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我们的脚步刚迈入 2 1世纪的第一个春天的时候 ,党中央制定了“以德治国”的大政方针。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一直传播着一种道德精神 ,激发着一种道德力量。那么在义务教育阶段如何落实这一方针 ,笔者浅谈几点看法一、以德治校 ,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是关键我们常常谈论师德这个话题 ,那么什么是师德呢 ?有的人认为 ,师德就是教师的思想品德。我认为师德不仅是教师的思想品德 ,还应包含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 ,这才是完整的师德体系。1.教师的思想品德以德治校 ,建设教师的思想品德结构是关键 ,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 ,率先垂范…  相似文献   

2.
"依法执教,以德育人"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要依法执教,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要关心爱护学生,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要以德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遵纪守法.  相似文献   

3.
正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当下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课题。但是,当前我国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大多未能切实联系到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与教育工作实际脱节,许多研究成果也不尽如人意。本文以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师的成长为例子,阐述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些见解。一、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1.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师结构严重失衡当前,农村学校思想品德教师普遍是"老、中、青"三代。"老一代"是是民办教师"洗脚上田"转正的,他们当中只有  相似文献   

4.
农村学校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是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农村学校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探索农村学校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与功能,探寻农村学校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的价值与意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后我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了要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更好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接班人。对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提升综合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从理解立德树人教育内涵、创新教书育人模式、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希望对学校和教师开展立德树人教育能起到帮助。  相似文献   

6.
本科生导师制是中外高校教师指导服务学生、把关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新时代本科生导师制变化发展源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教师教书育人工作和本科教学质量提高的内在要求,本科生导师工作实行“三全育人”既是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题中之义,也是时代之需所驱。新时代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创新应进一步明确导师“育德”与“导学”两大基本职责,建立导师工作的标准体系,推进导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完善导师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7.
初中思政学科在经历了从思想政治到思想品德再到道德与法治的名称之变后,带来了课程困惑、学科困惑和舆论困惑。虽然这些困惑往往被刻意回避或在不经意间被淡化,但正视课程名称之困才能践行课程建设之实。初中思政教师须从课程名称之变中优化课堂生态、实现立德树人的新拓展,发展课程思想、实现学科精神的新彰显,塑教学风格、实现专业情感的新提升。主动反思和探索有利于课程内涵实施的新路径,是初中思政教师在道德与法治名称之困上的内在超越,也是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精神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8.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立身之本、初心使命和活力之源。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无法也不可能规避人的发展。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既是构建优质基础教育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新时期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从生存论角度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新时期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行动。推进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高质量的依法治教的教育法治体系;坚持五育并举,健全高标准融合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设高水平一体化的学校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注重统筹保障,建设高效能协同化的联动体系。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俄语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好十九大精神,把教授外语专业知识与立德树人有机融合,把德育教育贯穿和渗透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提高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德才兼备"始终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对于语文学科如何在教学中做好"以德为先",笔者则有以下几点想法。一、"以德为先",教师的思想认识要到位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教学任务中的一项重要目标,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一目标往往被忽视或淡化。一些教师教学中花大气力组织学生抓字词句的掌握和段的分析,不利用教学内容有效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新要求,理清农村学校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与诉求,针对困扰农村学校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的瓶颈与渊源,探寻高师院校、各级政府、校地联手、自主追求的农村学校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策略与建议,以期为探索、实践农村学校思想品德"教师教育一体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造就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在“扎实推进双减政策,推动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下,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发挥“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核心优势,坚持区域教师培训机构的核心要务和根本职责,做好顶层设计,以教科研为抓手,助力教师完成好“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品行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我就结合当前课程改革,在如何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方面浅谈一下见解。一、寓德于教,在文本解析中渗透德育教育。二、寓德于乐,在语文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三、寓德于写,在作文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语文教师要站在教书育人的高度,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丰富的德育内涵,教学才算真正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一、把思想品德素质做为学生的最重要的素质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德、智、体、美等,其中德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思想品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把思想品德教育视为教师的主要职责。在当代社会,教师的第一职责应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第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第三才是传授具体知识。我国历来重视“德”。《论语》强调“为政以德”,《三字经》里有“教之道,德为先”的说法。由于我们正处在新旧世纪、新旧体制交替时期,中西文化相互激荡,市场经济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再加上当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交往频繁,使得…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9,(95):129-13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与时俱进,在教育的发展长河中,素质教育的发展也逐渐地得以重视,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将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到首要发展地位。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应用立德树人要本着以人为本,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其拥有正确的三观意识,从而培养出思想品德良好的学生。本文就从立德树人理念在高中政治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立德树人是如何在高中政治中进行普及应用的策略展开分析,让老师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强德育教育,将高中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从而让学生能够在高中政治教育过程中全面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新课改以来,我国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上,一直强调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劳多方面都需要有所顾及。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们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的先锋。因此,我们需要灵活地教学思想品德知识,教会学生将其运用至实际生活中去,帮助他们在未来拥有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文英 《教师》2011,(27):83-83
高中政治是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它既是进行德育的主要方法,也是素质教育的要义所在。因此,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以德为先,达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让德育之花常开常艳。  相似文献   

18.
思想品德课程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显性”课程之一,其 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题材。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凸显民族 精神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道德情操,需要教师不 断激发学生情感、挖掘教材资源、导入生活体验、拓展活动平 合、唤醒民族自信,使民族精神教育在学生心中生根、眼中开 花、行中结果,切实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纪成涛 《山东教育》2020,(10):14-14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一所学校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任何发展规划和办学愿景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尤其是“让每名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思想的提出,更加凸显了教师的素养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老子的学说中,“道”和“德”之间并不是“体”和“用”的关系。“德”有“上德”和“下德”之分,“上德”是非理性之“德”,即自然无为之“德”,它就是“道”本身;而“下德”则是理性之“德”,即人为之“德”,它是对“道”的反动。在老子那里,“德”要么就是“道”本身,要么就与“道”相对立。老子反对理性之“德”而崇尚非理性之“德”。理性之“德”是人给自己制定的精神枷锁,实乃“无德”。非理性之“德”就是自由地体验内在的生命,是以“有德”。老子所主张的非理性之“德”对实现人的自由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