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表征,也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前,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就明确要求:“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大力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人,关心人,……要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礼貌。要提倡人人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和资源,自觉履行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加强直接关系社会稳定进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  相似文献   

2.
陆薇 《西宁教研》2002,(5):12-13
本课内容地位分析。第八课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是继第二课“依法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第三课“依法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四课“依法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后,从法律保护环境的角度,进一步说明法律的作用。环境是社会公共生活的空间,制约着经济建设,对环境的保护又体现着精神文明的程度,所以本课与前几课密切相联。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发展需要公共精神的养成。公共精神是随着社会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空间的扩大而形成的,具备法律、政治和伦理三层含义的现代公民是公共精神承担的主体,而公共领域的生成是公共精神发生的场域条件。公共精神是一种社会美德,它超越于个人私利,自觉承担社会公共责任和公共义务,公共意识是公共精神形成的首要条件。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共意识是整个社会养成公共精神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是学校德育应该破解的重要课题。公共领域是每个公民共同需要、共同拥有的生存、生活环境。公共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认识和行为的自觉性。作为文明社会的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公共安全,恪守公共道德,都应以合作的态度对待公共事务,捍卫社会的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学校德育是传播、培育公共意识的主要渠道和阵地。其核心在于培养、教育学生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秉持社会公正和社会良知,把握自己的言行,进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内化效果。一个学生在学习和成才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强化自己的公…  相似文献   

5.
《中学文科》2006,(1):4-6,85
识记: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社会管理秩序的有关规定。 理解:用“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古训,说明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能够举实例区分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社会管理秩序的具体表现形式。列举实例,说明吸食毒品、贩卖毒品的严重危害性。 活动:根据个人所见所闻,列举扰乱公共秩序的现象,分析其危害,并谈谈对养成守法习惯重要性的认识 。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等等。宪法所规定的公民义务,具有法律强制的性质,即国家以法律制裁的强制力量作为履行这些义务的保证,不履行这些义务,就要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但是,我国大多数公民并不是由于害怕法律制裁而被迫履行公民义务的,相反,他  相似文献   

7.
经济法是规范社会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专门性法律,是调整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法律武器,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经济法中许多规定都涉及到了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实现,这种以公共利益为主要规范对象的特征也就成为了经济法区别于其他法律法规的最主要特征。本文阐述了经济法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如何有效运用经济法以进一步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德"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德育就是使人的个性养成,是使人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能建立和平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新型人际关系,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维护环境与资源,自觉履行国家义务等方面的思想。为此,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又需通过班级工作来落实,从班级工作中逐步提高每个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修养。在此,就如何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班级管理工作中,搞好小学生品德教育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物权法》的颁布,从法律方面保障了公私财产所有权,明确了私有财产的界定规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公共物品的区分所有指共有人依据约定或者法律规定所具有的收益、管理、维护和修缮,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处分权。由于公共部分的不可分割性,各区分所有者只具有名义的区分,而并不具有实际的占有,所拥有的只是法律层面的区分权利和义务。当需要明确区分的时候,如何划定各自权利和义务,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未注册商标在现代社会中大量存在,其产生有经济、制度等原因。未注册商标应当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这种保护具有正当性和必要性。保护未注册商标是维护消费者利益、维护社会公平和公共秩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指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这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领域,是全体公民共同生活的准则。就广大青年学生来说,未来的事业  相似文献   

12.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规制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衡平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谋求和谐发展的基础上,除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外还负有的、旨在维护和促进公共秩序、安全和公共利益的义务。对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规制除有法理基础和经济学依据外,还由中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应该看到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规制在发展市场经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在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规制中要注意区分企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责任位阶、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等的不同,以保证法律规制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4.
徐海祥 《教育探索》2005,1(7):101-102
社会公德是指一定社会的全体成员为了维护人类社会共同生活关系和公共生活关系.调节整个社会的道德秩序.必须共同遵循的基本的道德要求。它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明的积淀.是社会公共利益与社会共同生活得以维持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公认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在当代社会.社会公德已成为一个社会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是摆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前的一项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5.
错混点1:权利可以放弃,义务也可以放弃或不履行。 剖析:从法律的角度讲,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必须履行,否则,就会因此损害他人的合法利益而受到法律的制裁;从社会的发展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的实现和维护来讲,如果公民不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仅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而且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也无法实现或维护。但是,放弃权利并不一定是好事,  相似文献   

16.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  相似文献   

17.
法学概论     
《河北自学考试》2006,(6):16-16
1、简述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答:(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18.
《中国研究生》2002,(2):13-14
劳动合同与《劳动法》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也是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社会生活千变万化,劳动合同的种类和当事人的情况也非常复杂,我国《劳动法》只是对劳动合同的原则性、纲领性的指导和规范,不可能对每个劳动合同都做出详细的规定,况且有些合同条款是无法用《劳动法》加以规定的。劳动合同可以对劳动内容和法律未尽事宜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使双方明了权利和义务,促进双方全面履行合同,防止因违约而导致责任发生;劳动合同在发生劳动争议时也是解决纠纷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最大限度的打击犯罪 ,我国法律规定了证人作证的绝对义务 ,然而从价值平衡的角度、人性化的角度、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 ,证人免证权的建立将是实现证人权利保障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论建构和谐社会中学校公德教育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王月  薛小娟 《班主任》2005,(10):12-14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国战略机遇期执政党建设的主旋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策略和实现途径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我们认为,加强公德教育对建立一个民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坚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从"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看,"和谐社会"既是结构合理的社会,也是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既是运筹得当的社会,更是行为规范的社会.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分化,我国长期以来以农村和家庭为主体的社会形态正向以公共生活为中心的社会形态转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需要通过公德规范来调节.因为社会公德在实现人与其生态环境间的动态平衡,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