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7 毫秒
1.
郭少锋 《考试周刊》2012,(31):164-164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老师在讲台上表演,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如果老师的演技非常精妙,则学生不妨像看电影一样,接受一次又一次的视觉、听觉盛宴。教学不可能像演电影那样有趣,毕竟它是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活动,不同于电影的娱乐性。教师也不可能始终以演员的姿态面向学生。  相似文献   

2.
写作的真诚     
春节前去香港参加了一个文学活动,被香港一所小学请去做了一场写作的讲座。那边的老师非常认真,组织了不少学生来听讲,然后还让学生现场写作文给我们看。香港的小学生的写作相对来说比较自由,老师是不限制文体的,也没有什么一定要按照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  相似文献   

3.
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西方接受美学为我们的实际操作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其主要观点是:①文学活动是一种审美接受与生产的过程。文本的产生并不是文学活动的终结,而仅仅是文学活动的  相似文献   

4.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中学生文学社团有两万多个。然而。从较大范围的情况看。百分之八十的文学社团是由热心于教改、致力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老师和一些热爱文学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一般不可能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更谈不上提供活动的经费和场所了。再者。学生参加文学社团也很难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5.
前段时间,我们学院学生办公室组织了一次“家长寄语”活动,就是每位辅导员分别给所带学生的家长写封信,主要介绍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希望得到家长的反馈意见。从活动的效果来看,是十分成功的。由于老师和家长的及时沟通,对学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督促,使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精神状态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次活动留给了我几点体会和思考。首先,这次活动得到学生家长的热烈回应。家长的回信率高达90(%除去误投等客观原因)。学生家长收到信后,都非常感动,感谢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有些学生家长回信表示,他们十分渴望能与老师进行联…  相似文献   

6.
校园文学活动是未来文学的源头,是文学未来的摇篮。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应积极支持;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应积极参加。但是,高考升学使得家长不感兴趣,不肯全力支持;高考压力使得学校急功近利,不肯大力开展;高考分数使得学生兴味不浓,不肯积极参加;高考奖金使得老师熟视无睹.不肯放开手脚。一言以蔽之.高考制约了文学的“双欲”,束缚了校园的文学活动,影响了校园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7.
作为典型的叙事作品,小说有着广泛的接受群体,学生也非常喜欢小说,如何保证文本不因选入课本而使学生降低对它的好感,关键在于老师选择恰当的解读方式。在小说传统解读方式的基础上,本文侧重于从文本、文学和文化三个角度逐层深入.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可以写诗歌吗?有些老师允许学生写诗歌,但那也是在文学创作的范围内(文学社里的活动),大多数老师不会鼓励学生写诗歌。他们认为诗是一种最没用的文体,我们的语文书教学生写记叙文,写议论文,写说明文,写应用文,但是从来没有教过写诗歌。诗歌是一种有别于小说、散文等的文学体裁,它的自由、抒情、凝练、含蓄、象征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的创作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过程,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无法给一首诗像给一篇记叙文一样打出准确的分数。一首甲老师认为是好诗的,在乙老师的眼里或许是“臭诗”。但是诗歌写作是任何一种文学体裁创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文学欣赏"以欣赏对象即作品为中心。从20世纪70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发展开始,"文学接受"渐渐超越了"文学欣赏",为更多的文艺理论研究者所推崇。"文学接受"主张以读者为中心,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过程中阅读主体再生产、再创造,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如何让学生从"文学欣赏"转到"文学接受"呢?教师的"搭桥"工作十分重要。笔者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解析语文教师应怎样提供条件,以激活学生有意义、有深度的文学接受活动。  相似文献   

10.
作为英语专业课之一的美国文学目前既没有文学批评课程也没有理论课程,许多学校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课时,老师往往会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因此在美国文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如何教会学生形成自助、自主的学习风格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剖析海德格尔的阐释性范式理论和美国文学中的个性化来入手,揭示美国文学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点问题。从而为培养更具竞争力的英语专业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一、海德格尔阐释性范式理论海德…  相似文献   

