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大钊立足于自身的思想基础与所处的时代语境,将“平民”作为幸福的主体,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关注平民的幸福,强调要实现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并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建构出“自由劳动”“按劳分配”的幸福实现路径。李大钊的幸福观内含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宏伟追求,这对践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观照。  相似文献   

2.
"有尊严的生活"命题的提出和强调,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为提高个人幸福指数、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导向。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无一不和人民群众的尊严密切相关。在制约人的尊严实现的诸多因素中,提高人口素质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缩小贫富差距、化解社会老龄化问题分别构成人的尊严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当务之急和社会前提,这也是人的尊严在当代中国实践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幸福观的主要内容包括需求是人追求幸福的内驱力;劳动是创造幸福的源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获得幸福的重要保障;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幸福的理想社会形态。中国共产党的当前任务是领导全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正是马克思幸福观当代价值的体现。因此,对马克思幸福观形成过程的梳理及对其内容的再认识,对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以实现人民幸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4.
邓演达的唯物史观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唯物史观主要体现在: 一是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有着科学的见解。认为推进历史的只有一元: 生产技术的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二是科学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为在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下,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只有进行“超资本主义”的革命, 建立平民政权,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两个文明建设一齐抓的思想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的运用、深化、发展。首先,两个文明建设紧紧扣住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根本观点,从而将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思想贯彻到底。其次,两个文明建设注重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构成社会有机体的三大基本要素即物质生产力、公有制经济基础、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巨大积极能动作用,将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辩证法贯彻到底  相似文献   

6.
从古至今,幸福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在现今社会,幸福感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身的生活环境、条件以及生存状态产生的一种持续、稳定的幸福感觉。我国可以通过完善公共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提高社会公平程度、构建和谐社区、提高城市人文建设等方式建设幸福城市,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加强民主建设的强调,以及习近平在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都深刻地体现着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思想。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对于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晚年书信中提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意志合力"思想,极大地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同一切的唯心史观有着根本的区别。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从哲学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是唯物史观在新的形势下的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9.
<正>从哲学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我们认识历史的方法论和价值观;从学科素养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中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获得的人生发展精神养料的工具。本文从历史教学实践的角度阐述唯物史观转化为中学生人生素养的原理及路径。一、在学习情境中通过体悟掌握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主要精神在于肯定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体。其主要观点可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哲学基础理论,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二是人民史观,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唯心史观为理论基础,通过否定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手段,侵袭和攻击“四史”。唯物史观是“四史”教育的立论基础与实践意旨,也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赖以生存和建基的唯心史观之根本有效武器。在新时代,我们要通过“四史”教育大力弘扬唯物史观,不断推进“四史”教育的话语体系和阵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四史”教育机制,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和运用唯物史观,坚守历史本真,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七大最强的声音。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大学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直接向和谐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之一。在现阶段,要努力研究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路径,是摆在高校各级基层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全体师生员面前一项紧迫、重要而现实的光荣任务。本文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当前高校实际情况,着重从六个方面初步探讨了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路径:①以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校园和谐;②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促进校园和谐;③.以党内和谐带动校园和谐;④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推动校园和谐;⑤以制度建设保障校园和谐;⑥以校园文化建设涵养校园和谐。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极为紧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心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于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幸福是永恒的话题,也是哲学、社会学的重要范畴。即使每个人对幸福都有着不同的定义,但仍值得研究。从"中国梦"的视域中解读人民幸福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回答如下问题:什么才是衡量人民幸福的标准?如何把人民幸福和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如何把握难以数据化的人民幸福?  相似文献   

14.
列宁关于实现人民幸福的思想是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制度保障;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实现自身幸福的主体力量;人民幸福要通过劳动来实现;理性对待资本主义有助于更好实现人民幸福;发展国民教育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有效途径。全面理解与准确把握列宁关于实现人民幸福的思想意涵对于推进新时代人民幸福事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坚持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就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是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构成了唯物史观的基石 ,因为唯物史观的终极指向即是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唯物史观关于文化问题的理论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文化问题的理论;唯物史观的群众史观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群众史观.  相似文献   

17.
《邢台学院学报》2018,(1):34-36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民生社会建设,是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深入研究民生社会的历史演变、基本内涵、基本特质和基本要求,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人民观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基本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以及坚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等观点。这一系列伟大的思想观点。对于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而这一切,无疑都是对毛泽东人民观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社会心理同心理学和社会学视域中的社会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唯物史观视域下的社会心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对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实现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组织和团体之间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心理保障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一个基本原理。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鲍威尔哲学思想的批判,首次提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初具雏形。随着唯物史观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得以真正形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并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