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天人合一"是儒家的主流思想,如何理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关系到对儒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当代价值的评价,也关系到当今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历史地看,儒家"天人合一"的含义是复杂的,主要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是"天人合德".  相似文献   

2.
基于现代社会伦理以个体权利优先、突出合宜理性精神、强调公共伦理规范、维系社会共同体存续的价值定位,儒家"民贵君轻""仁者爱人""天下为公""以义制利""和合共生"的伦理思想存在着转换成现代社会"主权在民""互助友善""公共精神""公平诚信""社会和谐"伦理诉求的可能性。转化路径包括将契合现代伦理价值追求的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纳入现代主流价值体系,构建"形神兼备"的制度伦理,推进儒家伦理生活化进程,发挥儒家伦理的全球普适性价值。  相似文献   

3.
儒家自先秦开始,就有一套自己的生命智慧与心性哲学,是"天人性命之学"的滥觞。两汉之后,儒学发生了异化,这套"天人性命之学"渐渐被世人所淡忘,而佛、道二教却广为传播,长足发展,它们所发现的生命智慧与心性哲学的思想成果,既刺激了儒家学者,又为儒学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思想材料。宋明理学兴起之后,儒家学者借"他山之石",重新发掘儒家固有的生命智慧与心性哲学,使之发展成熟,蔚为大观。由此可见,文化思想的多元交融对于社会文明的前进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公共关系作为一门管理哲学,越来越朝着人本化、责任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这与儒学理论有契合之处。从人本论看,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对公共关系主体实行人本管理具有启示作用;从义利观看,儒家"义利合一""义以生利"的价值取向促使公共关系主体更加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经权观看,儒家"执经达权""中庸之道"的经权思想对公共关系保持组织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儒家管理哲学与公共关系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存在相通之处,这说明儒学能够为建构中国的公共关系理论体系作出贡献,同时也表明儒学在新时代同样具有其经世致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道家和法家的"无为而治"以及儒家和法家的"性本恶"的思想之间既有争论,又有交融,同时也在相互吸收与彼此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汉端 《天中学刊》2012,27(5):23-26
哲学是思想的反思,通过反思能让我们对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冷静的思考,进而用反思的智慧正确处理相互交融的复杂关系,最终使人达于至高的精神境界,并使哲学真正成为"无用之大用"的思想智慧。在这个多数人因崇尚物欲而精神迷失的年代,重提哲学本身的价值,用哲学良方整治人身和社会的精神病态,具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情理精神的现代转化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从时代需求出发,重新呈现适应人类生命之需的价值真理;二是涵容现代理性精神,既积极吸收现代理性精神的先进价值理念,又要超越现代理性精神的局限性。具体而言,从个体层面看,要建构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精神联结,以"情"为主的先秦儒家德性论需与基于现代理性精神的权利论相整合;从整体层面看,为适应血缘文化淡化的现代公民社会的伦理诉求,先秦儒家情理精神的核心价值,即"仁爱"思想,需由以"爱亲"为核心理念向以"爱人"为核心理念提升,发挥"情"之合同功能,以有机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化解当今"伦理—道德"精神链断裂的时代难题。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教师可以从儒家哲学中寻求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路。以"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为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从三个方面论述儒家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示。首先,"立乎其大者",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问题;其次,从德性之乐阐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再次,从"天人合一"引申到整体性思维。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主流的文化思想大体可以作以下分类:礼仪文化思想,以儒家为代表;虚无文化思想,以道家为代表;实用主义文化思想,以墨家为代表;功利主义文化思想,以法家为代表.这几派之间也是相互批判,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光辉时代.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德育"与"美育"同频共振,将精神信仰、理想信念和美学教育、诗意课堂融合在一起。寓美于德,寓德于美,德美交融,相得益彰。中国儒家美学对"美"和"善"的深层次关系有着深刻的阐述,认为"美"和"善"可以统一。西方哲学在理解"美"和"善"之间,有着从哲学的遮蔽到美学回归的历程。"思和诗"融合为一体,互补和谐,话语搭建出了中西方美育和德育之间的桥梁,"德育—诗性语言—美育"形成了以诗意话语表述为中心,以潜移默化的生活视角为方式,以德育提升为目的互为辅助的形成途径,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1.
儒家教化实质上是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基因相通,价值理念相通,历史渊源相承。儒家教化中的"教""化"并重、"系统理论"与"核心价值"交融、"官""民"结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大众化的统一,政府主导和社会教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大学精神是科学与人文精神的交融,是独立与自由精神的统一,是批判与创新精神的并重,彰显了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蕴含着“和而不同”哲学理念,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本质。重塑大学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哲学的高度审视和反思大学精神,以真正把握大学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古代文学教学的价值判断作出一个历史脉络的梳理,认为文学的教学史,即是价值判断的变迁史.儒家的雅正观念是历史上文学教育的主流价值判断,"五四"之后这个传统被切断.在现代性流弊层出不穷的今天,古代文学的教学应该从前现代中吸取精神资源,倡导儒家的君子品格,以育人为目的而进行文学教学的价值重建.  相似文献   

