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加入“教科书编者”一词,提醒教师解读教材时不可忽视编者的意图。我们怎样正确把握编者意图呢?经过解读课后练习题,不难发现,教材中的课后思考练习题是教材编者依据文本相关特点而设计的能够体现三维目标知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而设计的思考题。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瞄准课程三维目标,立足课文阅读具体目标,引导学生以课后思考题为凭借,进行对话,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加入"教科书编者"一词,提醒教师解读教材时不可忽视编者的意图。我们怎样正确把握编者意图呢?经过解读课后练习题,不难发现,教材中的课后思考练习题是教材编者依据文本相关特点而设计的能够体现三维目标知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而设计的思考题。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瞄准课程三维目标,立足课文阅读具体目标,引导学生以课后思考题为凭借,进行对话,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一、凭借课后思考题,引导自主探究课文《燕子》课后有四道习题:1.课文写得  相似文献   

3.
能动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也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如何把握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度,应该怎样科学、积极、合理地使用教科书,使之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本文拟就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适度空间1.新的阅读观念告诉我们,对一篇文章的理解是多元和一元的统一,教科书编者对文本的解读或是编者所选择的解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教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编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从文本视角、作者视角、编者视角、儿童视角四个维度解读教材,从而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中,应用单元结构意识来解读课文,从而落实编者的意图。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了作为教材的文本的价值提升,更加强调了教材是阅读教学之本。  相似文献   

6.
《皇帝的新装》是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一篇名作,被语文教科书收录作为课文已数十年,但将文本单纯地进行童话式的趣味性解读、伴随浅尝辄止式的探究,已无法满足当前初中语文的教学。文章针对当前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良生态,提出阅读教学应注重深层解读的意义,尝试对阅读文本深层解读的教学进行探析,以期引起广大教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深层解读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阅读课堂最活跃的主体,是主动性最强的因素,文本是一种客观性最强的因素。学生要完成与文本的对话,需要教师和教科书编者做中介;相对于教科书编者的固定性来说,教师以引导为中介手段更具有灵活性。一、深入文本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前提是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展示自己与文本对话的经验和收获,吸引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向文本深处进发,主动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之中。  相似文献   

8.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感知的过程。教师首先触摸文本,通过对文字的反复咀嚼之后,得出自己的切身感受。然后再回归文本,实现师生的对话。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文本细读的全新教材解读理念。要增加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常态课的教学中,需要教会学生细读感知文本。  相似文献   

9.
蒋智斌 《江苏教育》2012,(25):26-27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原来的学生、教师、文本间的"三维"变成了现在的"四维",这是因为潜心与编者对话是使阅读教学变得更为敞亮的重要环节。一、与编者对话——让文本解读更敞亮文章选编进教材,已经区别于一般的文本,其阅读的价值发生了变化,成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仅要遵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还需要从编者的角度出发,揣摩编者的选编意图,这样的解读才更为全面,更为敞亮。  相似文献   

10.
阅读文本是语文教师最为基本的素质,准确地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的基本要求。实施新课程以来,大量文本进入教科书,但作为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语文教师的文本阅读,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是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理解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建构新的模型.我们认为阅读教学是以文本解读为中心的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构成的系统,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以阅读(文本)为前提,通过关于阅读(文本)的对话来掌握(文本)阅读的教学对话过程.用这一模型指导阅读教学,教师一定要牢记这一模型的精髓:语文意识和教学价值意识.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编选政治化。选材范围比较狭窄,主题比较单一。教科书中似乎很少关注现实生活中与学生自身切切相关的情感世界,比如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欢乐、痛苦、兴  相似文献   

13.
"对话"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展开有效对话关键是平等。"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阅读教学只有"尊重"教科书编者、文本,才能展开平等对话,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阅读与鉴赏”是必修课的教学目标之一,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在广东省举办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语文教学交流活动中呈现出教师对同样的教材内容的解读特点。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文本的解读决定了阅读教学的效果。文本解读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体现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教师引领学生的阅读,但不能用教师的读来代替学生的读,更不能用教师的"标准答案"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不能用集体阅读代替个体阅读。文本泛指用话语记录下来的内容,一句话、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关键词都是  相似文献   

16.
肖培东 《湖北教育》2022,(12):37-39
<正>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对话过程,对话的对象主要有师生、教科书编者和文本本身。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核心问题阅读文本,与文本、教科书编者进行“对话”,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发展阅读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就是教师将动态交互的“课堂对话”组织起来,采取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语言素养、锻炼学生心智、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过程。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说,没有对话,就没有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17.
朱瑛 《小学语文》2012,(6):17-1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涉及“教学对话”。实验版课标阐述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1版新课标表述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比照两个版本的课标,2011版加入了“教科书编者”一词。对教材而言,“教科书编者”直接关联着教材的编写意图,这个变动可以理解为课程设计者对教材教学价值的重视,认为在文本解读中,既要考虑到文本的原始价值,也要关注到课文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重视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倡导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因此,教学时教师要规避对文本的一元解读,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角,从不同的维度理解文本,探究文本的丰富内涵。一、从历史视角解读文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从历史视角解读文本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通过历史视角揣摩文本内涵,应当避免理解的单  相似文献   

1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众所周知,阅读是课文解读的"催化剂",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阅读是沟通口语和书面语的"桥梁",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改中众人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发现这些不和谐的一幕幕:  相似文献   

20.
教科书是历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依托的文本。中学历史教师宜通过主题式、逻辑性和聚焦式等方法解读教科书,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主旨、构建知识框架、强化育人功能。对教科书的解读应服务于历史教学,更应指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