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古代小品中的名篇。此小品的文跟是一个“痴”字。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作者张岱的“痴”和湖中人的“痴”。  相似文献   

2.
于洪龙 《教师》2014,(16):126-126
正记得2013年听一位教师的《湖心亭看雪》,感触颇深。上课后,导入,介绍作者,背景介绍,学习课文,听说读写,有条不紊,都很好。最后教师让学生谈一下"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字。教师能够看到这个文眼,并且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专门的分析是好的,但是学生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很多学生答成了"喜欢美景""品味独特""与众不同",也有的说成了"有点‘傻’",  相似文献   

3.
明代散文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写得韵味隽永,情致深长,故常被各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选用。然而笔者在备课时,发现有三处地方,或者注释语焉不详,或者译文草草带过,学生不容易弄清楚,故集中于此,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明代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入选初中语文课本已有很长时间了,老师们对文中“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更定”一词的理解尚存有不同的意见.归纳起来,对“更定”的解释通常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现行统编教材的解释:更定,晚上八时左右.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之前的人教...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对张岱的经典作品《湖心亭看雪》作了故国之思的解读,但其所提出的沿用崇祯纪年金陵人的回答的依据存在一定的谬误,造成了这一误读。我们对文本的阅读提倡多样化解读,前提是应当充分尊重客观现实,让解读回归文本。  相似文献   

6.
<正>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湖心亭看雪》选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陶庵梦忆》。短短不到200字却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文笔清新、浑然天成。尤其让人称道的是一个"痴"字画龙点睛,让众多语文教师在教授此篇时作为重点来突破主人公张岱的形象,而笔者认为这个"痴"字不仅仅指的是张岱一人,《湖心亭看雪》共三个"痴"人形象。  相似文献   

7.
山水景物,总是撩人引兴。游有人,记亦有人。游者乐,记游亦乐。读游记而试解其中味,不亦乐乎。张岱的代表作《湖心亭看雪》,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景记游,又不是泛泛地写普通的游山玩水。作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借用文章结尾舟子喃喃的述说,可谓: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中,笔者越来越发现,课堂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一个场,而且课堂的智慧火花往往出现在“教师教者无心,学生学者有意”的地方。笔者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课时,  相似文献   

9.
<正>一般说来,"舟子"在《湖心亭看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但是,对于全文来说,却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形象,因而举足轻重,不可或缺,是读懂全文的一个关键。在文中,"舟子"只在文章末尾出现,显得十分突兀。正面写到"舟子"其人的就是最后一句"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是我们理解"舟子"形象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金戈 《教学月刊》2007,(5):47-48
假如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一般会在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候、与谁一同前往西湖游览?十之八九回答是:春夏秋三季,风和日丽,白天里择三五亲朋好友一同前往。那么,张岱又是在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候、与谁一同前往西湖游览的呢?“十二月”,正是寒冬时节,“大雪三日”,表明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湖中人  相似文献   

11.
《湖心亭看雪》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九上第三单元中的课文,笔者翻阅众多教学笔记和教学设计后发现,大部分教者往往都是抓住文中的“痴”这个词来展开教学,分析张岱对于雪景的痴迷和看雪背后的“痴情”,而略处理了文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词语——“独”。笔者认为,“独”字才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一句“独往湖心亭看雪”,用笔极简却意蕴无。  相似文献   

12.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张岱写的一篇小品,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有人说它是“诗的小品,小品的诗”(吴战垒《散文名作欣赏》,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实为公允。这篇文章写了在连续下了三天大雪后,作者晚上独自到西湖湖心亭看雪及在湖心亭与客饮酒的经过,重点描绘了西湖的雪景,把白雪笼罩下的西湖描绘得淋漓尽致。静中有动,寂中有声,生动活泼,清新简洁,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西湖雪景图。结尾的“痴”字,写尽了作者及二客对西湖雪景的痴迷。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目标1.了解白描手法及其特点;2.学习并掌握白描写意的手法。教学重难点1.学习白描手法的几点技巧;2.在学习与训练中形成写作能力。教学过程一、"以画入境"出示对比图片:左侧一幅为白底黑墨线勾勒的长河落日图,线条清晰,色彩纯净;右边为水墨渲染画成的长河落日图,浓墨重彩,以色块的深浓浅淡来表现长河与落日的质感。让学生说出两种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白描、渲染),了解白描是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一种中国画技法,而文学上的白描是指文句  相似文献   

14.
王君老师认为《湖心亭看雪》中,张岱和金陵人的巧遇是遗憾的、不和谐的。知人论世,细读文本,认为王君老师的理解对文章主旨有曲解,且会给学生以误导。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当前课程内容看,散文在其中占据了很大比重,对散文的情感把握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散文的本质在于"形散意不散",形式上的"散"给学生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上造成了一定困难,也为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增添了难度。作者认为,在文言文散文的教学中,应充分借助其"意不散"的特点,即围绕文章的中心——"文眼"展开,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无论课堂教学改革如何发展,不管是名优教师还是专家教授,他们在实施自己别具一格的课堂教学时,最核心的施教方式仍然离不开“问”。过去,人们评价语文课堂,核心价值取向倾向于教师的“问”,因为通过“问”可以看出教师新颖的课堂设计、匠心的教学抓手、流畅的课堂流程、高效的训练设计。但在新课标精神指导下的课堂,教师的“问”再也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课堂上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问”,是怎样引导学生提“问”。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如何教?如何让"言"与"文"的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肖培东老师执教《湖心亭看雪》一课时,重视文本的文体,注重巧设问题,以学生为主本,以语言教学为主,将言与文的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中有一段这样的话:“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这一段话是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种社会形态里全部阶级斗争状况的概括。对于这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