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李海潮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1992,(Z1)
关于“生彘肩”的解释,教学参考书有四种说法: 一、“生”字系“全”字之误;二、可能从鼎内取出,因其半生不熟而称生彘肩,或未放入鼎内的备品;三、“生”与“胜”同,……可解为“又肥又香”;四、开宴前预先另留的猪前腿。上面第二种说法的前半截,表来说对了,但“可能”一词的揣测性却取消了它的可信度,实在有点可惜。笔者联系文意对“生彘肩”为什么只能解作“半生不 相似文献
5.
姚传彬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1986,(3)
对于《史记》鸿门宴中的「斗卮酒」和「生彘肩」,历来解释不一。过去有人认为「斗」字是衍文。李笠说:「《汉书·樊哙传》。「与」下无「斗」字,「斗」盖衍文。上云「赐之卮酒」,下云「卮酒安足辞」,此非泛言可知。」(《史记订补》)也有人认为「生」字有问题。梁玉绳说:「生」字疑 相似文献
6.
孙厚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文章对《史记·项羽本纪》名段鸿门宴里“生彘肩”作了考察,认为在“生猪腿”、“一整条猪肘”、“一只猪肩”、“一只全猪蹄”等诸种解释中,最后一种解释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中记载了樊哙闯营,项羽命令赐其“彘肩”,最后却“与一生彘肩”的离奇情节。其中,对“生”的注解,历来多有争论。如果我们跳出传统语义训诂的狭隘路径,立足《项羽本纪》全篇,重新审视“生彘肩”这一问题,则可以发现司马迁这一看似闲笔的安排,却在不经意间将《鸿门宴》前后刘邦、项羽政治集团间斗争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实乃生花妙笔。 相似文献
8.
郝铁川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
关于西周"国人"的成份,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史学界已讨论多年,迄今未成定论.因为这一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对厉王时期"彘之乱"的性质,各家看法很不一致.范老认为,"工商业者住在大邑,称为国人","彘之乱"是一次百工和商人为反抗厉王过度勒索 相似文献
9.
一份对老师的怨恨,积压三年后竞演变成一场血案。报载,广东省开平市某校初三学生谢某为了报复几年前小学一位女老师对他“留堂太多”,向这位老师连捅数刀。 相似文献
10.
“无生上课”是近年来中小学教学、教研和教学竞赛、选优等活动采用的一种特殊的上课形式。它是教师根据设计好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同行教师、专家等听课者“上课”。“无生上课”省略了学生的活动过程,是一种模拟课堂情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展示为主,但依然具有不少独特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无生上课是一种新兴的教学研究和评价形式。无生上课,存在教师教学基本功不太高,缺乏板块教学意识和板书设计能力,欠缺思辨、参与、体验类活动设计意识,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准等问题。要取得无生上课的理想效果,就要对症下药,努力追求此时无“生”胜有“生”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12.
13.
14.
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陈旧的填鸭式教学而言的,而启发式教学也经历了从"师问生答"到"生问生答"的转变过程。填鸭式教学就是"满堂灌",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不管学生是否听懂,教师只管讲。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的那位老先生就是典型的填鸭式,"先生自己也念书",被文中的情景所陶醉, 相似文献
15.
16.
“问题”是思维的源头活水,如果能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不同的眼光发现问题,运用自己的思维主动探究,那我们的课堂无疑又多了一分乐趣,多了一分活力,多了一分亮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实践育人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模式,是提升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抓手,构建完整的实践育人体系,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极为重要。本文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一个宗旨、二类团队、三个模块、四类活动、五种能力”的实践育人总体思路,通过开展“学生全覆盖、教师全覆盖”的四类第二课堂活动,搭建“教中学、学中赛、赛中创”的创新平台,培养五种能力,提高职业竞争力。以期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的实践育人教育工作提供更为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高职学生要顺利就业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切实加强就业指导是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一条非常重要的路径。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就需要构建起三全指导模式,在指导主体上要做到全员化,在指导内容上要做到全面化,在指导时间上要做到全程化。 相似文献
19.
20.
班主任是班级的引导者和领路人。班级管理工作纷繁复杂,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需要具有一定的智慧和工作技巧,更要有一颗"爱生"、"容生"、"尊生"之心。 相似文献