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对于古汉语词义引中方式,前修时贤已多有论及。但由于视角不同难免见仁见智。本文对其中一类比较特殊的引中——修辞引中作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解释词的引申义时。笔者及许多同行都碰到了如下三个麻烦:一是教科书上对引申义的解释,几乎千篇一律地只停留在“从本义发展(或曰“派生”、或曰“引申”)出来的意义”的定义上,至于如何“发展”或“派生”,有些什么原理,却付之阙如,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解释,当然不会使人满意。二是清代朱骏声、现代王力等语言学泰斗都将词义系统分为本义、引申义(朱名之为“转注”)和假借义三种,这种分类应是符合词义发展实际的,因而当是正确的。而中学语文教材又添个“比喻义”。其实,比喻义也是从本义“派生”出来的,也当属于一种…  相似文献   

5.
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称为卤代烃,其中烃分子里的1个氢原子被1个卤素原子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称为一卤代烃。一卤代烃的种类与烃分子中氢原子的种类相等,换句话说,一卤代烃的种类与烃分子中碳原子的种类相等。现就一道例题,分析如何用"对称法"求一卤代烃的种类。  相似文献   

6.
姓名是个人的标志,主要起称呼和区别的作用。一部分姓名具有修辞价值,例如“诸葛亮”“曹操”“阿斗”“阿Q”等,他们在言语中可以发挥修辞作用,产生修辞效果。对于用人名进行修辞的言语现象进行语义分析,都不能脱离对民俗文化的阐释。例如:某报刊发新华社播发的一则新闻,其双行标题是:《上午是“包公”,中午是“关公”,晚上是“济公”——浙江两干部结伴嫖娼》。  相似文献   

7.
一、包公·关公·济公 姓名是个人的标志,主要起称呼和区别的作用.一部分姓名具有修辞价值,例如"诸葛亮""曹操""阿斗""阿Q"等,他们在言语中可以发挥修辞作用,产生修辞效果.对于用人名进行修辞的言语现象进行语义分析,都不能脱离对民俗文化的阐释.例如:某报刊发新华社播发的一则新闻,其双行标题是:<上午是"包公",中午是"关公",晚上是"济公"--浙江两干部结伴嫖娼>.  相似文献   

8.
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古汉语也是如此。古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是由词义的引申形成的。无论词义多么丰富,它都往往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古汉语词的本义,而其他的义项都是由此而产生的引申义。词的本义应该是这个词最初的原始意义,但是,应当看到:语言产生远远早于文字,在文字产生之前,古汉语词的本义是无从考知的。因此,讲“本义”这个概念时,值得注意的是:它指的是依靠古代文献作证的古汉语词的本义。在古代文献之前,一个词它的本义究竟是什么,是不能妄加猜测的。但是,由于汉字中有不少表意字,形声字当中也有表意的成份,所以,凭借汉字的字形,更加上古代文献的印证,我  相似文献   

9.
作家,现在专指从事文学创作的人。这个词古已有之,不过含义不同。相传有人给唐朝宰相王玙送稿费去,却误敲了诗人王维家的门,王维问清了来由,就指点给他看:“大作家在那边。”这里,“作家”的用法似乎跟现  相似文献   

10.
汉语词义除了一大部分具有显性理据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理据处于隐性状态或隐化过程中,形成原因多半与修辞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一、充分认识“以德治企”的作用和地位 “法” 和“德”都是调节人们相互关系以及行为的规范,并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前者是权威和强制的,后者多带有自觉行动。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尹格庄金矿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以及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标准,坚持“以法治企”、“以德治企”双管齐下。在以“以德治企”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大力提高全体职工的道德素质。通过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影响和提高企业职工的道德觉悟,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培养和形成企业职工为建设和振兴自己的企业应具备的  相似文献   

12.
“义”和“意”都有“意义、意思”的含义,一般来‘说,“义”是指概念义,是客观的;“意”是指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是主观的。表示“词本身的意义”的词形要写作“词义”;“词不达意”和“抒情达意”的“意”则写作“意”。  相似文献   

13.
【正】因为高考卷的材料不出自课本,学生就产生了"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的错觉,将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讲课如能"授之以渔",学生在考试时能缘"本"求"渔",准确解题,那么,学生就会  相似文献   

14.
15.
词义修辞是一类主要借助语义联想的修辞格,在英文商业广告口号中使用频繁。本文以英文经典商业广告口号为例,对其中词义修辞的运用效果及其翻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古典诗歌中,“断肠”一词多用来形容悲痛到极点,表达极度思念之情。关于此义,有一个凄惋的传说。传说东晋时有个姓桓的大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峡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只小猿,母猿沿岸哀叫,跟着船走了数百里还不肯离去,后来跳到了船上,气绝而死。剖开它的肚子,只见肠已裂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某知道此等情景后,内心十分不忍,命令把这个手下人革职不用。  相似文献   

17.
有些汉语词汇的构成是非常奇妙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词语细究起来,往往使人感到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比如我们常说的"吹牛"一词。词语考释作为中古及近代汉语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在阅读文献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对文献的语言记载和语言的接触与融合进行了较深的探求,并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将"吹牛"一词的面貌与所蕴含的新的意义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牛致远 《语文知识》2002,(12):24-25
“往往”一词,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皆习见常用。不过,在古、今汉语中,“往往”一词的含义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指不论在古代汉语中,还是在现代汉语里, “往往”都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的经常发生、出现,可译为“常常”“经常”“时时”“不时”等义。例不赘举。  相似文献   

19.
高中新教材第三册《(诗经)三首》中的《卫风·氓》,有“乘彼危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之句。在这六句中,出现了三个“复关”。课文对“复关”的注释是:“复关,卫国的一个地方。”这种解释令人费解。这一章是写女子自“氓”离开后,日夜思念的情景。其情殷殷,至于登残墙而望归,情态栩然,如在目前。  相似文献   

20.
曹翔 《河西学院学报》2012,(1):93-97,82
"法官"一词起于战国,初始含义为"知法之官";秦代以降,"法官"成为"执法之官";现代意义的"法官"随法院的产生而产生于清末。宋元以降,会作法的道士被尊称为"法官",源于"作法之官"的省称。现有大型语文工具书"法官"的释义均未为确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