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古以来,培养学子的"家国情怀"一直是教化育人的一贯追求和目标,"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这样的价值理想是数千年来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和价值取向.比如北宋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亦是彰显着中国自古以来"家国情怀"教育的理念和初心.  相似文献   

2.
情感具有反身性,为文化规范、价值、信念等所形塑的同时,对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及"个性特征话语"的兴起,使情感认同在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阶层利益相对固化、成功标准世俗化、理论灌输形而上学性等,引发了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怨恨批评、虚假认同、逆反排斥等情感认同危机。化解情感认同危机,唤起激情,对于推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3.
张载是宋明儒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在继承儒家自强不息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民胞物予情怀和天人合一精神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不仅体现了张载传承儒学道统的决心和信心,而且包含了士大夫深沉的忧患意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的不断追求和实践,并且这种追求和实践融入了中国士大夫无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于今天仍然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进程为两岸青年交流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深化交流与形成共识的机遇,本文在梳理两岸青年交流中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从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中反思影响台湾青年认同流失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育两岸青年"共同认知"的价值、文化、制度和社会四种路径建构,多渠道、多层次的建立台湾青年一代能够接受的交往形式与交流途径,更好地解决两岸青年交流中集体行动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促使教职工与学校形成一致的利益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实现学校科学发展与教职工价值提升的共赢。本文分析了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让教职工认同的重要性,并论述了搞好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让教职工做到"四个愿意"。  相似文献   

6.
以"大一统"思想、"内圣外王"思想、中庸和谐思想和良政善治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髓经过了历史的洗礼绵延至今、经久不衰,给当代青年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重要的积极影响。构建当代青年政治价值观,应当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青年的文化自信、政治自信、价值自信和理想自信,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成长,用中国梦引领青年逐梦。  相似文献   

7.
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面临着全球化界域下文化的异质趋同性、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主体价值身份的多元分化、西方青年亚文化的潜隐性入侵和网络对我国传统政治文化话语权的消解四个方面的文化式微。依托文化自信理论,在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大学生自觉能动性和增强政治情感体验方面探寻建构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文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强调青年工作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性,青年政治认同是加强党对青年意识形态引领力的重要抓手。仪式作为一种非文字记忆的文化传承与历时书写方式,对青年政治认同、国家整合与民族内聚力的生发具有重要作用。立足新时代青年群体的行动逻辑,并借助既有关于仪式理论的研究成果,探析青年政治认同的文化根脉与核心机理,以便进一步发掘仪式在青年群体意义生产与价值传递中的重要功能。研究发现,以仪式为媒介,通过符号化、具象化、可视化操演的仪式实践推进当代青年政治认同教育,可有效实现价值注入与情感能量的激发,增强青年群体的政治认同感与爱国情感。  相似文献   

9.
文化认同是个体成长的向导,是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的基石,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推动力。面对多元文化的冲突,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问题日益显现,表现为文化传统遭遇挑战、文化信念有待巩固、文化价值认同削弱、文化消费日渐西化、文化娱乐流于肤浅。我们应以文化史实教育为核心,以中国当代文化教育为基点,以网络文化管理为抓手,以广泛的文化实践为依托,以优秀的文艺作品为载体,有效增进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认同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青年的民族精神认同培育问题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顺利推进的一个基础性前提。中华民族复兴是中华文明新形态在民族意义上的呈现,在文化层面表现为以民族精神认同为内在凝聚力的文化自信。从唯物史观维度理解民族精神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内在关系,深度把握民族精神认同在民族复兴中的价值坐标,以大历史观和文化视野的双重向度拓展中国青年民族精神认同的培育路径,对助力中华民族复兴的实现、强化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它们之间相互链接、依次递进、循环论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五个认同"内涵丰富,实践形式多样,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应从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四个实践向度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文化的发展问题,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也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探索传统文化与青年的关系,探讨了青年在认同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尝试性地给出了意见和建议: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知识认同、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行为认同。以此来增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而服务。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24):152-153
"90后"青年群体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作者通过观察和接触技校"90后"学生,发现他们身上有别于前代国人的责任认同,就民族、国家和社会而言,他们更关注个体自我的幸福状况。本文的研究旨在强调指出"90后"技校生应树立大国小我命运一体的责任认同,并试图通过强化四个方向的责任,引导学生将潜在的责任意识上升到自觉自省的层面,成为有抱负、敢当担、负责任的新时代青年。  相似文献   

