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正>一《陈情表》乃李密传世之作,百代名篇。人教版语文课本将其归录于高中必修五之"抒情散文"单元,教参以"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真情真性和品味课文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作为教学重点。此论自有其历史的可接受性,然窃以为,为达成此教学目标,更当设置"儒者的陈请智慧"作为另一个相应的教学重点。愚意陈于《陈情表》系列论文之《〈陈情表〉:儒者的陈请智慧》一文中。今续其文,再论儒者的言语人格。  相似文献   

2.
<正>清人余诚在《重订古文释义新编》中评价李密的《陈情表》:"层次说来,无一语不委婉动人。固是至情至性之文,而通体局势浑成,步骤安雅,更极尽结构之妙。读者须细玩其词旨,及其转落承接,方不辜负作者苦心,而得此文之益。"《陈情表》中李密抓住晋武帝的心理,着力描写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情、被征召后左右为难、忠孝难以兼顾的狼狈处境,动之以情,晓之以  相似文献   

3.
李密,晋初散家,曾任蜀汉尚书郎。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就是其中之一.李密是蜀降臣,出任吧,对新朝不摸底细,祸福难测;  相似文献   

4.
《陈情表》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2.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3.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3.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对“忠”“孝”的理解。 教学设想   教材、教法分析   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本文出于情字,…  相似文献   

5.
我又一次读罢李密的《陈情表》,又一次掩卷唏嘘,黯然神伤。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幅凄苦的图景:青灯照壁,冷雨敲窗,“夙婴疾病”的李老太偃卧竹榻,以孝闻世的李密手捧冒着热气的汤药,高举齐眉,半跪于床前。画外传来了“郡县逼迫”的吆喝声,“州司临门”的马蹄声……“当当——”远处传来九下沉缓的钟声,我蓦地惊觉过来。正是晚自习攻书最酣时,四周静极了,没有人声,没有虫鸣,日光灯亮得刺眼。我怔怔地坐着,用整个身心在捕捉一个声音。哦,是了,那是父亲的声音,那样清晰,那样逼近。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忠”著称,而李密的《陈情表》则以“孝”感人.少年时,阅读此文,略懂文意;青年时,阅读此文,为之动容;快到中年,重读此文,不能自己,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7.
公元236年,晋武帝灭蜀后,为了笼络人心,起用原蜀国官僚,李密便是其中之一。先是地方官太守、剌史的两次征召,李密都没有接受。后来朝廷又两次征召,他仍然推辞不去。由于诏书急切严厉,责备他逃避应聘,郡县官员逼迫,州官也上门催促,急如星火。  相似文献   

8.
《陈情表》是古典作品中的名篇之一。这篇作品曾选入《古文观止》等著名文集,并得到很高的评价。这篇文章入选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好处,就在于内容具体,主题鲜明,语言简练,感情真挚,能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情感共鸣。作者在文章中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贫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叙述了屡次拒绝晋朝官吏、皇帝征召的经过,说明了自己拒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自己对晋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和终养祖母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被誉为千古美文的《陈情表》,是李密因祖母年老多病,须由自己侍奉,暂不能应征做官,而向晋武帝陈述衷情的表。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欲先尽孝而后尽忠是这篇表的主旨。作者处处围绕这个主旨摆事实,  相似文献   

10.
<正>面对晋武帝的征召,李密能说"不",这本身就不简单。从君臣关系上来看,在封建时代,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具有生杀予夺的大权,能对皇帝说"不"是要冒着很大风险的,更何况是一个"少仕伪朝"的旧臣;从征召本身来看,皇帝让你出来做官,这对读书人来说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为什么要拒绝呢?说"不"既冒风险,又不合常理。李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尽忠,还是尽孝,这是摆在李密  相似文献   

11.
一、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臣以险衅(xìn)责臣逋(bǔ)慢门衰祚(zuò)薄B.茕茕(qióng)孑立终鲜(xiǎn)兄弟外无期(qī)功强近之亲C.除臣洗(xiǎn)马过蒙拔擢(zhuó)夙遭闵(mǐn)凶D.臣生当陨(yǔn)首岂敢盘桓(héng)犹蒙矜(jīn)育二、指出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至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矜:怜惜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笃:更加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薄:迫近冯斌三、指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A.(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2…  相似文献   

