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宗华 《语文知识》2015,(3):32-34
鲁迅小说《故乡》的人物设计非常讲究艺术性。《故乡》中的主要人物有闰土、我以及我家斜对门的那个向我要破烂木器的豆腐店里的杨二嫂。有人说,如果将有关杨二嫂的文字删去,似乎不影响闰土形象的塑造,也不影响《故乡》主题的表达。要不要删去有关杨二嫂的文字?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对杨二嫂形象价值的再认识。一、杨二嫂之于我的形象塑造刘熙载在评价《左传》时说:左氏叙事,纷者整之,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故乡》中塑造了一个“豆腐西施”杨二嫂,对这个人物鲁迅虽然着墨不多,却给读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细脚伶仃的圆规”的比喻。真使人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除了为人们塑造了小英雄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外,还勾勒了“豆腐西施”杨二嫂的美丽形象。说杨二嫂是美丽的,主要是因为杨二嫂作为“豆腐西施”而言的。  相似文献   

4.
“豆腐西施”杨二嫂是鲁迅小说《故乡》中仅次于闰土的一个重要人物。尽管她形象鄙俗怪异、语言刻薄自私、行为可鄙可恶不及闰土忠厚老实、纯朴善良而让人同情,但揭示主题的作用是一致的,甚至比闰土更为感人。这是因为连小市民杨二嫂都生活无着自身难保,普通的农民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是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的。有关杨二嫂在小说中的地位及作用,“前人之述备矣”,这里不再赘及,本文只想就杨二嫂前半生的有关评述作些分析,目的是帮助读者较全面、客观地把握这一人物,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故乡》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讲析往往忽视,讲之有所不及,其主要原因认为在于“抓住重点”,着重讲析的是闰土,而对“杨二嫂”这个次要人物却是轻描淡写,从略一讲地走过场。 写《故乡》小说,鲁迅先生的确在闰土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大量的情节也都是描写闰土的。但是,从揭示主题的需要来看,对“杨二嫂”的描写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只要从作品的实际情况出发,就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闰土和杨二嫂,都是从各自的角度来暴露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本质的。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达不到预定的写作目的。下面就“杨二嫂”在作品中的作用,谈一点个人的  相似文献   

6.
师:下面是《教师教学用书》中特意对该文段中杨二嫂的分析,请仔细品味:“她原来是开豆腐店的,为了豆腐店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年轻美貌招徕顾客……“”豆腐西施”是用年轻美貌招徕顾客吗?“豆腐西施”是带褒义还是贬义色彩的称呼?一、与课本对话师:文中几次出现“终日坐着”,表明她安分守己,笃操家业?这与后文的什么对比足以说明先前杨二嫂物质生活好,用不着四处奔波谋生?生:出现两次。这从与后文“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来每日必到”的对比中足以说明。师“:擦着白粉”意味着什么?教参中说“豆腐西施…  相似文献   

7.
“别人”是指杨二嫂吗?江苏/范恒立《教师教学用书》写道:杨二嫂曾是一个被称作“豆腐西施”,充当招徕生意的“广告”,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由于长期艰辛生活的磨难,她变得尖酸、刻薄、庸俗、势利,是一个贪小便宜、自私的小市民,辛苦恣睢的典型。吴登植老师在《...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的《故乡》中,刻画得最细腻最深刻的除了闰土之外,就是杨二嫂。杨二嫂究竟是什么样的典型形象?鲁迅对她究竟持什么态度?历来颇有争议。其实鲁迅先生用的是“曲笔”,爱憎之情含而不露。所以我们不宜简单地用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来给“杨二嫂”定性。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学界,"失语"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与"失语症"相等同的概念,但事实是否如此呢?如果对"失语"进行仔细的文本细读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在当代语境中它至少包含六种涵义,它与时下盛行的中国文论"失语症"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与此同时,对当代中国文论的身份归属问题我们也能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细读”(Close Reading)是后辈研究者总结的美国“新批评派”的核心批评方法.考其英语原文,英国批评家瑞恰兹首先提出“Closeness of Reading”,美国批评家克林斯·布鲁克斯的表述则是“Careful Reading”.“Close Reading”可能是前两者的转述或再转述.“细读”的创造者是布鲁克斯的老师兰色姆,在美国梵特比尔大学英语系任教时,他即以此法分析文学作品.细读过程需要不停向学生提问,其主要性质是一种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方法,和英语系传统的传记研究方法相对应.布鲁克斯在梵特比尔大学和牛津大学求学期间,以细读为特色的文学教学理念和文学批评方法开始成型.  相似文献   

