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晨 《语文知识》2009,(3):70-71
现代文学史上许多公认的经典之作,在当下并不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种现象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屡见不鲜,被称之为“两极阅读现象”。研究者从“史”的角度出发,注重从历史发展的链条中考察作品,强调其文学史价值;而作为一般读者的学生,则比较偏重个人的审美趣味。两者的龃龉是两极阅读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也造成了学生对经典作品的隔膜。细究起来,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对时代性较强的经典文本的阅读中。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高校课堂中作品教学显现出日趋严重的"两极阅读"现象,文章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对策建议:首先在学生中建立"专业阅读"意识,通过指导令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其作品解读的能力;其次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独立思考精神。  相似文献   

3.
文学经典是“精选出来的一些著名作品,很有价值,用于教育,而且起到了为文学批评提供参照系的作用”。但在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文学史给予极高评价的作品,学生却并不喜欢,对作家的评价也不高。我们把这样的现象称为“两极阅读”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引导的好学生就能很快从一般的“非专业阅读”进入到“专业阅读”中去,正确理解作品,公正评论作家。  相似文献   

4.
<正>由于古诗文作品产生的年代和社会背景与现今已迥然不同,加上文言文的艰涩难懂,学生很难领略到这些作品的魅力,很少有学生能对古诗文产生很大的兴趣,这也导致了古诗文教学成为语文老师亟待要攻克的"软肋"。既然古诗文是传统文学,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传统的文学阅读方法中寻找一些借鉴?在这几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5.
为了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审视古代作品,在三个层面阐述了大学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在阅读中把握文化现象,并反思历史人物的文化心理;在阅读中理解矛盾中的文化差异,并探寻历史的统一;在阅读中了解古代作品的技巧方法,并运用于写作实践.  相似文献   

6.
何尤文 《教师》2014,(19):64-65
正现在历史教学中,学生不想阅读、不会阅读历史教材的现象相当突出,严重制约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这种现状,笔者粗谈浅识,供同行商榷。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紧迫性⒈学生不会阅读教材内容阅读是"学习之母",是"智慧之星"。"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  相似文献   

7.
教学设计分析本文以"‘冷战’的出现"为主题引导学生学习"冷战"的起源和影响,认识到"冷战"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战争,知道两极对峙局面出现的相关史实以及对历史造成的影响。并能够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前因后果,认识到和平的宝贵,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今天的中美贸易战有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在引领孩子们感悟名著课文"篇"的魅力之余,还应激发起他们对名著的兴趣,指导学生从单篇文章阅读走向长篇作品的阅读。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一是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层层深入地体味文本内涵,学习巴金语言平实的特点;二是适度拓展资料,丰满人物形象;三是略读《家》的几个片段,带着学生走进这本小说,从作品中寻找作者的影子,让学生产生进一步阅读小说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学生阅读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是个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阅读理解能力,是建筑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对某一篇作品中词汇、意境、结构、主题的理解力的高度,往往取决于他们的泛作品阅读的数量。作品读得多的学生,阅读理解力自然就强、阅读速度也快;反之,其理解力就弱、阅读速度也慢。对某一篇作品掌握的程度,是会随着同类文章的阅读量而自然增长的。譬如,语文教师即使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得再深再透,也没有让学生在此前此后自行多阅读几篇鲁迅作品来得有效。因为作品的量的积累,将无形中在学生大脑中构建起对鲁迅作品…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要避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展开多元对话。基于文本进行对话可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产生个人的见解,展开师生和生生对话能提升批判意识,挖掘作品的主题。这样的阅读基于多元对话展开,学生能进入散文的深处。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古人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历史教师首先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广泛阅读教育理论、历史专业  相似文献   

12.
张为明 《考试周刊》2014,(46):26-27
文学经典作品的教学不应急功近利,真正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情感体验,领悟作品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文章从品味经典词句,感受作品留白中的内涵和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谈谈文学经典阅读教学的"慢阅读"策略。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有着明确的指导意见:"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同一的标准答案."这个意见的核心就是关注和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而且对"个性化解读"的内涵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说明.但是,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方法论意义上的原则有哪些呢?归纳起来,可以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相似文献   

14.
运用互文性理论,可以对小学名家文学作品进行进一步的解读,以加深学生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理解。在互文性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同一作家和同一题材作品的互文,也要注重对不同作家同一题材作品的互文。既要注重选择互文性资源的角度,也要把握好互文性阅读资料的"量"和"度",把握好互文性的时机和环节,以提升学生对名家作品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叙事性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修订后的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笔者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个性化阅读就是学生在"自我心理"的支配下,对作品进行创造性、批判性和自主性阅读,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从几个方面出发,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整本书阅读要想避免阅读浅表化现象的产生,真正让学生由"浅阅读"走向"深阅读",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的指导。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读什么、怎么读以及读后交流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以提升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李翰老师的教学别具一格。他不是要求学生死读课本,而是经常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他将自己看到的历史资料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从更大的范围了解历史、理解历史。他还和学生交流思想,把自己也作为一名学习者,真正做到师生平等。这是在教会学生学习,也是向素质教学的方向迈进。从文章中可以窥视到李翰老师的专业兴趣。做教师的自己不喜欢所学专业,就不可能保持阅读。习惯阅读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更新知识,才能对历史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教学中有新的想法和做法。相信这篇文章对读者会有启发。  相似文献   

19.
本课程是为师资汉语文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概貌和基本的历史经验;阅读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对这些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有所了解;通过对现代文学史上各种历史现象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重视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倡导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因此,教学时教师要规避对文本的一元解读,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角,从不同的维度理解文本,探究文本的丰富内涵。一、从历史视角解读文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从历史视角解读文本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通过历史视角揣摩文本内涵,应当避免理解的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