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土情结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2.
乡土情结     
柯灵 《课外阅读》2006,(2):30-31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3.
<正>编者按乡土文化滋润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我们都是在脚下土地独有的文化中成长。当下,面对强大主流文化的冲击,乡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困境。将乡土文化作为一门课程引进课堂,是解决地方性乡土文化失落危机的有效应对措施。它的实质,就是地方性乡土知识的重新建构,将地方性乡土知识纳入学校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教育体制。乡土文化教育走进课堂,不仅是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  相似文献   

4.
乡土情结     
<正>【主题导语】"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体会越深。乡土情结,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褪,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非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在起决定性的作用。"乡土情结",使每个人的心  相似文献   

5.
乡土     
乡土太博大深厚,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一谈起,便缠绵悱恻,情难自己。 更多的时候,乡土存在于人的思念中,朦胧飘忽,像梦,越回味越清晰,属于天涯沦落人。乡土中人,仅仅是乡土的一部分,与流水山冈一样,属画中物。生活在其中时,乡土只是一片生息繁衍的土地,实实在在,有欢乐,有烦恼,也有平凡与乏味。看山只见山,望水只有水,零零碎碎。一走出去,就合成为一个模糊而持久的画面,距离越远,时间越长,画面越单一,刻在人的心头,无论天南地北,荣辱贵贱,永难抹去。时时魂牵梦绕,用童话般的诗意来煎熬人、折磨人。  相似文献   

6.
乡土     
乡土博大深厚,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一谈起,便缠绵悱恻,情难自已。 更多的时候,乡土存在于人的思念中,朦胧飘忽,像梦,越回味越清晰,属于天涯沦落人。乡土中人,仅仅是乡土的一部分,与流水山冈一样,属画中物。生活在其中时,乡土只是一片生息繁衍的土地,实实在在,有欢乐,有烦恼,也有平凡与乏味。  相似文献   

7.
对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关注,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每一个作家的情与理交织的产物,是同情与批判的交融.作家们在写作这类作品时,已走出了乡村的世界.漂泊孤寂的生活让他们对故乡的一切愈来愈思念、愈来愈眷顾,但此时的他们已是置身于都市的一员,所以当他们伫立于都市的"街头"回思故土时,都开始用一种带有"现代文明"(都市意识)的目光来衡量乡里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所写就的作品既来源于乡村生活,又高于乡村生活.当他们用这种都市意识的目光去打量乡间生活时,每个作家都会在情与理中痛苦地抉择,在爱与恨的乡情中无奈地抉择,在眷恋与逃离的彷徨中挟择.他们想改变这个世界却又无能为力,只好用手中的笔来抒发他们的愿望与不满,用犀利的笔锋猛烈地抨击那古老而落后的生活方式与荒诞的传统陋习,同时又不由自主地把家乡的一些古老纯朴的乡风、乡俗、乡情浪漫化,从而使他们的许多作品都带上了一些田园牧歌式的情调.二十年代乡土小说曾被鲁迅定义为"侨寓文学",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其带有走出农村的知识分子反视乡土文化的普遍倾向,因此对"国民性的批判"与"对故土乡情的眷恋"就形成了乡土小说中最为突出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4题。乡土情结  柯 灵每个人的心里 ,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 ,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 ,触景生情 ,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 ,悠邈的时间 ,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 :这就是乡土情结。人生旅途崎岖修远 ,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 ,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 ,父亲的眼神 ,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 ,一草一木 ,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 ,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 ,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 ,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相似文献   

9.
乡土之情是人生伊始时所处的那一方世界凝聚而成的,也可说是一种“原始胎记”,每个人都不会忘记它。它也是乡土文学产生的根源。鲁迅的小说,是扎根于乡土的文化历史小说,其独特风格与其文化性格关系密切。鲁迅的业绩是伟大的,我们要继承这份遗产。  相似文献   

10.
<正>乡土教材,顾名思义,就是以乡土文化为课程资源的教材。许多人常常以为乡土教材就是为乡村编的教材,或者是为少数民族编的教材,其实并不尽然。著名教育家傅宝琛对乡土的界定是:"所谓乡土,就是儿童成长起来的地方。"儿童成长起来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家和他们的学校所在地,就是他们的家乡。换句话说,乡土,是我们每个人心灵的  相似文献   

