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绛先生的《老王》中老王这一人物形象充满张力,从老王看自己、别人看老王和作者看老王三种观察视角,可看到三个不同的老王,而在作者与老王、老王与环境的复杂关系中蕴含着老王这个形象丰富的解读可能,也能通过作者外冷内热的情感进入文本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2.
杨绛先生的《老王》中有一句"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对此,很多论者没有站在作者当时所处的立场具体而细致地分析"幸运"和"不幸"定义的缘由,因此也就无法真正理解作者心中的不安和愧怍。所以,应从作者被老王理解和作者被社会理解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文中的"愧怍"。  相似文献   

3.
孙蕾 《成才之路》2012,(28):35-35
《老王》一文的写作意图主要是源于作者的"愧怍"之情。从老王的基本信息中可见老王的不幸,从作者回忆的老王的几件事——送冰、送人和送鸡蛋中,可见老王的善良。不幸而善良的老王把我们当做亲人,而"我"却忽略了老王的真心真情。老王淳朴、善良、正直,这是一种从社会底层,从普通民众中发出的光芒,然而"我"没有更好地善待、理解老王,多少年来,作者"不安""愧怍"。  相似文献   

4.
无题     
在作文训练中,要注重提高"自拟题目"的能力,不宜用"无题"作标题。虽然"无题"也是标题,但是应"拟"出一个更切合文章内容的题目。文中多处用"和善"修饰"老王",不妥;作者的原意是用它来表述他人对"老王"的误解,但未达意。  相似文献   

5.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它叙述了作者与老王的交往过程中几个小片段,表达了作者的反思与救赎的情感。教学生阅读《老王》,就必须抓住散文的特点,既要有作者意识又要有读者意识,还不能脱离文本本身,即文本意识,才有利于全方位的理解文本。《十位名师教老王》中,十位特级教师执教《老王》,为我们深层次地理解文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开心一笑     
你最听话老王有四个孩子,都十分顽皮。有一天,老王请同事到自己家吃饭。刚到门口,就看到孩子们正吵闹不休。老王妻子一看到老王,高兴地说:"你终于回来了!这些孩子太皮了!"同事们以为老王的妻子要让老王"教训"一下孩子,刚想阻拦,就听到老王妻子接着说:"家里没盐了,你快去买。家里只有你最听我的话了,他们四个我一个也叫不动!"听错了建筑工地的监工:"对不起,太太,是您在唱歌吗?"  相似文献   

7.
在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中,老李似乎是无足轻重的人物。相比于老王,老李在文中所占笔墨极少,关联的文字不足百字。出现的次数也极少,前后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老王病重后,“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一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向老李询问老王的病情,老李告知作者,老王“早埋了”,这引发了作者的不安与“愧怍”。  相似文献   

8.
①读《老王》,我们了解了老王,也了解了作者杨绛。作者的人品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在杨绛的观念中,没有丝毫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老王可算是处在最低层了,钱家即使在那个时代也终究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可杨绛是那么平易近人。在杨绛的  相似文献   

9.
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入选沪教版、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等多种教材,这篇文章展示了底层人的善良人性,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我听过很多这篇课文的公开课观摩课,每节课基本上都是先整体感知全文,了解老王的"苦"与"善",接着从描写的角度品味老王善良的心灵,并探究作者"愧怍"的原因,最后拓展延伸出要关心社会底层人物的主旨,这样的课初看水到渠成,但往往在探究"我"为什么"愧怍"时力不从心,只能浅尝辄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我们只是就文论文,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的"心",更没有走进作者的"心".  相似文献   

10.
在解读《老王》的时候,人们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诠释,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文本的意义,但是在解读的过程中也存在值得讨论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人们的解读存在过度阐释的倾向。过度阐释是指解读者脱离特定文本,仅仅根据自己的经验而推导出并不存在的文本之外的意义。怀宁先生认为,作者杨绛没有平等地对待老王。  相似文献   

11.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作品。作品最后,"老王"拖着命悬一线的病体,来到作者家中。他来干什么?杨绛先生的理解和写作是,"因为他来表示感谢","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杨绛先生说,老王是来表示感谢的。既然是感谢,显然在杨绛先生看来,作者及其一家有恩于老王。杨绛  相似文献   

12.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尝试运用“审丑”理论解读杨绛散文《老王》中的“我”。认为一是作者故作冷漠,丑化自己,凸现老王的形象;二是作者突破“我”就是杨绛这个身份,化身知识分子的代表。《老王》中的“我”对于老王来说,是一个善良、清高的知识分子;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位有良心的、坚韧、执着的、为了推动社会改变不惜丑化自己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实录】老师:散文具有"自我文学"的典型性。阅读写人散文,既要关注人物形象特点,也要关注作者的情感态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老王》,就由作者的情感态度入手,从细节处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和内心世界。请大家阅读全文,找出一句话,概括杨绛先生多年后回忆老王的情感缘由。生:文章末段中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师:杨绛先生基于一种愧怍的情感回忆  相似文献   

14.
《老王》是中国散文名篇,也是中学语文的教学名篇。作者杨绛在文末表露出的“愧怍”历来为人们解读。回忆性散文中两个“我”形成对比;老王形象的“丑化”凸显作者深深的自省;“常坐三轮”与“不敢乘三轮”的矛盾隐藏着“我”的“害怕”。“愧怍”是作者多年反思的结果,也是理性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背景】挖掘文章人文内涵,温润心田《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文章,其中几篇课文讲述的都是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老王》讲述的就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车夫的故事。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深沉博大而又最朴素的感情,从而陶冶情操。对像老王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缺乏了解或许只有最朴素的恻隐之心,从来没有真正去触摸过他们的感受,不知道应该给予他们应有的理解、尊重和关爱。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深深体会文中丰富的情  相似文献   

16.
解读《老王》,以杨绛的另两部作品《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为阅读背景,从"幸运"与"不幸"的角度理解作者的"愧怍",进而理解作品主旨。抓住作者改述称呼的细节,论述"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愧怍,是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的体现,是平等对待每个生命的悲悯情怀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正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一曲淳朴人性的颂歌,还是一段精神灵魂的拷问?是一腔情感收支不对等下的自责,还是一声正义良知反思中的呐喊?《老王》,语言冲淡却字字含情,朴素平和却别致耐读。不细读,不足以真切体验老王悲至极致的不幸;不深问,不足以深刻感悟作者感人肺腑的愧怍。这一读一问,就架成了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向"愧怍"的桥梁。读,读出老王的"不幸"。老王,一个卑微群体的缩影,作为社会的底层人物,众多的不幸加诸其  相似文献   

18.
[案例回顾]这是《老王》(人教社《语文》八年级上册)公开课的后半部分——在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结尾段后,老师问:作者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即惭愧,心里不安。结合课文想一下,难道作者对老王的关心不够吗?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老王关心的表现语句。同学们分组讨论,分别答道:  相似文献   

19.
正杨绛先生的这篇《老王》争议最大的是对"愧怍"一词的理解。尽管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很多自己独特的见解,但笔者始终认为还是没能真正抓住"愧怍"一词的内核。要证明这一点,还是有必要再厘清一下杨绛先生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断。片段一:乘客一般不愿坐老王的车,而杨绛先生是"常坐",而且,一路上都能"说着闲话"。老王能在与杨绛先生的闲聊中,把自己的身世遭遇都告诉杨绛先生。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中学生物教学》2013年第1~2期"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几个疑点"一文后,笔者很佩服作者的求真精神,也从中受益匪浅。但对于作者认为转录不需要解旋酶的观点,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在此提出以便与同仁交流。1观点争鸣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浏览网上论坛,笔者发现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