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19):52-53
<正>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需要培养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崔峦老师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显然,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事实证明,许多教师忽略了低年级阅读和写作的联系,把二者割裂开来,从而陷入了写作教学的困境。把本来简单的写作教学搞得很复杂,使学生不敢写。怎样才能走出这个  相似文献   

2.
正阅读和作文是语文教学有机整体中的两个子系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阅读蕴含着作文,作文包含着阅读,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和前提,作文是阅读的检验和升华,反映着阅读能力。小学作文教学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读写结合的问题,不仅要在理论上认识读写结合意义,把握读写结合的内在联系,而且要寻找读写结合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但是,我们使用的教材和课表将作文课和阅读课分离开来,导致读写内容及教学时空分离,加上语文课千头百绪,课上习作时间的不允许,以及老师缺失读写结合意识等多种原因,使语文教学没能走出读写两张皮的窘境,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共同体割裂分散开来。如何使"读写结合"规律转化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教学质量?笔者进行了一些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4.
"读写结合"是语文作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原则之一。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将阅读教学中的读和写巧妙地结合起来,拓展"读写结合"的形式,丰富"读写结合"的内容,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增加学生的真实情感,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5.
读写结合是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对于没有完全具备独立阅读和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孩子来说,阅读教学是沟通读写结合的最佳渠道,是获取读写知识、培养读写能力的主要来源和重要手段。为此,我尝试着把阅读课改革成"读写型"课堂结构,使其读写双双受益。  相似文献   

6.
张观华 《学子》2013,(1):70
崔峦老师曾说过:"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可见,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课文就是例子"。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精品,试想,如果我们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三十多篇文章,来进行充分的读写结合的训练,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领悟其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那学生的作文现状应该会有很大的改观。如何优化读写结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开展课堂片断练笔,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沟通读写联系、促进读写结合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及时将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基本知识付诸作文实践形成作文能力的一条重要渠道。一、以阅读为先导,激发学生练笔兴趣阅读和作文是...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笔者几年来一直致力于读写结合的研究,以往类似的研究中比较偏重于读写结合点以及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而笔者觉得教师本身的引导、点拨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在接收和输入信息、传递和交流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坚持读写结合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作为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创造性表达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人们更好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不仅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实现语文素养整合与优化的重要途径。当前,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亟待我们进行正视与解决,读写结合作为作文教学中一条不可忽视的规律,对于优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从读写结合理论出发,对基于读写结合理论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为实现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提供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丁有宽"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教改实验是改革开放以来影响较大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之一。其"读写结合"的理念与实践对解决当下作文教学"无知识""无教材""无序列""无方法"等问题仍有借鉴意义。学习丁有宽"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经验,可着重关注其"读写结合,由读学写"的作文教学的路径、五十个记叙文写作基本功以及五步训练教学阶梯。丁有宽"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是我国当代作文教学知识的一次系统建构,对我国作文知识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丁有宽长期扎根于农村小学教育,致力于"读写结合"法和顽童改造的实验。其中,"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读写结合法符合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基础理论。这不仅是一种语文教学的方法和组织形式,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对当下小学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文是语文中的一个重要知识模块,更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其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其中仿写式读写结合是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首要简析了仿写式读写结合作文教学的重要性,随后着重探讨了此种方式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相关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而且,读是写的基础和前提。学生作文,就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从模仿到创作,从简单到复杂的。读写结合有多种方式,近两年高考作文所采用的缩写与改写,即其中之两种。本文想就引申、评析、评点、借鉴这几种方式,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举点实例,讨论一下读写如何结合。引申引申,就是结合范文中的某一点,引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前人在读写结合教学方面研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为依据,认为初中作文必须遵循作文教学规律,以阅读为基础,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一、问题的提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二者相辅相成。在语文教学中,应提倡"读写结合"。崔峦先生指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练习,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分离的现象比较突出,学生无法找到读写结合的方法,结果虽然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但写作水平并不高,甚至一看到作文就头疼。因此,教师只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得方法于课内,然后得发展于课外。正如叶圣陶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离开阅读去搞作文教学,必然使学生失去依傍而造成作文难的结果。如何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有机结合,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进而让学生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我的做法是: 一、重视对应规律,抓好读写训练 读写教学要体现“读写对应”规律,抓好这一规律,学生才能取法于课文,运用于写作。读写对应,一般从十个方面入手:(1)阅读中学解题,结合作文练审题、拟题;…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改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和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在素质教育中特别强调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模式,语文教学是对我国优秀文化和传统历史的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启蒙阶段,加强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方式和关键方法。所谓读写结合,就是将课文的语境阅读和作文积极结合,通过二者之间的优点和联系提高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从而实现素质语文教学的目标;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步骤,只有通过对于文章或者诗歌内容的阅读和理解,在语境中分析整个文章的背景和意义,才能还原整个文章的真实面貌,从而增强对整个文章的把握能力;"写"字代表语文教学中的习作部分,作文需要真实情感做基础,通过读写结合,把握语境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将自己情感抒发于文章中,因此加强整个小学语文的读写结合方式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2011版新"课标"对"语用"的强调,"读写结合"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创造了不少经验,但也出现了"为写而写"的现象。在阅读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实施"读写结合"呢?当下,重温叶圣陶"修辞立诚"的作文教学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一个干涸的源头,那里会倾注出真实的水来?"——"读写结合"点的选择与设计,应贴近儿童的性情与环境"读写结合",如果远离儿童的性情与环境,也就如同一个干涸的源头,是不会倾注出真实的水来的。比如,一位教师执教《黄山奇松》一文时,选择在课文最后1个自然段安排学生做"读写结合"练习:  相似文献   

20.
九义小语《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小学是学习作文的启蒙阶段,课文本身就是范文,是写作的例子,是模仿写作的好教材。读写结合,即以记叙文为主线,在讲读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