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国阿姨也是女的在一次学校接待外宾的活动结束后,斯霞老师让学生叙写活动过程。小作文交上来后,斯霞老师看到一位学生写了这样一句话:“昨天,学校来了一批法国客人,我发现法国阿姨也是女的。”她忍不住大声笑了起来。笑声引来邻座一位年轻教师的兴趣。年轻老师看到后有点不解:明明是病句,应该毫不留情地划个红叉。有什么好笑的?斯霞老师...  相似文献   

2.
羊年岁末,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可敬的前辈———斯霞老师,来不及和我们一起守岁,匆匆离去。斯霞老师是浙江人———浙江诸暨斯宅,那里出了不少人才。也许因为同是浙江人,我读斯霞老师的著作便觉格外亲切。斯霞老师的一些教学案例我至今难忘。有一回,斯霞老师让小朋友写日记。有个小朋友这样写:昨天,有个法国阿姨,到我们学校里来参观,法国阿姨是女的,我们请她坐小汽车。斯霞老师改到这篇日记,不禁笑了。提起红笔正想把“法国阿姨是女的”这句划掉,转念一想:孩子惟恐别人不知道阿姨是女的,就写上了那么一句,这正是孩子的特点,出于儿童天真、幼稚,…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读到老一辈教育家斯霞批改一年级学生写话的一个故事。有个孩子写了这样两句话:“今天有一些法国的阿姨到我们学校参观。阿姨都是女的。”读后,大多数老师可能和我一样会认为“阿姨都是女的”这句话显得幼稚可笑、画蛇添足,批改时当然大笔挥,立马删掉。但是,斯霞老师没有这样做,而是十分珍爱这个孩子“阿姨都是女的”的观点。斯霞老师认为对于一个七岁的小孩子而言,“阿姨都是  相似文献   

4.
羊年岁末,小学语文教学界可敬的前辈———斯霞老师,来不及和我们一起守岁,匆匆离去。斯霞老师是浙江人———浙江诸暨斯宅,那里出了不少人才。也许同是浙江人,我读斯霞老师的著作便觉格外亲切。斯霞老师的一些教学案例我至今难忘。有一回,斯霞老师让一年级小朋友写日记。有个小朋友这样写:今天,法国阿姨来我们学校参观。阿姨都是女的,没有男的。斯霞老师改到这本本子,不禁笑了。提起红笔正想把后一句划掉,转念一想:这个小朋友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阿姨都是女的,没有男的”,不容易。再说孩子才上一年级,到了二、三年级他就知道后一句不必写…  相似文献   

5.
一天,斯霞老师让她教的一年级学生根据外宾来班上参观这件事,做写话练习.其中有个学生写道:"今天,有些阿姨到我们学校来参观,阿姨是女的,不是男的……"在我们看来,阿姨当然是女的,后面这句话应是一句废话了.老师处理这个问题,可以删掉这句话,或者告诉学生:后面这句话是废话,可以不写.但是,斯霞老师没有这么做.她长期从事低年级教学,对学生非常了解,她仔细揣摩这个学生的心理  相似文献   

6.
<正>天使需要秩序第二次来到这位年轻的程老师的课堂,曾经让孩子描画书上字理识字图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一个理解孩子,尤其懂得如何尊重孩子的老师。这些上学还不满一年的孩子们好不奇怪地看着我这个不速之客,自然而礼貌地说了声"阿姨好!"老师同样自然地告诉孩子们:"我们应该说老师好。"孩子们笑着重复着"老师好"。开始上课了,老师要范读一遍课文,告诉学生可以看着字,也可以看着图。老师的声音舒缓柔和地传出  相似文献   

7.
《江苏教育》編輯部在《<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的錯誤》这篇文章中指出的問題,确是当前教育战线上两条道路斗爭的重大問題。我听到一位同志看过《斯霞和孩子》发表他的意见说:“教师能做到象文章中所写的斯霞老师这样,就不坏了,她是多么关心和爱护学生!她感情丰富,方法有效,此那种空洞的政治说教总要好些。”初听,似是务实之言,細想,則不然。《斯霞和孩子》中写了三个事例,说明儿童在老师的教育下得到了转变。文章描繪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情确实很好,有的送紅噴噴的苹果給她,有的象个“小尾巴”似的跟在她后面,亲昵地喊媽媽,……可是我认为从这里只能看出老师在用个人感情去籠絡学生,不是从根本上去提高学生的阶級觉悟,帮助他們改正缺点,  相似文献   

8.
一次,在我和几位骨干教师外出学习的第二天,与我同去的曹老师告诉我,她班上的另一位年轻教师打电话来说:早上一位家长怒气冲冲地来找她,因为昨天他家孩子在幼儿园跌倒了,额头上撞起了一块乌青。事情是这样的:那个孩子是自己撞上椅背的,当时教师因为看到孩子没什  相似文献   

9.
无私老师     
芮婧 《辅导员》2012,(26):47
每个老师都疼爱自己的学生,就像妈妈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有一位最疼爱学生的老师,她总是无私地关爱着我们,所以,我们总是在背地里默默地叫她"无私老师"。"无私老师"虽然年过半百,但是看上去依然很年轻。她的黑发中虽已明显地看到了苍白的发丝,但她扎起来的发型就像年轻的女孩子,好像她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相似文献   

10.
廖信山 《中国教师》2009,(Z1):534-534
<正>"严禁体罚学生!"这是当今教师当中常用的一句话。特别是当某一位家长因老师处罚学生而在学校闹事之后,学校领导就会三番五次、五次三番地在大会小会上强调这么一句话:"严禁体罚学生!"我们的家长们也有了一种共识:老师不能体罚我的孩子。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应当感到欣慰。"严禁体罚学生!"成为教  相似文献   

