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池州书院的发展状况,总的来说与全国书院的命运大致相同,形成于北宋,昌盛于南宋和明代,终止于清末,历时近千年。池州古代书院对当地教育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书院的讲学活动和讲会制度以及养士课艺制度方面。书院的讲会制度活跃了当时的学术氛围,为池州获得"千载诗人地"创造了良好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2.
通过追溯中国书院文化的起源与流变,揭示书院在中国的文化教育和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孔子开创了私人办学之风。书院开始于唐代,其功能一是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二是作读书休闲之用。宋代书院伴随着理学的产生而兴盛,南宋朱熹所到之处,则以创建兴复书院为首务,他以自鹿洞书院所写的“揭示”即学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院的首要功能是教育(以儒学经典为文本的人文教育),其次,书院也是发展学术思想、开展学术交流、进行学术创造的重要园地,以及维系社会舆论的场所。书院制度还随着理学向东亚国家的传播而播迁到韩国和日本。  相似文献   

3.
谭甲文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4):82-85,107
书院产生于唐代,它源于私人治学的书斋与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即书院有官府和民间两大源头。宋代是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兴盛期,南宋则是书院管理体制得以确立的重要时期。南宋理学家和书院结为一体,赋予书院更多的学术教育理念,使书院承担起研究学术、发展教育、推行教化的重任,其管理亦借鉴官方学校、禅林精舍、道家清规,形成各种制度。  相似文献   

4.
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自唐宋以来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教育组织形式。池州是安徽最早建有书院,也是书院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池州书院,兴起于南宋,昌盛于明清,终止于清末,历时近千年。池州书院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很多特点,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为池州获得“千载诗人地”创造了良好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5.
书院是封建社会后期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和学校制度,它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哲学思想(主要为宋明理学)的发展起了十分显著的作用。下面就书院制对古信州(今上饶、玉山、广丰、铅山、横峰、弋阳、贵溪等七县)文化发展的影响略陈管见,从中也许可以窥见书院制对文化发展影响之一斑。一古信州书院的基本特点书院是一种新型的封建教育机构,它是在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的情况下兴起的,是“古里塾乡校之遗制也”。书院大多是在政府支持卞由民间出资办起来的,带有私学的性  相似文献   

6.
李艳 《湖北教育》2014,(12):38-40
中国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成功地承担了唐代以后一千多年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的功能.一方面,书院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书院精神,鲜明地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精神;另一方面,书院的组织管理制度、教学制度、祭祀制度和书院建筑等,也从多个方面表现了通识教育隐性课程的特色.由此可见,书院文化对当代大学通识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清代书院的膏火奖赏——以助贫养士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清代书院膏火奖赏的详细研究,起于刘伯骥的《广东书院制度沿革》。刘伯骥指出,膏火是清代书院中数额最大的开支,认为膏火和中国的供廪养士制度密切关联。“这种制度无疑是起于培植治术人材的需要,但却是中国过去教育打破阶级性的特殊之点”。商丽浩、田正平则强调:  相似文献   

