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介绍:2007年底,北京市宣武区教委在育才学校举办了"智慧教师,生命课堂"高中课改研究课交流研讨活动,由区带薪脱产培训班的两位教师和区"1—4—1"工程的两位骨干教师做课,共同研究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此,高中课改由关注基础培训转向了关注课堂教学,这里,我们选取其中的一节课,围绕如何在新课改下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展开讨论,以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3.
<正>课堂实录:师:今天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本单元是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一共四篇课文。我打算只讲前面两篇短新闻,后面两篇报告文学一带而过。知道为什么吗?生(齐):后面两篇太长了。师:不是太长了。(稍作停顿)是又臭又长。(生笑,且面露惊诧)师:我们只学经典。前面两篇短新闻可谓新闻作品中的精品。所以,要好好欣赏。先看作者:(点击PPT)罗森塔尔,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普利策新闻奖,被誉  相似文献   

4.
班级:高一(9)班 时间:2009年11月7日 课时:1课时 师:同学们好!在上课之前,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投影:勃兰特在墓前下跪谢罪的照片及文字) 师:1970年12月7日,前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到捷克和波兰访问。其中有一个仪式,就是到波兰的犹太人纪念馆旁的纪念碑献花圈。献完花圈后,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 1.捕捉作品营造的反差,分析反差效果. 2.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和艺术价值. 3.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增强对遇难者的同情,对法西斯的痛恨,对历史不容遗忘的理性思考:学习优秀新闻记者崇高的社会使命感和人道主义良知.  相似文献   

6.
一、导入新课 师:非常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篇“新闻”。(教师板书:“新闻”二字) 师:这篇新闻是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写作的。(教师板书:奥斯维辛) 师:作者自称在这个地方“没有什么”新闻。  相似文献   

7.
葛徐栋 《学语文》2013,(2):17-19
[学情分析]本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发现真善美,并培养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新闻作品,日常也经常接触新闻,有一定的阅读、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8.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不像新闻又饱含历史反思的震撼心灵的作品,作者以情感体验为突破,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把握作者通过描写传递情感的方法,重温历史,反思历史,关照现实,从而准确而全面的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9.
中学时代,语文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语言和文笔素养的提高都至关重要,当然在语文日常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关乎着课堂气氛的调节,教学情景的融入以及学生知识吸收。通过课堂的分析体悟文字的美感,实现语文中教学的情感与思想的升华。  相似文献   

1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高中语文人教版"新闻与报告文学"单元的一篇新闻作品。本文显现出极强的特殊性:语言上,大量使用否定表述句,但在文字背后又有明确的主张与肯定;内容上,呼唤和平、反思战争,又仿佛并不止于此;形式上,即遵循新闻"及时性"、"真实性"的传统,又对此有所突破。本文以语言上的"否定表述"为抓手,带领学生体会新闻的多样性,引起学生对战争、对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学习目标:①课外收集资料,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  相似文献   

1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不像新闻又饱含历史反思的震撼心灵的作品,作者以情感体验为突破,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把握作者通过描写传递情感的方法,重温历史,反思历史,关照现实,从而准确而全面的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13.
创意说明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承载着人类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震撼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根据课文的这一特点,本教学设计首先以情感体验为突破口,通过对集中营冈片资料的展示,调动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在现实与历史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和使命感。第三,以师生平等交流为平台,  相似文献   

14.
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翻译作品日渐增多,它们的增加向教材编者们提出了一份挑战:了解并尽可能多地提供原作者所在的文化世界的价值认知以及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因为我们教学的认识价值和学生成长意义的很大部分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视界的冲突与融合之中产生的.这方面知识的缺乏必然造成教学认识、评价与意义生成上的盲区.  相似文献   

15.
新闻稿冠以"没有什么新闻"的标题,每段描写都让人感受到生命被戕害的残忍,生命被屠杀后的漠然,作者敏锐地发现人们对历史遗忘的可怕,在良知与使命感的驱使下写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有强烈人文关怀的新闻。  相似文献   

16.
17.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样一篇优秀的新闻,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新闻报道的特点入手,划分新闻结构,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了解新闻的主要事件,再对课文段落进行细节探究,最后解决“为什么多次说没有新闻”“没有新闻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等问题。以这样的教学模式来教授这篇通讯报道,学生学习兴趣淡漠,积极主动性不高。对此,我采用从“反差”入手教授这篇课文,效果大不一样。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在如今这样一个媒介时代,新闻阅读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阅读方式,从事新闻写作的人越来越多,新闻写作的理念和技巧也越来越渗透进其它形式的写作中。《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获普利策奖的新闻  相似文献   

19.
课改伊始,先后听了两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研究课,感触颇多。宣武区育才学校樊颖老师、崇文区五十中魏艳辉老师不约而同锁定了同一篇第一次进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以不同于传统教法的设计表达自己对新课程、新理念的理解,其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那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从1940年开始,大批来自欧洲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奥斯维辛,在踏上火车的那一刻,他们并不知道他们乘坐的火车正在驶向地狱。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了60多年,曾经发生的惨痛的记忆却不会轻易被时间风干。本期"课文配读"栏目就带领大家乘坐一列开往奥斯维辛的列车,去了解那段历史,了解那里曾经发生过的,了解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明白我们以后应当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