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识成智"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取向,而师范院校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现"转识成智"的有效路径主要有二:一是通过智慧范型的教育,引导未来教师在建构式学习中化"公共知识"为"个人知识",培育其理论智慧;二是为师范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时空与有效的实践指导,努力将他们置身于未来将要面对的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中进行实际操练,培育其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2.
<正>"转识成智"原本是佛教唯识宗的一个命题,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理论。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契对其进行唯物主义的改造之后,将其确立为自己"智慧说"的核心命题。冯契先生所说的"转识成智"就是把知识转化成智慧。思想政治课的"转识成智",就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笔者针对思想政治课"转识成智"的教学策略问题,谈一些自己的做法与体会。一、贴近生活,融中求智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实现"转识成智",必须与"生活世界"沟通,引导学生在知识与生  相似文献   

3.
<正>长期以来,在教学的知识使命问题上,人们较多地关注了教学的知识传承价值,而忽视了"转识成智"的价值。所谓"转识成智",是指学生将客观的、外在的、他人的、情境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过程。"转识成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通道。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写道:"与过去不一样的是,现在的儿童不得不生  相似文献   

4.
"转识成智"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取向,而师范院校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现"转识成智"的有效路径主要有二:一是通过智慧范型的教育,引导未来教师在建构式学习中化"公共知识"为"个人知识",提高其理论素养;二是为师范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时空与有效的实践指导,努力将他们置身于未来需要面对的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中进行实际操练,培育其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5.
<正>转识成智源自佛教,"识"是"心识","智"是"智慧",哲学家冯契对此进行了基于唯物主义的改造,他认为"转识成智"就是"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即让认识主体通过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与体认,使知识"转化"为认识主体的思维方式和言行准则,将"知识"转化为主体自我求知、做事、做人的"素养"。基于冯契的观点,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目标——培养"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思想政治课主题教学要着力于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由智慧转化为德性"的能力。试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例,探究转识成智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推动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核心元素,从智慧的时代性和永恒性角度,以"转识成智"为目标培养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顺应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诉求.基于此,文章首先厘清了智慧生成的内涵与理论路径,认为智慧是沿着知识习得、主动内化、实践运用、理性反思的路径生成的.结合此认知飞跃过程,文章重新阐释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并提出了认知、实践、评价、交互、元认知等生成策略.最后,以山东师范大学的师范生为对象进行生成策略的应用与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师范生具备了较高的信息化教学意识,掌握了信息化教学知识和信息化教学技能,且高阶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转识成智"的目标得以达成.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文章给出了反思启示,以期为高校师范生的智慧教育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周世东 《江苏教育》2014,(12):39-43
长期以来,在教学的知识使命问题上,人们较多地关注了教学的知识传承价值,而忽视了“转识成智”的价值。所谓“转识成智”,是指学生将客观的、外在的、他人的、情境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过程。“转识成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通道。  相似文献   

8.
毋庸质疑,对每一个学习者而言,教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个人经由知识的掌握而达到自身智慧的养成,即"转识成智"。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手脑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凸显了主体本位、能力本位、实践本位的教学思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蕴涵了实现个人"转识成智"的一种必要路径。研究和借鉴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对我国当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转识成智"在哲学领域集中了知识与智慧的探讨,但仅有知识的传授已不能充分诠释教育的本质.养成智慧,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转识成智"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对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也是如此.唯有在道德知识的基础上生成道德智慧,才能实现德育提升人格魅力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对每一个学习者而言,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使个人能够经由知识的掌握而达到自身智慧的养成,即“转识成智”。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凸显出主体本位、生活本位、实践本位的现代教学观。在这个意义上,“教学做合一”就蕴涵着一种实现“转识成智”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以智慧型创新人才为主流的社会,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发现并挖掘学生的智慧。因此,"转识成智"成了课程与教学的一种价值追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实现"知识人"到"智慧人"的转变;释放人的天性,实现个体精神自由;是当代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为了实现课程与教学中的"转识成智",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注重学习者的个体认知经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为了满足培养现代人的需要,必须要有正确的教学价值取向。现代教学的认知价值取向应该是追求"转识成智"。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都做了有益的探索,但要真正实施和做到"转识成智",还面临制度、观念、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干扰和阻碍。为此,我们提出了质疑求知、实践锤炼、开放课堂场域、开发现代教学技术的转智功能和方法论指导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转识成智"不仅是一个宗教问题、哲学问题,而且还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它从根本上涉及到当代教育观念的整体转变和教育实践的整体转型.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教学就应该以结合CAI,PBL,SEMINAR等教学手段与技术实现"转识成智",展现出政治思想的"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4.
教学智慧是真善美在教学实践中的集中体现,生成教学智慧是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教学智慧可分为理性教学智慧、德行教学智慧、诗性教学智慧,具有情境性、缄默性、创新性与审美性等特征。教学智慧的培育应突出教学智慧本体的意义,重视教育智慧主体的体验,拓宽教学智慧生长的空间,强调教学智慧的人文精神,增设教学智慧养成的内容,达到"积识成智""化智为德""化德为行"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5.
"快乐读书吧"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特色阅读板块,以其为资源展开阅读指导和教学活动,有利于打开小学生的智慧阅读之窗,也能够使其逐渐养成热爱阅读、高效阅读的习惯.因此,教师应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快乐读书吧"展开智慧阅读教学.本文简述了智慧阅读教育理念的概念,并从立德树人、转识成智、动态生成和技术赋能等角度,探析...  相似文献   

16.
"转识成智"理论是唯识学成佛理论的核心,在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文章从转识成智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实践的途径来探讨这一理论,从而分析唯识学是如何说明人们的认知能够超越现有知识的局限及生命个体在现世当中可能明了生活真谛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演化过程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机制,可以看出课程知识教学中知识与智慧的"联姻"状况,这也使得"转识成智"成为当代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在当下课堂中存在着课程知识教学被遮蔽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离身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的"主体架空"与"情境无涉";"工具理性":课程知识教学的"事实中立"与"教化拜物";"意义迷失":课程知识教学的"对话屏蔽"与"智慧窄化"。课程知识教学的解蔽过程,即"破"遮蔽而"立"本原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具身体悟":课程知识教学的"主体在场"与"情境嵌入";"视域融合":课程知识教学的"价值负载"与"教育学化";"意义回归":课程知识教学的"对话敞开"与"智慧生成"。最终,在"转识成智"的过程中达到一种"圆融"的智慧境界。  相似文献   

18.
在当下的道德教育中,"转识成智"成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从无知到知,从知识到智慧"构成了道德教育的第一层面。但不容忽视的是,智慧须向现实生活回归,指导人生存在的不同境界,才能克服其抽象的形而上学性,"由智化境"构成道德教育的第二层面。由此,道德教育的价值趋向呈现为"转识成智"与"由智化境"的二维镜像,把形而上的超越性与主体存在的现实性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知行合一、智慧与境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知识与智慧属于意识活动的两个不同层次。知识告诉人们对象"是什么"、"怎么样";智慧能够把人引向好的生活。智慧来自于知识,知识可以转化为智慧。现代大学以培养人为目标,它的使命中必然包含着"转识成智"的内容。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哲学教育在"转识成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大学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哲学教育,这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情境在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情境的作用不在情境本身,而在于通过情境促进学生的认知,于是情境认知理论就成为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理论之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建立对情境认知的理解,并以之指导教学实践,可以让数学教学得到新的启发,可以让教师更智慧地看待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转知成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