8.
人称“邓书院”的邓洪波先生,孜孜求索二十载而铸就的力作——《中国书院史》,已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于2004年7月出版发行。这是邓书院继《岳麓书院史略》、《中国书院辞典》、《中国书院制度研究》、《中国书院史资料》(全三册)、“中国书院化丛书”、《中国书院》(画册)之后的又一部规模恢弘的学术作。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清廷宣布我国古代书院改制为学堂110周年。岳麓书院为此积极筹备了一系列纪念性学术活动,再次掀起了学术界对古代书院研究的热潮。本刊特约岳麓书院四位专家分别从古代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的统一、古代书院的董事会制度、书院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书院改制对近代书院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撰写了四篇笔谈文章。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和教学组织,一般是由私人出资创建,并在著名学者的领导下,积聚大量图书,聚众授徒讲学,而且以传播知识,研究学问为主要内容,以下层平民为主要教育对象。它不是官学,但却是官学的一种补充,后来还具有半官方的性质;它是私学,但远比一般的私学规范。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最初是官方藏书、校书的地方。到五代末期,正式出现了聚众讲学的书院,即庐山国学(为宋代白鹿书院的前身)。宋代出现了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或六大书院,六大书院为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和茅山书院。南宋是书院发…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清廷宣布我国古代书院改制为学堂110周年。岳麓书院为此积极筹备了一系列纪念性学术活动,再次掀起了学术界对古代书院研究的热潮。本刊特约岳麓书院四位专家分别从古代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的统一、古代书院的董事会制度、书院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书院改制对近代书院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撰写了四篇笔谈文章。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清廷宣布我国古代书院改制为学堂110周年。岳麓书院为此积极筹备了一系列纪念性学术活动,再次掀起了学术界对古代书院研究的热潮。本刊特约岳麓书院四位专家分别从古代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的统一、古代书院的董事会制度、书院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书院改制对近代书院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撰写了四篇笔谈文章。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清廷宣布我国古代书院改制为学堂110周年。岳麓书院为此积极筹备了一系列纪念性学术活动,再次掀起了学术界对古代书院研究的热潮。本刊特约岳麓书院四位专家分别从古代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的统一、古代书院的董事会制度、书院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书院改制对近代书院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撰写了四篇笔谈文章。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书院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现代思想传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对儒家文化的传播,书院更是功不可没。书院对于传统教育制度的弘扬和光大,以及传统典籍的保存与传播,也起到了不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嘉应学院学报》2015,(10):96-100
广州书院文化是广府传统教育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发源于南宋晚期,以广州范围内出现第一间略具规模的书院——禺山书院为标志;逐渐形成于明朝中期至清朝中期,以正德十二年陈献章入祀云谷书院为肇端;清朝中晚期,受益于阮元督粤重振岭南文教之风以及学海堂、菊坡精舍的建立,广州书院文化步入繁盛期;清末随着"书院改学堂"的新政颁布和科举制度的废除,广州书院文化由此走向衰落并逐渐凋零。  相似文献   

16.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场所,具有学术研究、传播文化、针砭时政的功能。创建于后周广顺元年(951年)的百泉书院,是我国古代创办的存续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一所书院,是宋元明清时期具有全国性规模的文化教育中心。北宋时期,邵雍曾在此创建了百源之学,百泉书院成为理学的发祥地之一。在战乱频繁的宋元之际,百泉书院成为理学复兴的教育中心,开创了理学风行全国的局面,促使理学的官方正统地位得以确立。明清更替之际,百泉书院又成为全国规模的理学反思和批判的中心,主导了理学向实学发展的方向。由于百泉书院在宋明理学的发展和传播中具有重要地位,所以研究百泉书院,对于进一步发掘传统文化遗产、承继优秀文明成果、促进和谐社会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安庆师范学院与皖江文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清代光绪二十三年。发源于桐城派的清代安徽省学敬敷书院移建于此。“敬敷书院”长廊、安徽大学红楼作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安庆师范学院百年办学的历程:敬敷书院换校名、迁校址、改校制,昭示着皖江文化的和合内涵。 一 安庆敬敷书院是清朝安徽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官办书院。1652年(清顺治九年),江南省操江巡抚李曰芃在安庆建立了培原书院:1733年此书院由私人办学改为官办;1736年换名为“敬敷书院”。桐城派领袖、经学大师姚鼐于乾隆四十五  相似文献   

18.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学界出于对新式教育形式的反思,开始探讨书院这一传统教育形式。此后,书院研究连绵不断。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书院研究走过了七十年,其间虽经曲折,但学者们在书院文献整理、书院史、书院制度研究、书院与文化研究等方面,依然取得了较多成果。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受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理论的影响,书院研究推陈出新,在学术观点、研究方法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从整体上来看,书院研究依然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引入社会科学理论,拓展研究视野,增强问题意识,以推进书院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对中国传统社会人才培养极其重要。徽州书院在明清时期极为繁盛。徽州书院的发展能够长久不衰,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书院严格的规约制度。徽州书院宗派的归属,学统的确立得益于书院严格的祭祀制度;山长选任制度使书院管理人才得到保证;书院明确的经费管理制度使书院日常管理活动的进行得到了保证;书院的学规,讲学制度为书院学术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一系列的规约制度是徽州书院延续千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集教育,教学和研究于一身的高等教机构,兼具有修书、编书、藏书等多种功能。书院是我国北宋到清末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的创办以私人创办为主,并积聚了大量的图书,是一种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传统大学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在宋代的发展到了极致,书院历经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财富。总之,书院的特色,如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书院的讲会制度、开放教学、自由听讲等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