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民族高校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采用《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自评量表》对800名民族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师范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状况良好,师范生的性别之间、专业之间在某些维度上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好于非师范生。  相似文献   

2.
3.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为更好地开展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整群取样的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对山西省太原市某高职院校1742名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男生在节制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t=2.187,P<0.05),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在人际、公正、节制、超越维度上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F1=4.127,P<0.05;F2=4.268,P<0.05;F3=3.257,P<0.05;F4=5.062,P<0.01),事后比较发现,在四个维度上均为三年级高于一年级、二年级。结论: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应坚持“五育”并举,注重“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积极探索适合高职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借鉴孟万金等人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成果,参考官群等人编制的《全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设计问卷对江都中专12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良好,自我认识水平不高,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具有多样性且发展不平衡。教育对策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在宏观上,社会用核心价值观进行引领;在中观上,学校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微观上,师生共同构建促进学习的生态课堂。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党建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素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大学生党员的积极心理品质则对其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从提升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感、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构建积极组织系统等方面,探究了增强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的对策,希望以此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积极心理品质是增强学生幸福感的关键。中小学生正处于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关键阶段,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以S市中小学生为例,根据积极心理学家提出的24项积极心理品质设计和实施的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整体发展状态尚可,不同品质发展不平衡,不同学段、不同背景学生的品质发展不平衡,有些品质发展状态与家长、教师的关注度相反,学生更认同“正强化”的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策略等。这些结果对学校教育理念的反观和教育策略的改进而言,都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  相似文献   

7.
小学是个体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体自身利用各种途径,共同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8.
对Y市市区部分初中班主任、初中非班主任教师以及小学班主任的调查显示,初中班主任积极心理品质水平总体较高,但低于小学班主任;35岁及以下、职称低、未评为优秀、无职位的初中班主任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较低;初中班主任急需加强的6项积极心理品质是热爱学习、智慧(洞察力)、社交智力、领导能力、热情活力、幽默风趣;工作压力、提升压力、个人能力等方面是造成初中班主任积极心理品质水平低的原因。为此,学校应减轻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关心青年班主任的成长,建立科学的职称评聘、职位晋升和评优制度,同时初中班主任要注重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  相似文献   

9.
培养幼儿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幼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核心。本文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幼儿应重点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好奇心、创造力、自制、坚持、社交智慧、责任心、审美、希望与乐观。最后,提出了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总体策略。  相似文献   

10.
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高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高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核心。本文根据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现状,提出了高中生应重点培养的八项积极心理品质:思维与洞察力、谦虚、信念希望、持重、执着、真诚、创造力、领导力。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五项策略:牢固树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心理体验;积极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构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网络。最后,本文用实例详细展示了如何培养高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品质发展状况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为指导,论证了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意义,建构了各年级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点内容,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文章从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结构、特征和作用出发,阐述了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立体网络。  相似文献   

14.
以232名大学生为被试,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智慧和知识、勇气、人性、正义、节制、超越六个维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培养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至关重要.为了解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本研究使用《中国教师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调查了258名中职教师,并将结果与全国普教教师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发现:(1)总体而言,中职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智慧、勇气、人际、公正、节制、超越等六大维度发展状况良好,得分最高的是超越维度,得分最低的是智慧维度;(2)在21项积极心理品质中,中职教师发展最好的三项品质为感恩、社交智力和诚实,发展最差的三项品质为领导能力、洞察力、兴趣和创造力;(3)在智慧、勇气和公正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男教师得分均高于女教师得分;(4)仅在超越维度,存在显著的职称差异,表现为中级职称教师得分显著低于高级职称教师;(5)与全国普教教师比较而言,在智慧和人际维度二者存在显著差异,中职教师得分显著低于全国普教教师得分;具体而言,两类群体在10项积极心理品质上也存在差异.最后,提出了培养中职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姜宇  周军 《家教世界》2012,(18):109-110
理工类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积极心理学的介入与指导。本文就理工类研究生积极心理品质6大维度进行了初步调查分析。结果发现,理工类研究生整体积极心理品质状况较好,但也存在个别危机学生。性别、年级不同在积极心理品质的不同维度上表现有所差异,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点面结合,注重学生个性,因人施教。  相似文献   

17.
培养初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初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和任务。本文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我国目前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初中生应重点培养的九项积极心理品质:爱、信念希望、友善、谦虚、执着、创造力、真诚、宽容和领导力。最后,本文提出了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五项策略,并结合青春期亲子关系问题例举了培养“爱”品质的活动案例。  相似文献   

18.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内在的积极力量,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借鉴。基于积极心理学,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善于学习,情绪情感健康,交往适应,自我控制与追求卓越等。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方面,首先,应深化高校心育,健全学生心理成长的外部支持系统,即搭建全员参与式培养网络,打造全覆盖式培养课程,形成渗透式培养渠道;其次,应科学引导大学生发展良好的行为方式,丰厚其品质养成的内在心理资源,即引导其秉持积极认知,丰富积极体验,提高现实能力。  相似文献   

19.
李斯 《教育教学论坛》2014,(23):178-179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提高其综合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高校必须要对大学生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本文从积极心理品质的含义和作用出发,提出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官群等人编制的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对小学4—6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在人际维度和超越维度得分较高,而在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公正维度和节制维度均得分相对较低。三个年级的学生同时需重点培养的品质为:创造力、求知力、思维与洞察力、真诚、领导力、宽容、谦虚、持重品质;同时,还需重点培养五、六年级学生心灵触动品质。针对重点培养的品质,笔者提出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