14.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对我国发展和民族复兴至关重要。就新时代背景下青年价值观发展现状而言,一方面,新时代的新成就、新使命激发了青年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独特的自主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新时代的多元文化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冲击青年核心价值认同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四史”教育为抓手,对青年价值观进行培育,可以帮助新时代青年在回望历史中强化政治认同,厚植爱国情怀;在总结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价值选择;在借鉴历史中传承红色基因,践行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5.
正一代有一代的文学,而文学批评往往都是为了构建同时代的文学身份认同。当代文学批评和当代文学创作同步,因而文学身份认同又成为一个时代某种价值判断和共识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并非完美,都要在生活中经历挣扎、犹豫、痛苦,并在这一过程中思考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80后"文学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个符号,已经完成了自身的文学叙事。"80后"作家注重个体自我和城市个体经验的表达,这也代表着当下青年写作的一种方式。当"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西南边疆村落,大量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和创业热情的少数民族返乡青年在短视频平台创业,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他们对乡土文化具有何种程度的认同,是否与其短视频自我呈现处于同频共振的良好状态,事关返乡青年的心理建设以及他们能否留下来、留得住、发展得好。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探索少数民族返乡创业青年乡土文化认同影响其短视频自我呈现的机制可以发现:从宏观来看,少数民族返乡创业青年从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创业生产、乡村风俗、民族文化五个主范畴对乡土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或不认同),并遵循“乡土文化认同—观念—行为—短视频自我呈现”的演化逻辑。从微观来看,脱域的“抵抗乡土”心理与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存,作为数字情感劳动元素的乡土文化融入到短视频的“舞台表演”之中,地方性知识在互动中实现了扩散和重构;“张扬”的自我呈现可能会引发乡土文化认同的冲突,乡土文化认同危机与自我呈现的“表演”之间存在悖论。因此基层政府需建立基于文化认同和价值重塑的返乡驱动机制,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返乡青年的心理需求和可持续性创业。  相似文献   

17.
文学与记忆这个命题属于双向阐释范畴:从文学视角去研究记忆的叙事与生产,从记忆视角去研究文学的功能与价值。本文以新时代青年成长叙事为研究对象,提出观点:从文化记忆的时间维度出发,青年在线性时间维度完成了自我意识觉醒,在非线性时间维度完成了自我身份认同;从文化记忆的空间维度出发,青年游离于城市与乡村、现实与历史之间,渴望找到协调方法,被动或主动地完成了文化认同。最后提出,研究成长叙事与文化记忆的关系,不仅为了"对抗遗忘",而是更好地"理解现在"。  相似文献   

18.
以2017年和2018年广东省粤东地区青年大学生为研究对象,1130份调查问卷为研究样本,从政治理论学习和国家认同感、职业规划和就业观、人生方向和个人文化需求方式等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从文化认同的视角阐述当代青年学生在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文化需求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教育策略为: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价值取向中的指导作用;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孕育青年学生的文化需求;用中国梦树立正确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和信仰的统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具有重大的国家战略意义,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政治保证,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形成科学系统的世界观、树立青春奋斗的人生观、塑造积极正向的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按照"知马""姓马""信马""行马"基本路径培育新时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即加强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促进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培养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追求、推动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践行。  相似文献   

20.
青年在适应多元文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儒化"倾向的影响、"西化"思潮的强烈冲击、宗教文化的扩张倾向、大众文化的感性化。究其原因,客观上是各种文化势力的乘虚而入,主观上则体现了一些青年文化辨别、选择能力的有限。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选择的根本是要坚持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因此,需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关心、关爱青年,增强青年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认同,提高青年文化辨别、选择能力等方面着手,实现青年对多元文化的适应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