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向我们描绘了几幅美景。第一幅画描绘了阳光下济南的全景。济南像被“放在一个摇篮里”,“暖和安适地睡着”,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多么恬静,多么舒服。第二幅画描绘了秀美的雪景。矮松顶着白花,蓝天镶上银边,白雪夹着…  相似文献   

20.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写的一篇优秀的散文。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自己过去住地作对比,指出济南是个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的“宝地”。文章一开头,作者并不直接说济南的冬天如何好,而是远远地用北京、伦敦的冬天作对比,作陪衬,来说明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响晴的”,以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暖、晴明。这一对比,又不是一般的空泛的叙述,而是从作者过去住地的亲自感受来说明:在北京,“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在伦敦,“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而这难见到的“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