11.
<正>笔者在检查毕业班学生初读鲁迅《故乡》一文的预习作业时,赫然见到这样的句子:长胡子的杨二嫂,一看就不是好女人。讶然之余,笔者问其这么说的依据,居然是"我"回乡时杨二嫂的第一句话"哈,胡子都这么长了!",令人不由感叹学生阅读的走马观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微博、微信、QQ等媒介的出现,人们进入了"微时代"。微时代,即以微博等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选入了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文中的杨二嫂,人们大多认为她是一个庸俗自私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二十年前的她年轻美丽,擦着白粉,终日坐着,用自己的美貌招徕顾客,因而她豆腐店里的买卖非常好,她成了“豆腐西施”,花瓶;二十年后,当她的青春已逝,美貌  相似文献   

13.
前人的“细读”,汗牛充栋,有思维、观念、原则、方法等的不同。本文撮其大略,以注疏、文选、观止、别裁种种,粗分“细读”大要,以为借鉴。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施行伊始,给沉寂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但同时,有部分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还没有真正理解,曲解了某些理念,于是常可看到,一些所谓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刻意求新,热闹非凡,却冷落了文本。一堂课常常使整个流程处于浅显的对文本的架空的问答或缺少意义的合作探究当中,师生间的问答分析也只是对文本表象的解读,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总是在文本的外围徘徊。  相似文献   

15.
我准备选《逍遥游》作公开课来上,很多同事都说这是自讨苦吃,是没办法上好的。《逍遥游》是中学教材中一篇不得不讲的文章,因为它是讲道家思想绕不过的文章,但又不好讲通,里面的弯弯很多,经不起学生的提问。很多教师碍着传播思想的任务,只好硬着头皮讲,  相似文献   

16.
谢家宏 《教师》2011,(15):20-21
我准备选《逍遥游》作公开课来上,很多同事都说这是自讨苦吃,是没办法上好的。《逍遥游》是中学教材中一篇不得不讲的文章,因为它是讲道家思想绕不过的文章,但又不好讲通,里面的"弯弯"很多,经不起学生的提问。很多教师碍着传播思想的任务,只好硬着头皮讲,  相似文献   

17.
"细读"是教师全面深入地把握文本的必要途径。教师只有深刻地领会一首诗的背景、意境,乃至字、词、句的精妙之处,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一、了解诗人文如其人,诗也如其人。一首古诗,要么是诗人的托物言志,要么是诗人的触景生情,诗人性格、命运的差异对他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新课程中的“新课程”,这话从另一个层面道出了品德这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诸多方面亟须探究、实践与完善。虽然,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教材更有神采了,教学手段更先进了,教学方法更多样化了,但品德课堂教学中的空洞说教等问题仍然存在。构建“高效教学”,需要教师深入地细读“文本”,找到真正属于学生的品德生长点,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通过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根据文本细读法的理论溯源来探索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从而提出初中语文"文本细读"的具体方法,并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20.
余光中的《乡愁》既有古诗典雅的神韵,又有新诗颖丽的色彩。在诗中,乡愁弥漫,人性闪光二者互为依存。每组意象都是乡愁和人性共同的载体,它们由小到大,先后排出,形成了层层映染的愁绪,营造了无方的诗的魅力。《乡愁》的意象组合别具新意,创造出了“超意境”的效果,各节主、辅意象组合链接的空白间都有某和程度的故事性,成为情节建构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