12.
一、初步阅读,疏通文意,服务识记本文的注释比较详细,个别字词如有障碍可要求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或采用其他方法解决,但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能仅作为一项任务去布置,要进行必要的检测,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脱离字词积累的文言文教学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完整的。检测的手段可尝试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分段概述内容。教师在倾听的同时要特别留意关键词是否解决或解释是否准确,错误的地方要及时予以纠正。第二种,采用做习题的方式检测。二、深入阅读,梳理思路,服务背诵可设计一系列问题作为线索贯通全文,督促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检索相关…  相似文献   

13.
<正>一、教学目标1.赏析品味李密高超的劝讽艺术。2.研讨李密内心深沉的哀痛。二、教学重难点1.解读作者的复杂情感,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2.把握本文的陈述层次,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相似文献   

14.
一、诵读--画眉深浅入时无? 学习这篇文本之前,我布置的预习要求是:1.朗读文本,参考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扫除诵读障碍.2.初步读出感情.上述两个要求,实际上体现了诵读的两个层次.检查预习时,我发现,由于预习充分,第一个要求已经比较到位了,但是学生还没有进入角色,绝大部分学生的朗读对感情把握不准确,甚至是无感情地读.我在备课的时候,曾听了好多种示范朗读磁带,感到<千古流韵>系列的诵读对李密异常复杂的感情把握得最为到位,但依然存在值得商榷之处.我先让学生倾听欣赏,主要借鉴朗诵者对感情的把握,看哪些地方和自己的把握相同,哪些地方不同,怎样处理更好.要求听读时注意做好标记,并认真体会,然后进行评点.他们预习时已经读了很多遍,有些地方正苦于不知怎么把握,正处于"愤悱"状态,所以听得很专注.听完后,大家有豁然开朗之感,但也对个别地方提出了异议,对此先在小组内进行评议,再自由诵读、体会,而后由几名学生朗读,大家做了一些评点,全班又齐读了一遍,基本达到了第二层诵读的要求,但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对作者感情的深层把握,尚需进一步的引领、开掘.  相似文献   

15.
16.
一、历史上的李密和晋武帝 公元263年,蜀汉灭亡。265年,司马炎(晋武帝)以“禅让”的方式,废魏元帝曹奂自立,建立晋朝。267年,晋武帝征召曾在蜀汉先后担任郎中和尚书郎职务的李密,先任命他为郎中,不久任命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因为祖母年事已高、无人奉养而辞不赴命,但又怕被晋武帝怀疑是心念旧朝,矜于名节,从而招致祸患,于是围绕“愿乞终养”的请求,饱蘸血泪,写下了这篇千古流传的《陈情表》。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一开头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两句总领全篇,不仅对作者自己生不逢时,命运多舛,常有不幸作了概述,又为下文历数自己种种遭遇作了提示。他出生六个月,其父就去世,而他四岁时,舅父又强迫他的母亲何氏改嫁。父丧母嫁,使他小小年纪就失去双亲,无所依靠。而他的身体又极度虚弱,“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他的生活环境又非常寂寞“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人丁稀少,形单影只,这些都表现了他既孤且苦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就是读,过去的私塾先生就让学生读,反复地读,是大有道理的。今天朗读这种教学方法仍然是非常有效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这篇文章来说,首先,它是以"情"贯穿始终的:有身世孤苦的悲情,有和祖母恩深似海的亲情,又有对圣主的一片忠情,当然也有两难之情在其中。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注释:“【终鲜】终于没有。”这一注解明显有误。若将“终”解释为“终于”,整个句子怎么翻译得通呢?  相似文献   

20.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人教社实验语文教材初三册注:“(终鲜):终于没有。”显然,这儿把“终”字理解成为“终于”。这个解释是很随意的,编者可能没有经过认真思考。首先,句子形式上不美,破坏了文章的整饬美。“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是一个对偶句,其对应位置上的词“既”和“终”的词性应该相同。“既”是个连词,“终”也应是个连词。最顺畅的解释应该是“既……又”,当成并列来理解,学生基本上不用看注释就能继续通读下去。把“终”解释成“终于”,破坏了原本顺畅的语势,据此可以初步予以否定。更为有力的证据在于语义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