11.
记忆     
<正>看到这幅照片,就会想起斯霞老师的谆谆教诲。这是1997年暑假,我和斯老师一起听课的留影。一位年轻老师执教《美丽的丹顶鹤》。她朗读得很美,在她的引领下,小朋友读得也很美。斯老师高兴了,指着刚刚读完课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教师是孩子们进入学校的启蒙老师。做好学生的启蒙者这是小学教师神圣的职责。刚刚当教师的时候,心里很不踏实,究竟怎样做才能诠释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一位家长很有感触地说:"遇见一位好老师,是孩子一生的幸福。"是啊,孩子的学习生涯中会遇到很多教师,我不是唯一,但我一定要做好学生的启蒙者。  相似文献   

13.
义工,顾名思义,就是无偿帮助他人的人。在我们学校经常能看到义工们身穿绿色背心的身影。他们之中,不仅有同学们的家长,还有学校的老师。学校里许多活动都有义工叔叔阿姨们来帮忙。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图书交易会的时候,一位义工阿姨在一个书摊前介绍着:这本书有什么优点、是什么名著、讲的什么内容……吸引了许多同学津津有味地听,最后我也忍不住买了一本。我佩服极了,心想,这位阿姨本来是不是做推销员的啊?  相似文献   

14.
独奏演员     
来自法国马赛的一个学生夏令营访问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的教育以艺术见长,中法两国的孩子进行了交流表演。真的,中国孩子们的表演很出色,孩子们发挥了自己的最好水平,许多高难度的曲子也被孩子们演绎得行云流水。演奏结束,法国孩子的带队老师一脸疑惑地问:“你们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独奏演员?”校长说:“因为我们的每个孩子都很出色。”法国老师仍然一脸迷惑。轮到法国孩子表演了,一共六个节目,没有一个节目是独奏表演,所有的演奏均有多个孩子参与。这下轮到校长迷惑了。他问法国老师:“孩子们是不是特别喜欢合奏?”法国老师说:“对,合奏需要配合…  相似文献   

15.
正在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有一位被后生们称为"婆婆"的长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兰。许多人见了都很难相信,她竟是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她身上总洋溢着挡也挡不住的热情。是什么力量使这位被长小教师称为语文教学的"老太君",如今仍活跃于学校,还执著于教育的岗位?"我爱教育、爱学校、爱孩子、爱年轻教师,人在学校里就感到有劲,感到年轻。"王兰老师说。是的,只  相似文献   

16.
我们曾提出: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后来我们改变了提法: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长流长新的自来水。新课改期间我们提出:学生想要水,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找水。从"水"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教学的方式在发生着质的改变,由以前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变为现在的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听一位年轻教师执教《葡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斯霞老师讲“颗颗稻粒多饱满”一句,要学生用“饱满”一词造句。一个学生说:“麦子长得饱满。”另一个学生说:“豆子长得饱满。”斯霞老师忽然走到门口,转来身来,胸脯稍稍挺了挺,头微微扬了扬,两眼炯炯放光,问学生:“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大家不约而同地回答:“教师精神饱满。”斯霞老师接着又说:“让我看看大家精神怎么样?”学生一个个挺起了小胸脯,坐得端端正正。就这样,学生  相似文献   

18.
《育苗人》一文的错误是很多的,这里,我只想谈一点。作者用不少笔墨讲斯霞同志教育李康康的过程,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培养康康的细心和耐性方面,斯霞同志教育的效果也很好。例如,有时,斯霞老师说:“我的眼镜忘记拿,请康康帮我拿来。”有时在改作业时,斯霞老师说:“我的口渴得很,请康康帮我倒杯茶。”……教师注意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细心和耐性,这是对的;但文章中介绍的做法,却有它消极的一面。孩子一会儿替老师拿眼镜,一会儿又替老师倒茶,忙这忙那,孩子会有什么感觉呢?孩子很可能会感到,老师处处要人服侍,甚至口渴了,都不能自己动手倒茶,还要别人给她倒。我们知道,儿童的可塑性是  相似文献   

19.
<正>一、语文课堂怎么了——听不到朗朗读书声近日,学校组织听评课活动,作为语文老师,我参与了语文组的听课活动,有一点感悟,不吐不快。一位教师教学的是"乐府古诗"《木兰诗》,还有一位老师教学的是说明文《遥看巡天一千河》,两位老师的教学模式基本一致:导入新课、介绍作者背景、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看起来整节课环节紧凑、内容充实、学生讨论热烈。且不说那篇充满侠骨柔情,  相似文献   

20.
善讲,是我们很多老师共有的特点。文科爱讲,理科爱讲,中学爱讲,小学爱讲,据说有的幼儿园老师都有讲瘾。有一位幼儿园阿姨向一位“有厌学情绪”的孩子家长告状:你的孩子不认真听讲。这个孩子只有三岁。很多教师离开了讲,似乎就不是上课,就不会上课。 课堂本应是学生的学堂,为什么教师总要主讲甚至独讲?有一个人所共知的道理:学习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更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课堂教学改来改去,教师主讲课堂的局面总没有多大改变,这是为什么?在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一次偶然的听课,让我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这是一节初中语文听说训练课。在我听课的同时,正好学校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他们用了一种新方式: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全程录像,而后看录像评课。课堂上教师提出要求后,学生就开始了大量的听说活动,课的效果不错。让我疑惑不解的是,摄像机的镜头总是对着教师,而不管教师讲课还是不讲。尽管学生有那么多的学习活动,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