14.
美国学者孟旦对中国哲学中"人"之概念有着很深的研究,他以"人性"作为研究中西哲学的契合点,从中国文化中寻找那些西方文化中的"不可能性":"天人合一"、"物我不分"、"事实与价值相混淆"、"帝国式求索模式"的思维方式以及"意识簇"的认知方式等,从而说明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补充和交融性。  相似文献   

15.
美国学者孟旦对中国哲学中"人"之概念有着很深的研究,他以"人性"作为研究中西哲学的契合点,从中国文化中寻找那些西方文化中的"不可能性":"天人合一"、"物我不分"、"事实与价值相混淆"、"帝国式求索模式"的思维方式以及"意识簇"的认知方式等,从而说明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补充和交融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主进程的艰难和儒家文化的现实遭遇,共同催生了张君劢的儒家哲学复兴论。他深入剖析了儒家哲学的特点与价值,并从西学之弊、历史依据、现实需要、民族气节四个方面周详地论证了儒家哲学现代复兴的可能。其学术价值在于,重构具有现代气息的儒家哲学。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文化散文较多的吸收了古典哲学中道家"逍遥以游"的旷达超脱和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千秋情怀的精神内核。在行者的路上或者"神游"的历史情境展开与先哲、与历史、与文明的审美对话,思索着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从而达到一种宗教式的人生体悟,体现了人类对精神家园的执著追寻。  相似文献   

18.
儒家伦理的现代化不能回避而要尊重现代学理中的理性精神。儒家经典中,作为恻隐之心发展成熟的"仁"和作为是非之心发展成熟的"知(智)"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只因儒家伦理更关注道德实践或行为,导致其更重人格和情感,而非知识理性的进路。然只有涵养和理性,才能使主体真正到达天人之际的真际;主体之间,在内与外、主与客乃至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都是相对的可以转换的情况下,儒家伦理的实践乃至研究方法都应注重理性精神。涵养和客观的理性研究都是保证实现研究的真切性与学术性不可或缺的方式。理性自识和理性原则对于学术研究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中,应正确处理三对关系——主流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关系、高雅与通俗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着力建设五种文化——以学术自由为基础的大学精神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文化、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价值宽容的多元文化、全球视野的开放文化。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以原始宗教中的上天信仰作为背景和依据,对天人关系的内蕴作了积极开拓,同时在道德实践的价值历险中又融入其化成天下的人文考量.在儒家那里,上天信仰与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并不矛盾,"天"不具有西方宗教信仰中的人格神特征,天与人之间经由"德"而间接发生作用,这为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预留了空间.儒家仁学思想的成功确立和广泛推行,得益于从上天信仰的视角对人进行准确的价值定位,并在价值历险中致力于开显和提升个体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