11.
加强学校德育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目前,中、小学校都在探索加强德育教育的新路,对乡土史教学功能的新认识,有助于学校传统德育教育的新思维。杜甫诗曰:“月是故乡明。”每个人对家乡都怀有最美好的感情,中、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首先熟悉的是乡土,也迫切了解乡土。嘉定学生面对候黄  相似文献   

12.
乡土散文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只要和故乡、乡村有关的散文都可以划归此类,它既可以以记叙为主,也可以以议论为主,还可以以抒情为主,覆盖面很广。这类散文表达的观点和情感往往多元而复杂,主要是以对乡村的景物或风物的描绘,或表达对乡村生活和风物的热爱,或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当代乡土小说叙事在整体上显示不出乡土自在言说的主体意识和厚重而博大的精神力量,究其原因,是受制于观照乡土的二元对立思维和真正乡土叙事人的缺失.中国作家对乡土的表述似乎总是摇荡于审美与功利的两端,疏离了乡土存在应有的本性.乡土不应仅仅是一种被动的书写对象,而应是一种活生生的、能动的审美客体.乡土存在的客观规律性召唤着它的真正叙事者,对乡土展开一种本位性叙述.  相似文献   

14.
<正>费孝通说过,传统的中国社会其实就是一个超大型的乡土社会。无论城镇化的进程如何迅猛,本质上说,中国的民族精神还是乡土的。中国人普遍具有土地情结,这使中国文学产生了大量和自然、故土、行走有关的作品。其实最动人的文学描写,也多是作家关于乡土的记忆。乡土那镌刻时代印记的器物用具、浓郁淳朴的乡土风俗、牵人心魄的乡土情结,都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回归乡土,找寻作文的根基,让学生发现乡土之美,地方之美,让乡土那清新的泥土气息触发学生创作的灵性。  相似文献   

15.
<正>乡土不仅仅代表的是故乡的土地,其内涵指的是故乡,因此乡土象征着一个地域的特征。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故乡,自古以来描写故乡的诗句不胜枚举,如“飞鸟返乡兮,狐死必首丘”就表达的是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还有这句“人之于乡土,犹树之有根,水之有源”更是表达了人们对自己故土的深厚情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6.
地方乡土音乐是指以地方语言特征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地方传统的音乐文化,它包含声乐、器乐、曲艺、戏剧、舞歌(舞蹈)等五大类别的音乐文化等。岭南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广东乡土音乐课程资源丰富,文化厚重,特色鲜明,是每个广东人都必须学习了解的音乐文化养料。对于广东乡土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的选  相似文献   

17.
说起乡村的路,大家可能都会想到弯弯曲曲的乡土路,这是印在我们心中的有关乡村的特别记忆。我认为,弯曲的乡土路是最能代表乡村文化的。乡村的道路——至少是传统的乡村土路,基本上都是弯曲的,不像现在的高速公路这样笔直。然而就在弯曲的乡村土路中,蕴含着别样的乡村文化和乡村哲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路是人  相似文献   

18.
广东畲族乡文化传承和乡土历史教材的开发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历史教材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对广东畲族乡的族群记忆建构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乡土历史教材对当地畲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影响和作用,以河源漳溪畲族乡为例,对该地区的乡土历史教材的编撰作一定的编辑和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9.
周伦 《四川教育》2022,(19):20-21
<正>玉屏自古就有“水清似玉、山耸如屏”的美称,兴文县玉屏小学就坐落于这风光旖旎的山水田园中。广阔的乡村大地是一本打开的书,剪不断的乡土记忆是一条绵延的河。乡土记忆保留了乡民的情感生活,它是乡民与土地互动对话的结果,也是开展素质教育最生动的教材。根据周边丰富的种植、养殖等农业资源,学校积极开发乡土课程,将真实的乡土生产、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让乡土情在孩子们心中落地生根,让乡土记忆成为孩子们的成长之源。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学校提炼出“诗意田园、玉德育人”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20.
电影《乡愁》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不需要言辞的情感才是难忘的。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此心安处是吾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物,都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从乡土资源中生发而来的美好情感、正确观念、道德品质,是达成道德与法治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终其一生难以忘怀的乡恋。齐国栋同志巧用、妙用、足用、活用乡土资源,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分门别类融于乡土资源,为培育学生爱国意识、法治意识、理性思维、社会参与能力打开新的天地,不仅使乡土资源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而且使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工于巧、成于美、立于德的关键课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