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①尝罢朝②怒曰:“会须③杀此田舍翁④。”后⑤问:“为谁?”上曰:“魏征⑥每廷辱我。”后退⑦,具朝服⑧立于庭⑨。上惊问其故,后曰:“妾⑩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要敢不贺?”上乃悦。 ——《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皇上。此指唐太宗李世民。②罢朝:在朝廷议事停止了。③会须:一定要。④田舍翁:乡下老人。⑤后: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之妻。⑥魏征:唐初著名政治家。太宗时为谏议大夫,以敢言著称。⑦退:退下。此指长孙皇后回到自己房间。⑧朝服:朝见君王时穿的服装。⑨庭:院中。⑩妾:妇女的谦称…  相似文献   

2.
<正>训练一孙叔敖为楚令尹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4题。孙叔敖为楚令尹(1),一国(2)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44白冠,后来吊(3)。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4"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4)。"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4已高而意益下(5),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4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说苑·敬慎》)  相似文献   

3.
(一)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实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用法,也使词的意义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语法现象,掌握词类活用规律,对于提高文言阅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7.
(一)弈秋①,通国②之善弈者也。使③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个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④中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⑤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注释】①弈秋:一个名秋的下棋人。弈,下棋。秋,人名。②通国:全国。③使:如果让。④缴(zh  相似文献   

8.
9.
一昔吴起①出遇敌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摇②俟:等待。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摇②故人来,方与之食()③恐其自食其言也()摇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吴)起不食待之。B.故人来,方与之食。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  相似文献   

10.
东方有士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 于道。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以之。爰 旌目三之然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 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 !汝 非盗邪?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 两手据地而叶之,不出,喀喀然遂伏地而死。 --《吕氏春秋·介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将有适也,而饿于道。 2、翻译下列句子。 汝非盗邪?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 3、你认为文中的爰旌目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屠牛吐辞婚  相似文献   

11.
12.
一、1.C摇察,审察2.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明摆着事,但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的有老虎了摇3.担忧邯郸距离大梁太远,有人挑拨离间,使魏王对自己失去信任4.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二、1.这样尝试着和别人换一下位置,平心静气地揣度它,我果真没有一点过失吗?2.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或治学要严谨,不要自以为是3.指出现象(提出问题)→讲述道理(分析问题)→得出结论4.(1)这种行为不妥当。对古书没有认真分析研究,不要妄加评论和否定。摇(2)对这种行为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读古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摇(3)这种行为有可…  相似文献   

13.
一、1.①派,使②才③害怕,担心④讲信用,守信2.D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前三句是“之”均为代词。3.老朋友到傍晚没来,吴起不吃饭等他。4.为人讲信用,或待人诚恳守信。二、1.(1)唐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官人,经皇后劝谏才改变主意。(2)劝谏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官人。(3)太宗有一骏马/特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教学到底教什么?这是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不认为这是个问题。而实际上,正是这个人们不认为是问题的问题,暗地里将中学文言文教学引入重重困境,以致使人们质疑:中学到底该不该学文言文?中学学文言文到底是为了什么?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学不学文言文,而在学文言文的什么。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人们陷入了误区。本期刊发这两篇文章,说的是一个道理:文言文不是作为“语料”而是作为“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学文言文,不是学“语料”,而是学“作品”。董承理老师的文章,细细分剥,层层推究,尤能给人启发。欢迎老师们参加热点栏目的讨论,近期讨论的话题是:①该不该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立一个“边界”?②语文教学该不该考语文知识?该怎样考语文知识?③语感教学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15.
不少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背诵短文不容易,因为它内容较多,篇幅较长。其实,只要掌握背诵的一般步骤,恰当地运用背诵技巧,还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本文想就此谈一些个人的经验,供读者参考。一、背诵的一般步骤背诵短文,就一般人而言,不能一下子就进入记忆阶段,一蹴而就是不太现实的,尤其是背诵文言文。往往要经过一个初读全篇,整体感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这里所说的对短文的整体感知,主要是指其大意,当然也包括写作顺序、基本思路、表达的中心等。一般说来,把文章读得流畅了,整体感知的过程也就完成了。  相似文献   

16.
短文改错题是近些年来必考的题型之一,许多考生遇到此类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该题型考点灵活多变,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很广,测试学生发现、判断和纠正错误的能力,从而考查学生们能否熟练准确地综合运用英语知识。  相似文献   

17.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滥竽充数;塞翁失马。  相似文献   

18.
为了帮助高三同学搞好复习,现结合2000年的“考试说明”,就文言文阅读的题型、考查范围、解题技巧作简要分析。一、“考试说明”改动内容较之1999年“考试说明”,2000年的“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部分稍作改动,并增加了新内容。为了突出“能力考查”,作了四方面的变动。其一,编排上,新“考试说明”把去年的三块改为两大块。一为“理解”,二为“分析综合”。同时,把去年的“分析文章”四字改为“分析综合”,明显看出是强调了“综合”性特点,突出了对能力的考查。  相似文献   

19.
徐景娜 《中国教师》2009,(Z1):509-509
<正>阅读理解能力是高考的重点,自始至终占着主导地位,做好阅读理解题,是获得高考英语高分的关键。阅读理解能力的测试主要要求是:读材料,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既理解具体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课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以读为主,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掌握阅读技巧,形成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