11.
<正>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课堂学习中占有比较大比例,因此文学接受活动也逐渐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自身创造力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当前高中语文课堂的文学接受活动实践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文学接受活动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将以当前高中语文的文学接受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  相似文献   

12.
建安文学以其强烈的时代色彩、浓郁的悲情、张扬的个性在中国诗歌史上辉映千古,建安时代的游宴文学活动亦令无数文人向往。魏晋之后,文人对建安文学的模拟非常盛行,特别是谢灵运和江淹,他们以拟古形式体现了对建安文学的接受,初步奠定了建安文学之于南朝文学的典范地位,在整个建安文学接受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文学欣赏"以欣赏对象即作品为中心。从20世纪70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发展开始,"文学接受"渐渐超越了"文学欣赏",为更多的文艺理论研究者所推崇。"文学接受"主张以读者为中心,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过程中阅读主体再生产、再创造,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如何让学生从"文学欣赏"转到"文学接受"呢?教师的"搭桥"工作十分重要。笔者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解析语文教师应怎样提供条件,以激活学生有意义、有深度的文学接受活动。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教学,一般分为教学组织活动、设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评价三个步骤,老师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对于课堂的活动组织﹑教学问题的反馈采取形成性评价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进行提高。有效使用形成性评价,学生的文化素养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对于教学目标也能够更好地实现,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形成性评价能够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到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肖冬云 《文教资料》2008,(35):107-108
本文作者从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文学文本阅读题中得到启示.认为语文教师应加强文学文学经典的阅读引导,让学生接受更多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更新作文理念,让学生完成独特精神文化和健康人格的自我塑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学生能力发展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6.
这些年,我经常会被邀请到校外参加一些文学活动,比如给一些中小学校的同学作关于文学创作和读书的讲座,比如给夏令营的小朋友们作一些写作方面的辅导,有时还会被邀请参加一些作品研讨会,或参加一些小朋友自己组织的文学活动。几乎每次参加活动的时候,都有小朋友问我这样的问题:“谭老师,小时候你的语文学得一定很好吧?”“谭老师,你的小学生活有趣吗?”小朋友这些问题问起来很简单,但对我来说,要回答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朋友大概以为我现在算是一个作家,或者说,我读了文学博士,因此小时候语文一定是最好的,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而…  相似文献   

17.
文学存在的意义在于读者的接受及其产生的效果。在消费主义图景下的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理论建构不仅只在文学史之历时性与共时性之中运作,更应考虑在文学活动的以读者为中心的几个要素之间运作。而传统的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分法在消费时代显然不舍时宜,因为文学市场构成因素现已深刻浸入其中,影响着作看的创作与读者的接受,这决定了它应当而且必须是文学活动的第五个要素;并且,在文学场中读者这一要素可能具有接受者、书写者、被书写者这三重身份特征。由此,文学的读者期待视野也必须得到重新界定。于是,我们的接受美学文学史概念就应该在一更为宏大的视界内得到与时俱迁的理论修正。本文试图从读者的多重身份特征入手,把文学活动的五要素放到文学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坐标系中来探讨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构架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改革教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自己的能力呢?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两点做法。   一、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老师高高在上,滔滔不绝;学生则正襟危坐,洗耳恭听。老师“灌”什么,学生就“装”什么。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非常被动,好像成了课堂教学的配角。这种教法虽然便于学生接受知识,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勇于表现自我的精神。在教学中,我把原先的“一言堂”改为师生共同活动的课堂,突出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具体做…  相似文献   

19.
“向师性”是指学生尊敬老师、崇拜老师、乐意接受老师教导的自然心理倾向。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的重视、关心和鼓励,即使那些与老师关系较为疏远的学生也希望被老师关注和肯定。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向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向师性呢?  相似文献   

20.
中学音乐兴趣教学方法浅谈刘月旅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何谓兴趣?兴趣就是一个人富有积极情绪地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地听老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